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文化印記 是他!摘掉中國貧油帽子,油田被發現後氣哭日本人

1963年12月25日,中國政府對外宣佈,我國石油產品已經基本自給。

那個中國人民使用進口“洋汽油”的時代將隨著大慶油田的發展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勘探油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中國是個貧油國!”,這是外國專家在大慶油田被發現之前下的結論。建國初,連年戰亂使這頭“東方雄獅”變得滿目瘡痍,資源也是極度匱乏。許多原料甚至戰略資源都要依靠進口。簞瓢屢空帶來的是落後,許多化工產品都依賴於石油,設備運轉也要消耗石油。沒了“工業血液”,整個國家的發展停滯不前。

1959年,在李四光先生的理論下,“沉寂”在地下數千年的石油被召喚出來了。這結束了中國的油荒歷史,也讓大慶這座城市被國人熟知。

然而探索的道路上總是荊棘相伴,由於開採設備落後,地理位置偏僻,天氣惡劣等一系列負面因素,油田能否成功開採又變成了未知數。

家鄉文化印記 是他!摘掉中國貧油帽子,油田被發現後氣哭日本人

冬季油城大慶美麗朝夕風光,遠處是採油機

鐵人精神: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在建國初期,全國油田氣田屈指可數,只有老君廟、獨山子等3個小油田和四川石油溝、聖燈山兩個氣田,舉國上下只有8臺破舊不堪的鑽機,52口油井。國家領導人一早就發現了石油的重要性,提早就下定決心勘探石油資源。

毛主席說過:“要進行建設,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飛的,地下跑的,沒有石油都轉不動啊!”而朱德元帥則更加直白地說:“如果沒有石油,我們的坦克、飛機還不如打狗棍!”

抱著“石油挽救工業”的信念,一批石油工人臨危受命。1960年3月下旬,王進喜奉命從玉門油田率領1205鑽井隊來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4月初,鑽井勘探設備到達。當所有人都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卻發現大型設備無法使用現有的機器進行搬運,王進喜不顧七天七夜趕火車的疲憊,帶領眾人靠大繩子拉,用肩膀扛的方式,耗費整整三天,一步一個腳印,把設備及時的運送到了作業現場,由於氣溫過低,汗水還沒來得及流下就被零下的低溫凍住了。在開鑽後,他白天在現場爭分奪秒地工作,晚上就住在一個滿是的泥漿槽子裡。憑藉著這種“拼命三郎”的精神,僅用了五天時間便將鑽臺建好,實現了“3天上千,5天完鑽”的目標,創造了當時的最高紀錄。

王進喜的房東趙大娘,見到王進喜為了早日打出石油任勞任怨,多次凌晨兩點回來,休息一會兒,四點又出去了,感嘆道:“大娘活了大半輩子,沒見過這麼拼命的人。你們的王隊長真是個鐵人啊!”

從此王進喜“鐵人”的稱號傳開了。功夫不負有心人,松基三井率先帶來了好消息,7月初至7月20日,松基三井取芯,見到含砂油層,含油飽滿,氣味濃烈;9月26日,松基三井發現油田!

家鄉文化印記 是他!摘掉中國貧油帽子,油田被發現後氣哭日本人

大慶油田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雕塑展品

家鄉文化印記 是他!摘掉中國貧油帽子,油田被發現後氣哭日本人

大慶油田紀念館

二戰險被日本人發現,如今氣哭日本人

1959年中國大慶油田被發現以後,全世界各國都沸騰了,正當全國人民都沉浸在喜悅中時,我們不遠處的一位“小鄰居”卻被氣的欲哭無淚。這位鄰居就是日本,雖然國土不及中國一個省,野心卻不小。

日本作為資源匱乏的島國,深知石油的戰略意義。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曾經用一句話說明了石油的重要性,“離開石油,我們的戰艦、飛機、大炮只不過是稻草人”。

九一八事變以後,由於張學良消極應敵,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日本就是佔領了我國東北,在長達14年的侵華戰爭中日本也沒有發現大慶油田的具體位置。在二戰日本戰敗前,有很長一段時間日本軍隊都在尋找大慶油田的具體位置,還留下了很多當時建的鑽井,但還是沒有搜尋到大慶油田具體方位。

據說大慶油田被發現後,距離二戰日本人留下的鑽井只有兩百米,得到這個消息的日本當局估計也要被活活氣死,如果當初真的讓日本人先發現了大慶油田,歷史會不會被改寫就很難說了。不過邪不壓正,這份石油資源也給我們國家在戰後重建補充了元氣。

家鄉文化印記 是他!摘掉中國貧油帽子,油田被發現後氣哭日本人

日本情報機構通過照片推算大慶油田產量

後記:鐵人精神不會褪色,只會賦予新的內涵

從大慶出生的年輕人吃水不忘挖井人,永遠不會忘記沒有老一輩的拼搏付出,就沒有我們今天的豐衣足食。我們會繼承併發揚鐵人精神,奮鬥新時代還需鐵人精神!為了實現中國夢,我們願意做新時代的鐵人!

我的家鄉是大慶,

鐵人精神就是我們的家鄉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