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怎過?禪師直指:禪茶一味,吃茶去!

春節怎過?禪師直指:禪茶一味,吃茶去!春節怎過?禪師直指:禪茶一味,吃茶去!

春節怎過?禪師直指:禪茶一味,吃茶去!

春節怎過?禪師直指:禪茶一味,吃茶去!

春節怎過?禪師直指:禪茶一味,吃茶去!

春節怎過?禪師直指:禪茶一味,吃茶去!

春節怎過?禪師直指:禪茶一味,吃茶去!

春節怎過?禪師直指:禪茶一味,吃茶去!

春節怎過?禪師直指:禪茶一味,吃茶去!

農曆二零一九年,再過一週,就要迎來!傳統春節如何過?老衲直指:禪茶一味,吃茶去!

修禪,不在禪味;品茶,不在茶味。味雖非禪茶之所求,但我們不否定禪茶之味,以及禪茶一味。

在老僧看來,禪事即茶事,茶事即禪事。

俗人茶事,追求的是藝。

僧人茶事,追求的是道。

茶的道不僅體現在煮與品中,還體現在種與制中。

禪坐之餘,出出坡,往茶園上走走,種點茶苗,鋤鋤草,摘點茶葉,以自己獨有方法土製一些,缽滿之後,再裝些香囊之中,外出行腳,隨身而行。其種的隨意,制的自在,禪味濃濃。

而禪味濃的,最莫過煮與品了。在佛家,煮茶與品茶,就如舉行宗教活動一般莊重。品茶的規範,還被作為中國化的律條,寫入《百丈清規》之中。

茶在佛教中的被推崇,例例可鑑:

供佛供祖時的“奠茶”;方丈招待寺眾的“普茶”;年度公佈寺院執事班子時,方丈主持的“茶會”;重大佛教活動期間,舉辦的“茶宴”;這些活動,皆有“茶儀”。寺院多設“茶堂”、“茶鼓”、“茶頭”,還有“茶狀”、“茶湯”……等等。

茶道脫俗,捨去了藝的部分,或者說,隱去了藝的部分。道都有了,何須藝。道中求藝,不是本末倒置嗎?因此,高僧多崇茶之道。但也有藝僧,道中求藝,以藝顯道,以道顯藝,嗜好鬥茶。鬥茶也叫茗戰。宋之福全和尚,斟滿一杯茶,脫口一句詩,自詠“煎茶贏得好名聲”。而北宋的處謙和尚,因鬥茶出神入化,被蘇軾稱為“點茶三昧手”。

因茶與僧的緊密聯繫,也就出現了著名的茶僧,以及著名的僧茶。僧茶如:武夷山大紅袍、安溪鐵觀音、廬山雲霧茶、黃山毛峰、西湖龍井、天台山雲霧茶、桂平西山茶、峨嵋山竹葉青等。

有趣的是,僧與茶雖密切,而《茶經》卻是一個學自佛門的居士所著,其去世後,被尊為“茶聖”,他就是被禪僧從橋下拾回養大的遺孤:陸羽。

禪茶的一味,更深的層次是體現在對種茶製茶煮茶品茶的感悟上,其實,茶事參茶就是悟茶。種是因,制是果,煮是因,品是果;種、制是煮、品的因,煮、品是種、制的果;同時,煮、品又是種、制的因,種、制又是煮、品的果。因為要煮、品,便推動了種、制。茶事的整個過程,形成了一個互為因果的過程。在煮、品之中,可以參悟到人生的苦、集、滅、道。茶是苦味——此為苦;茶濃味更苦——此是集;一壺品完,再燒白開水,沒了茶味——此為滅;打破茶壺,沒有了煮與品——此是道。茶雖好,種、制、煮、 品之中,如果執著了她的好,必生貪嗔。有人因為遭遇榮辱而來奉茶事,以茶消煩去惱,動機雖在情理之中,卻因此難得茶之真味。因為,茶事之中沒有榮辱,以榮辱心或攜榮辱情來實踐茶道,道自然不與之相應,便不得道味也。因此,榮辱之中,當忘棄榮辱之後而奉之。

茶的禪味,如人品茶,濃淡自知。

趙樸初曾詩曰“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人問:什麼是祖師西來意?趙州禪師答:吃茶去。

對,春節之至,還羅嗦什麼!禪茶一味,吃茶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