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他们的做法很简单,结果很惊艳

01

为什么很多父母面对的仅仅是自己的孩子,还觉得教育很难?

为什么有时我们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少,可效果都很不理想,甚至起到反效果?

其实,教育孩子最大的难题,不是孩子的资质不好,也不是父母没有文化,而是父母的心态和眼界不对。

好的心态和眼界从哪里来?在于我们对孩子充分和深入的了解。

了解不充分,便无法对孩子的成长规律有个全局的把控,难免会焦虑和着急,教育便失去了平常心。

了解不深入,我们便不能理解和感受孩子的内心,找不到适合他的方法。

面对孩子暂时的"不足",着急的家长往往只看到的表象,目光容易被眼前的不利锁困。

智慧的父母,却总能透过表象看到问题的关键,他们明白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最不能急功近利。

因为影响一个孩子成长的关键,并不在于起点的那一时快慢,它拼的是父母和孩子的长期状态和功力。

教育孩子,他们的做法很简单,结果很惊艳

02

有个网友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我小时候学习能力差,无论学什么都比别人慢,理解能力也不好。

在小学时,班上大部分的同学都能考满分,而我却几乎从未得过满分。

记得每次考完试,我都会被老师留下来补课。

我回家的时候已经很晚了,自己一个人不敢过马路,哭哭啼啼地给爸妈打电话让他们来接,而妈妈一次也没有骂过我。

她总是安慰我说:没事,你已经考的不错了。

可我还是很不自信,甚至有好几次,我难过地问妈妈:我是不是真的很笨?

妈妈这样告诉我:

你知道吗?锅越大,开水就越慢。他们的锅小,所以很快就开了。可你的锅大,得慢慢地开。你现在可能不如别人,但你以后一定会比别人做得更好的!

最终,我考上了人大。是妈妈的鼓励,让我拥有了自信,给了我一个很好的起点。

这位妈妈很智慧,她没有因为孩子眼前的"钝",就断定了他不如人。因为她对自己的孩子有着充分和深入的了解,所以在整个过程中有着胸有成竹的淡定和把控。

教育孩子,他们的做法很简单,结果很惊艳

03

了解孩子,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爱好和行为习惯,而是对孩子的天赋气质和性格心理特征的准确把握,知道他适合什么样的激励,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事半功倍。

甚至,我们可以将孩子身上的"不利因素"巧妙利用,转化为孩子成长路上的一个"加速器"。

知乎上有个问答达人,叫皮耶霍,他分享的故事令人深受启发:

小时候的他十分淘气,常常受到父母的责罚。十岁以后,父母为了保护他的自尊心,再也没有打过他。

取而代之的是,每当他做错事时,父母就让他写检讨。

十岁那年,他刚上小学三年级,期末考试时作文的字数要求是300字以内,而父母要求他写检讨的字数是800字。

写不完不准出去玩,写的不深刻也必须重写!

最让人感到别出心裁的是,父亲对他检讨的内容质量要求很高,而且极其认真对待。

每次他写完检讨后,父亲不仅认真仔细地给他订正错别字,还会循循善诱地启发他:

这一块为什么不这么写呢?这样写不就说明自己是无心之失,更能激发我们的理解吗?

这里你不煽情,我们怎么会原谅你?

要多一些心理的矛盾和无奈,这样才能感动人。

……

教育孩子,他们的做法很简单,结果很惊艳

10岁,正是他最顽皮的时候,当时他的手下拥有一支叱咤风云的铁军,每天放学后,家门口还会有两个"哨兵"为他站岗。

他觉得总被自己的哨兵小弟看见在写检讨,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于是,每次被指出检讨的不足之处和要求重写之后,他都会认真地总结经验,以便下次可以更好地过关。

就这样到了小学四年级,语文老师突然发现自己班上出了一位作文奇才:虽然字写的不好看,写起作文来却是笔走龙蛇,虎虎生风。

他开始被推荐着去参加了市区的作文竞赛,然后发现自己简直就是为作文竞赛而生的:

800字两个小时的时间,对他来说,简直就是浪费,他常常只用一个小时就能写上1000字,然后在考场里用草稿纸画飞机大战;

写出来的作文还很有质量,思路鲜明,尤其擅长心理白搭,回学校关个窗户的事都能写得跌宕起伏,心中天人交战数回合;

微叹的气、不安的脚,忍不住挥动的手,无不展示了主人内心的巨大矛盾……

从四年级开始,他参加了三次全省作文竞赛,得了两个一等奖和一个二等奖。

上了初中,检讨的字数增加到了3000字,他已经开始在《渭南日报》发表小说了。

高中时,检讨字数已增加至5000字,而他已经可以轻松地用一天的时间写下8000字,偶尔还会跟父亲用文字的形式讨论一下"字的意义"之类的哲学问题……

上了大学后,他再也不用写检讨了,但写的欲望之火已在心中熊熊燃烧不可抑制。他开始为人代写情书,不经意间居然可以靠此发家致富了。

父母这样的"惩罚",不仅没有使他的自尊心破碎,从此还多了一门爱好与技能。现在的他不仅是经济学学士、历史学硕士和法学博士,还在自媒体上拥有自己的大号。

教育孩子需要的不是蛮力,而是四两拨千斤的巧劲。这个巧劲,拼的是父母的眼界,更是他们对孩子的清醒了解和深入用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