11位认知心理学家耗时10年研究,打破孩子原有的学习误区!

11位认知心理学家耗时10年研究,打破孩子原有的学习误区!

很多家长发现,当孩子从小学升入初中后学习不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小学时每次考试都在95分以上,学得也很轻松。但是到了初中,每天晚上作业都会写到凌晨12点多,而其中背诵作业特别多。

前两天,无意中看到《认知天性》这本书,突然发现原来我们在记忆方面有着那么多的误区,比如我们熟知的“反复抄写、朗诵”,这些从我们小时候到现在一直都在用的方法,居然被认为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的行为。

难道说,一直以来,我们都是错的?这本书的观点就一定是正确的吗?会不会是所谓的“专家”?

经过了解,发现这本书的作者完全不用怀疑,因为他们是一个由11位认知心理学家、大学教授组成的研究团队,他们联合教育专家和学校、机构,在课堂上进行大量试验,耗时10年,最终总结出了人类普遍的学习规律,获取“复杂时代”最有利于大脑的简单学习法则!。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对于记忆我们到底有哪些误区,以及正确的方法是什么?相信会对提升孩子记忆力有所帮助。

为什么说短期内反复抄写朗诵是错误的记忆法?

我们一直有一个观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人们在学习一项技能或一门知识的时候,都倾向于反复阅读书本,并且进行集中练习,特别是学校,尤其喜欢这种模式。

孩子们用荧光笔或水彩笔在书本上写满了五颜六色的漂亮笔记,然后在深夜里一遍遍地抄写或是一遍又一遍地背诵,看起来,真的是非常地努力。

11位认知心理学家耗时10年研究,打破孩子原有的学习误区!

科学家做了一个试验: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在阅读过学习资料后立即看第二遍,另一组则只看一遍。然后对他们进行测验,结果是看过两遍的稍好于只看过一遍的。如果把测验时间延后一些,两组就没有什么分别了。

第二项测试是,让一组读过一遍以后,隔几天再读一遍,另一组没有重读,再考试时,这组进行了间隔阅读的学生,成绩就好于那些没有进行间隔阅读的。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重复阅读与集中练习会让人越做越熟练,但是这个过程毫无挑战,它产生的只是短期记忆,而非长期记忆,而且会让人产生“已经记住了”的错觉。

所以,很多孩子在刚背完时考试成绩不错,但最终,会在之后的考试中“原形毕露”。

怎样才能背得快,记得牢这里有五条建议

第一,有间隔地练习

关于如何提升记忆,有一个很出名的理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11位认知心理学家耗时10年研究,打破孩子原有的学习误区!

新学的知识不进行间隔温习的话,6天就只记得25%,对于新知识我们只需要在第一次接触后,隔一两天温习一遍,之后隔上一周或数天再看一遍,隔月再进行一次测验就好。

为什么间隔练习更有效?

因为向长期记忆中存放新知识需要有一个巩固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记忆痕迹得到加深,被赋予含义,并且和已知联系起来。而这个过程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持久记忆则需要花时间进行心理演练以及其它巩固过程。正因为如此,间隔练习才更为有效。

当你在两次练习之间加上间隔时间后,表面上看似乎花费了更多的时间,但实际上,这样做会让学习效果更持久,而且以后也可以更灵活地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所以孩子对于要背诵的知识,需要做一个计划,隔一两天就对之前背诵过的内容再熟读背诵一次。

第二,穿插不同内容的多样化练习

在练习中插入两个以上的主题或技能,也是一种胜过集中练习的方法。

科学家们对此进行了试验,两组学生同时做几何体体积(正方体、球体、锥体及圆柱体)的练习题。

一组学生的题目是按照顺序,即一种类型的题做完,再做下一种;而另一组学生的题目类型是穿插安排的。

11位认知心理学家耗时10年研究,打破孩子原有的学习误区!

最一开始按同一类型解题的学生正确率为89%,按混合类型解题的学生正确率只有60%;

然而在最后一周的测验上,之前按照同一类型解题的学生正确率只有20%,而按混合类型解题的学生的正确率为

63%

把问题的不同类型混搭起来,在最初的学习阶段会产生一点阻碍,但这种方法让最终的测验成绩提高了惊人的215%。

家长可以指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多任务的穿插进行。

比如,你可以把语文古诗、数学解题案例和英语单词穿插进行背诵。

再比如,在数学做题时把不同类型的问题穿插进行练习。

这样可以提高孩子区别问题类型的能力,毕竟在考试或现实世界中,没有哪个问题出现时是按照我们学习时的顺序出现的,你只有识别出要解决问题的类型,才能运用正确的解决方案。

从感觉上说,用穿插安排内容的方式学习,效果要比集中练习来得慢。但从掌握知识和长期记忆上看,穿插练习比集中练习效果好。

第三,采用复述的方法

不久之前网上有一篇爆文,讲的是一个农民爸爸,三个孩子一个进了清华、两个进了北大。他的方法就一个,就是让孩子每天从学校回来以后,给他讲讲学到的东西。

这个爸爸其实是无意中运用了著名的“费曼学习技巧”——以教为学的学习方法,就是用你自己的语言,用别人听得懂的方式,把这个知识点告诉别人。通过教别人,让自己把应该学的概念和知识弄得更清楚更透彻。

11位认知心理学家耗时10年研究,打破孩子原有的学习误区!

这也符合“学习金字塔”的概念。“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的多少。传统的课堂听讲,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而图片加声音的视频模式能保留20%;但最高的还是转教其他人和立即运用,能保留90%。

第四,练习从记忆中检索新知识

检索就是主动在大脑中回忆某个知识点的内容。

检索并不是翻查笔记,因为:

“大脑就像森林,你的记忆就在林中某处。你在这边,而记忆在那边。从你的位置到记忆的位置之间本来没有路,但你走得越多,路也就出现了。这样一来,在下次需要这段记忆的时候,你就能更轻松地找到它。但是,你一拿出笔记,就切断了这条路。你不会再探索这条路了,因为别人已经告诉了你该怎么走。”

最好的检索其实就是测验。

11位认知心理学家耗时10年研究,打破孩子原有的学习误区!

在发展心理学有两个记忆的概念,一个是再认,一个是回忆。当孩子在做选择题的时候,看到似曾相识的答案,就是对知识的再认。而当孩子在做问答题或者填空题的时候,就是在对知识进行回忆。无论是再认还是回忆,都是在脑海里检索自己所学的知识。

要想提升孩子的记忆力,锻炼孩子检索记忆的能力,可以定时给孩子做测验。

通过这样的测验,可以发现孩子的薄弱环节,牢牢地掌握这些知识。回记新知识的难度越大,收效就越大。犯错不会让孩子退步,检查答案并纠正错误就好。

其实这也是考试的目的,所以当孩子考的不好,也不要责怪孩子,有部分原因就是知识点记得不牢,刚好可以找出孩子的薄弱环节,进行集中记忆和训练。

第五,在别人教给你答案之前,先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这个方法应用到孩子身上,其实就是预习。

预习是老师们都会提出的要求,但是怎样预习就需要家长来监督和指导了。

比如,在语文的预习上,通读课文后,理解一下文章的含义,再看注释,了解文章及作者的背景,判断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是否正确,发现这篇课文与已经学过的内容有哪些相关之处,例如体裁、作者、主题……

在数学的预习上,除了了解概念,还要做几道相关的题目。先和题目较较劲,课上的学习效果才会更好。

11位认知心理学家耗时10年研究,打破孩子原有的学习误区!

当学生们在自己的“试错”后能得到纠正性的反馈,这会加深他们的记忆。适度的失败感不是坏事,学新东西时遇到困难是有益处的,因为尝试解决一个难题比坐等解决方案对我们来说更有帮助。

以上这些方法避免了以往的学习误区,并总结了很多学霸也说不出来的学习方法。运用这些技巧不难,带来的益处却是切实且长久的。

希望爸爸妈妈们都能多花些心思,去帮帮自己的孩子,学会如何学习,别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