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生存指南之本地風俗參考

臘月十五了,大寒

馬上就要迎來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了

我們這一代人,一般都是學在外地,工作在外地,生活在外地

如候鳥一般,一年回家一趟

不管我們在外面的世界如何崇尚自由放飛自我,回到老家,請不要忘記祖宗的規矩

1.及時撿起方言

鄉音是維繫親情的重要紐帶,不管走得多遠,在回家之後,一定要迅速的轉換回來。土味的方言,是不忘本的最直白的展現。不要再張口閉口普通話,甚至夾雜點英文什麼的。這樣不僅不會讓你獲得優越感,還會讓大家跟你漸行漸遠。

2.主動打招呼,尤其是長輩

家鄉的環境不是城市,沒有碰瓷的老人,有的是鄰里親情。回家後主動點,碰到路邊的大叔大爺主動打個招呼,摸出香菸遞上,扯幾句家常,說幾句吉祥話。大叔大爺,奶奶嬸孃等人,都是把血緣,融進了稱呼,回到村莊,大家都是一家人。

3.給家人準備點小禮物

不需要花很多錢,給媽媽買件衣裳,給爸爸帶兩瓶酒,給侄兒外甥準備點零食。不管在外面混的多好或者多差,爹媽從不圖你的錢,只希望你能過好。給媽媽搭把手洗個碗,陪爸爸喝一杯聊聊天,抱一抱小外甥小侄兒,這就是孝,就是愛。

4.飯桌規矩多,禮數不能少

吃飯先排座,回到家裡沒有什麼上級下級沒有老闆員工,排座按輩分,同輩看年齡。一圈圍坐後,晚輩先敬酒。酒杯不能比長輩高,喝一口不能比長輩少。長輩坐著你得站,長輩要站你得攔。筷子不能放碗上,長輩吃完主動添,自己放碗要寒暄,我吃好了各位慢慢吃。飯後收拾碗和盤,倒茶敬菸要夠圈。酒杯八分還是淺,茶杯七分就算滿。客人走時主家送,腳步止於大門前。

5.祭祖有講究

大年三十都要上山祭祖,子孫後輩儘量結伴去,這樣顯得人丁興旺。老話說祖墳冒青煙,其實就是後人的祭祀,意味著家族綿延,子孫興旺。在結伴時一定記得不要把祭品等東西帶入到別人家,可以放在門外,然後人進去一起出門再拿上祭品。上墳要三叩九拜,焚化紙錢,但注意天乾物燥不要引起火災。磕頭化紙之後要在墳前靜候一會兒,表示緬懷與紀念。

6.貼對聯寓意吉祥

千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貼對聯時要把舊對聯撕掉,新對聯展平對齊。對聯基本都是大紅色,如果看到有人家貼白色、綠色或者不貼對聯的情況,不要多嘴去問,這意味著這家人近三年內經歷過喪事。

7.拜年有順序

大年初一農村有串門拜年習俗,同輩兄弟姐妹早早吃完飯要結伴出行。順序為自家長者、別人家長者,自家叔伯輩,別人家叔伯輩,其他長輩,其他朋友。有爺爺奶奶輩老人健在的話,五服以內孫輩都要去拜。現在不流行磕頭了,但是上門問候寒暄還是必要的。

8.其他禁忌

有些習俗已經逐漸湮滅。早期的時候講究三十晚至初五早不能倒垃圾,清掃之後都集中在垃圾桶或垃圾袋中等待初五下午一起丟出去。初五又稱“破五”意味著消除禁忌。除夕夜開始不動剪刀,不動秤,不動農具不動工,寓意著一年忙到頭要休息休息。不過新時代發展至今,一切以人為本,不再有這麼多的顧忌,總的來說一家人開心快樂就行。

年關生存指南之本地風俗參考

年關將至,雖然我自己比較落寞沒有心情過年,但是還是有心祝大家新年快樂的

年不是終結,是一個新的開始

己亥豬年,願大家諸事順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