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技術」多學科聯合破解老年髖關節骨折難題

「前沿技術」多學科聯合破解老年髖關節骨折難題


骨科MDT破解老年髖關節骨折難題

老年患者的髖關節骨折治療一直是骨科的治療難點。根據文獻資料顯示老年人髖關節骨折半年內最高死亡率接近70%。昨日,筆者在連雲港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卻見到了一位髖關節骨折後被成功救治的朱奶奶。她告訴筆者:“我是上週日受傷入院的。醫生檢查後,發現我的心臟和血壓有點高,就決定調動骨科MDT治療模式,邀請多學科醫生參加我的治療。在這些醫生的幫助下,我成功地完成了髖關節固定手術。現在已經可以下床走路了。”

據瞭解,朱奶奶提到的骨科MDT治療模式就是當前國際醫療領域廣為推崇的領先的診療模式——多學科聯合診療模式。該模式由多學科專家共同討論為患者制定個性化診療方案,可以有效縮短患者診斷和治療的等待時間,有利於患者得到綜合診療。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MDT治療模式負責人霍永峰告訴筆者:“在我們骨科主任盛路新的帶領下,在醫院麻醉科主任趙志斌主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院各相關科室的共同協助下,骨科MDT治療模式運行半年來,治癒患者優良率達到95%以上,很多老年人通過這種模式,重新站立了起來。”

多學科聯合診療模式源自病人需求

2018年年初,市一院創傷骨科霍永峰副主任醫師所在的小組接治了一位特殊的病患——91歲的李老太。當天夜裡,李老太的家人將剛剛摔傷的她送到市第一人民醫院。經過當班醫生初步診斷,發現老人摔傷的位置為髖關節,必須馬上進行手術固定。然而在術前檢查時,當班醫生髮現李老太肺部功能退變較為嚴重,無法承受全身麻醉手術帶來的壓力。霍永峰告訴筆者,李老太的這種骨折非常麻煩,一旦救治不力,老人就會出現各種併發症,甚至威脅其生命。

資料顯示,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在75歲至84歲人群中,10年內出現髖部骨折的發生率約為7%。目前,隨著手術技術的發展,臨床醫生髮現雖然手術可以提高髖關節骨折老人存活率,但是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老年髖關節患者一年死亡率仍高達20-30%,存活的患者約42%不能恢復傷前活動能力,約30%的患者甚至不能行走。霍永峰介紹說:“這個問題的出現主要是由於長期臥床會引起諸多併發症,例如血栓,肺部感染,泌尿系統感染,以及褥瘡潰爛引起的感染,最終多器官衰竭死亡,患者和家人都非常痛苦。”

為此,醫學界普遍認為,髖關節老年患者傷後儘早手術和術後加速康復是老年髖部骨折能否有良好結果的關鍵。為了解決好這個問題,2011年,英國相關機構建議醫生應該在髖關節老年患者入院或者次日對患者摔傷部位進行手術固定。2014年,美國AAOS發佈的治療指南建議醫生在髖關節老年患者入院48小時應該對其進行手術治療。

霍永峰感嘆地說:“手術治療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老年患者骨折了以後不光是單一骨折這一疾病,通常還合併心腦肺內分泌等多系統的疾病,比如心功能不全、老慢支、糖尿病、腦梗塞等。這都給麻醉和手術治療帶來了麻煩。一般情況下,我們首先需要對這些疾病進行術前內科調理,降低手術風險。然而,這種調整就會耽誤老年人髖關節治療的‘黃金48小時’先機。”

為了使李老太能夠得到精準有效的治療,霍永峰迅速進入骨科多學科聯合診療新模式下建立起來的骨科MDT治療小組微信群,召集群內各學科參與者。同時檢驗科、影像科第一時間介入,將李老太病情的影像資料等及時分享;麻醉科對病情初步評估,在此基礎上相應科室以最快速度做好術前調整方案並反饋,以及術後調整康復方案……

在這種模式的幫助下,正在急診科等待手術的李老太被送往呼吸科,呼吸科的醫生對她的“短板”狀況首先進行研判,調整她的身體指標並給出手術方案建議。次日,麻醉科就幫助李老太安排了手術。而整個會診時間僅僅用了兩個小時,重要的是緊緊抓住了“黃金48小時”!

多學科聯合診療模式是市一院利用新媒體平臺構建“互聯網+”時代的新式的治療模式。霍永峰介紹說,骨科MDT治療模式破解了三大難關。首先是搶抓髖關節手術黃金48小時。其次是解決了負重後導致內固定鋼釘失效,手術切口較大,術後活動疼痛難以忍耐等一系列難題,確保老年患者術後儘快下床。第三就是骨科手術後,一般病人會選擇在家恢復,醫生難以跟蹤指導,一旦出現老年骨質疏鬆等基礎疾病不能得到全面治療,極大地影響了手術治療效果,如此情況下,小組成員中的康復醫學科、骨質疏鬆科等醫生的介入,可改變這一現狀。

據悉,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MDT治療模式已在老年人髖關節治療領域廣泛使用。該小組是在該院骨科主任盛路新、麻醉科主任趙志斌帶領下,醫院醫務處的牽頭下,由骨科、麻醉科、檢驗科、影像科、心內科、呼吸科、內分泌科等學科的醫療骨幹組建而成的,是通過成立各個相關科室對治療髖關節骨折有經驗的醫生成立相關的微信群,共同討論相關的案例。

比如,為了解決老年人髖關節治療術前準備時間長的問題,骨科MDT治療模式小組通過微信群將患者病歷資料和相關的影像資料共享,各科室醫生按照各自專業提供意見,儘量縮短病人生理既能的術前準備時間。霍永峰介紹,採用這種方式,將原先需要半天或一天的會診時間調整到兩個小時,極大縮短了病人術前準備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影像科醫生也會及時加入,為病人開闢綠色通道,儘量再縮短一些時間。

在為老人年這樣的高危人群的高風險手術麻醉工作中,醫院麻醉科選派了該科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張小寶擔負起此項工作,他不斷摸索、精益求精,為每位患者實施個體化的麻醉治療,收到良好效果。

在解決病人術後下床負重的問題上,MDT治療組的骨科醫生霍永峰副主任醫師,以及於健及殷照陽博士不斷改進手術技術方法,拋棄傳統的大手術方法,改用微創手術的方法,在病人患處開三個1至2釐米大小的切口,進行鋼釘固定,確保骨折部位固定不失效,並及時對病人進行術後持續疼痛管理。87歲的李大爺、84歲的周大爺就是通過這個方法,術後48小時實現下床走路。

同時,針對骨折全面治療和康復全程督導問題,MDT治療模式小組成員骨質疏鬆科主任王東巖對病人骨質疏鬆情況進行全面把關。霍永峰告訴筆者,老年人容易骨折的最大誘因就是骨質疏鬆。術後老人如果不能及時進行骨質疏鬆治療,骨折部位就會癒合的很慢,會增加其他部位骨折機率,這個問題必須解決好。同樣,在患者的術後,小組成員康復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劉臻會帶領團隊全程加入,指導患者在臥床情況下的康復訓練,讓患者在醫院住院的短短几日內學會後期康復的關鍵技巧,更重要的是樹立者康復的理念和信心。

可以說,MDT治療小組集合了醫院內各優勢學科的優秀醫務工作者,他們為的是組患者更科學、更合理的優質醫療服務而走到一起。正如霍永峰所說,MDT治療模式能夠成功開展,以至目前能夠在我市的相應領域取得一定的影響力,源於有一班志同道合的同事參加到小組活動中。

醫學證據表明:老年人髖關節骨折採用非手術治療的方式,半年內的死亡率高達70%,而經過手術治療後,死亡率會下降到18%!截至目前,市一院MDT模式對老年人髖關節骨折的治療已有20多例,完全康復率達到了95%以上,充分保障了老年患者的生命健康。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主任盛路新介紹,作為醫院,“高質發展”就是要以患者為中心,提供給患者高質量的服務。MDT創新醫療模式,真正聚焦在患者上,聚焦在疾病上,用醫學整體合力代替學科的單打獨鬥,以醫生動代替患者動,讓每一位患者都能享受到整體治療、循環治療。

當前,應用MDT治療模式治療老年髖關節骨折是破解老年人髖關節骨折高死亡率的新的方法,也適應了當今社會需求。在具體操作中,市第一人民醫院綜合連雲港具體情況,發展了具有自己特色的MDT治療模式,即術前管理,個體化麻醉,精準手術,疼痛管理,康復管理五大模塊。霍永峰介紹,目前這一治療理念和手段達到了國內領先的技術水平,在中國日益老年化的背景下,通過這種模式能夠很大程度上解決老年髖關節骨折這一發病率越來越高的社會和家庭問題,非常值得儘早向社會宣傳和推廣,並且這種運行模式可以在不同的科室複製,以造福百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