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總是拿我和別人做比較”:櫥窗式父母,究竟有多悲哀

昨天看一檔青少年節目《少年說》,一個高一女生站在臺上對媽媽告白。她說出來的第一句話,就讓我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媽媽,你為什麼總拿我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

女孩的媽媽特別喜歡拿她和表姐做比較。女孩說,她的媽媽從來沒有誇過她。“你的孩子也有優秀的地方,為什麼不能誇誇我”。

當她讓媽媽說出自己身上的優點時,她的媽媽一時間竟然說不出來,看得出她有一絲委屈和失望。

“媽媽,你總是拿我和別人做比較”:櫥窗式父母,究竟有多悲哀

朱德庸說,“有一種人,他穿時尚衣服是為了讓別人看,開的車也是為了讓別人看,家的裝修也是為了讓別人看,從事的工作也是為了讓別人看,孩子念名校也是為了讓別人看,他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展現給別人,看自己的品味或格調或成績,所思所想都是以他人眼光做唯一標準,這種人我稱為’櫉窗人’。 ”

那些總愛拿孩子和別人家做比較的父母,我姑且稱之為“櫥窗式父母”吧。彷彿孩子是一件擺設,孩子優秀他們在人前才抬得起頭,孩子才是他們炫耀的資本。殊不知,他們以愛之名對孩子所犯下的錯誤,卻讓孩子用一生來承擔痛苦。

01有人的地方就有炫娃的父母

“媽媽,你總是拿我和別人做比較”:櫥窗式父母,究竟有多悲哀

無論哪種場合,父母間最喜歡聊的話題就是孩子。小A拿了舞蹈比賽冠軍,小B考進了名校,小C已經開始學奧數了。孩子的成績是攀比的談資,為了不落人後,許多父母還給孩子報了輔導班。

還記得那封刷爆朋友圈的《我的兒子是學渣》嗎?裡面提到了這樣的場景,“學霸的家長們,每次去學校都是自帶仙氣,臉上洋溢著滿滿的自信和光華。可是,作為一名學渣的老媽,每次去學校,我都會悄悄坐在角落,故意選擇一些深色的衣服,很怕引起家長和老師的注意。”

沒有比較就傷害。父母希望孩子是人中翹楚,是其他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希望孩子為自己賺足面子。但常常事與願違,這面子傷害最深的就是孩子。一旦沒有達到父母的期待,孩子容易產生挫敗感,於是不斷給自己施壓,直至心理防線崩潰。

必須承認,多數孩子只是平凡而普通的孩子。孩子能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固然值得高興,如果沒有,那他依然是那個你愛的孩子。你得放下比較,得像園丁一樣用愛、用耐心、用細心去澆灌他們成長。

02 愛孩子卻不給他留面子

“媽媽,你總是拿我和別人做比較”:櫥窗式父母,究竟有多悲哀

孩子不喜歡上臺表演,你說,“你這個膽小鬼。”孩子在公眾場合鬧情緒,你說,“丟人,下次帶也不帶你出來了”。

面子真是一個矛盾體。當孩子為我們掙了面子,我們喜笑顏開,當孩子表現不好時,我們卻忍不住去數落。說到底還是邁不過面子這道坎。記得宋丹丹和兒子巴圖參加過一檔節目,宋丹丹全程都在吐槽兒子。看到別人家孩子做早餐,她說,“你怎麼這麼笨啊,我生了一個廢物。”巴圖去搭雞窩,她說,“雞窩要是能搭好,我還真不是他媽。”

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這樣的互動很不舒服,一點也不給孩子留面子。孩子的自信硬生生被父母打擊不見了。

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針見血地指出,“兒童在童年時期所遭受的這些創傷大多來自於成年人以權威者的身份對孩子自主活動的壓抑。”父母把自己看作是判斷孩子行為準則的標尺,任何背離他們方式的行為都被視為是錯誤的。這種方式在無意中壓抑孩子的個性,而父母卻還在洋洋得意自己對孩子所謂的熱愛和犧牲。

03 獨立人格比面子更重要

“媽媽,你總是拿我和別人做比較”:櫥窗式父母,究竟有多悲哀

許多父母以愛之名對孩子所犯下的錯誤,卻讓孩子用一生來承擔。《斯賓塞的快樂教育》作者赫伯特•斯賓塞說,明智的父母一旦發現孩子在求知習慣或心理上有問題時,首先要做的不是判斷他“不行”,而是像一個醫生一樣發現病因。

“我的孩子笨得要死”、“我孩子怎麼也比不過你家孩子”。最令孩子傷心的莫過於這類言語是從他最愛的父母口中說出來的。斯賓塞指出,“不斷被否定,要麼孩子過早喪失學習的信心,要麼產生叛逆情緒, 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能逐漸體會到身體中的力量——那些曾經被否定的東西。”

孩子不是櫥窗裡的擺設,不需要為誰爭光。所以,請放下面子,給孩子一點積極的鼓勵,就像火把一樣去照亮他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