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斋对话丨李世俊对话谢云先生


锲斋对话丨李世俊对话谢云先生


锲斋对话丨李世俊对话谢云先生

谢 云

(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出版家、作家)

汉族,1929 年10 月生,浙江苍南县人。原名谢盛培,号裳翁,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出版家、作家。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古代书法》图录学术委员会委员,“书法艺术特别贡献奖”荣膺者。著有《谢云书法作品集》《谢云书法集》《谢云新诗集》《旧体诗集》《谢云鸟虫篆书法艺术》等二十余部作品,任《当代名家画谱》主编。发表书评及诗歌五百多篇(首)。

幼承庭训习字习诗。习字始学颜、柳,继学篆、隶,20 世纪80 年代后广涉魏晋汉碑及鸟虫篆等异体字,融篆、隶、行、草于一格。书法象隽形美,拙辣兼施,草篆、鸟虫篆尤多变化。甲骨、金文对谢云的影响最大,刘海粟大师评论谢云书法:“奇而不奇,不奇而奇,放逸可观。”书法作品入选第二届全国书法展,1989 年1 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谢云书法展”。2007 年1 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谢云捐赠书法作品68 幅;同年,捐赠母校浙江平阳中学书法作品108 幅,平阳中学设“谢云书法作品艺术室”。2011 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为其举办“谢云捐赠作品展”并召开研讨会、印刷图书。2014 年1 月,国家博物馆第二次收藏谢云捐赠现代书法作品10 幅。

谢云近年习画不息。画作《长城稽首》25 幅收录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出版之《谢云捐赠作品集》附录作品。2010 年,谢云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谢云诗集》附录部分画作中写道:“我的‘诗中有画’说,应该说,画是我的诗之余,书(书法)之余。是我记录人生的又一种艺术形式、笔记。表达的是我对人生、生活的理解和对生活过的地方的记忆。这也是唐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于我笔底的传诵。不拘笔墨,随性而挥,重在寄托情怀。是笔非笔,非画是画,流云散雾,书法笔墨,诗的写照,一次美的享受。冥冥之中,追求着某种生命之美,是生命人生的观照。”

<section>

更深更深地思想 更静更静地搜寻

——李世俊对话谢云先生



锲斋对话丨李世俊对话谢云先生


时间:2015年5月5日

地点:北京方庄谢云先生工作室

人物:谢 云 李世俊


李世俊:您的金文大作《唐白居易长恨歌》最近出版,在此向您表示祝贺。这是您2009年的作品,可否介绍一下当时您创作的情况。

谢 云:2009年时我80岁,身体还行,感觉自己还能写大字,趁着自己能写,就想着一定要搞一件大作品,能够代表我水平的。我特别喜爱白居易的《长恨歌》,少年时代就诵咏不止,能够背下来。《长恨歌》虽然字数很多,接近千字,但只要能够保持一种旺盛的创作姿态,连续作战式的时间安排,是可以完成的。在创作之前,我把《长恨歌》全篇进行了仔细地阅读,对个别生僻字也在金文的典籍中进行了查找,并准备了一百张八尺整张的纸,找了一个非常大的工作室,安排了两个助手。创作过程持续了两个多月,终于完成,共写了46张整纸,每一个字基本是一个平尺,有时候写得满头大汗。我在跋中写道:“唐白居易《长恨歌》系中华文化大笔之构,自问世一千多年以来,丽笔耀,声容动,咏史寄慨,人人称道。作者自己写道‘写了吟罢满巷愁,浅红笺纸小银钩。未容寄与微之去,已被人传到越州’。我承中学师长教诲,熟读背诵,今持玉毫金文挥其言,全840字,唐古遗韵之揖,眷然,肃然,放怀之。”


锲斋对话丨李世俊对话谢云先生


▲谢云作品

李世俊:您的作品,诗书结合,充满了一种激情,线条苍老浑厚,朴拙跌宕。能谈谈您的学书经历吗?

谢 云:

我在6岁的时候,受庭训启蒙修学书法,父亲课以柳公权、颜鲁公帖本,作字要求“心正、笔正、身正”,悬腕书写,奠下了童子功基础。父亲又课以《四书》《古文观止》《唐诗别裁》等篇章。我六十甲子时写诗寄之:

花甲年华笔一枝,

门前书礼忆儿时。

谆谆庭训遗音在,

夜读挑灯惹梦思。

几十年来,我每每写字,正襟危坐,方方正正,全神贯注。后来参加革命打游击,新中国成立初期也忙,没有练字的条件。1957年我被打成“右派”,从中央文化部下放边陲广西,借助汉字艺术的质朴,继续少年时的练字挥毫,不同的是,这次举笔是在书法的沉思里感受人生,消释一点生活的烦恼。曾写句自度:

笔梦征句,行吟飘荡,举足沧桑,抚迹沧浪,香抱残窗,坐消日长,边陲远方,朝暮笺章。

快60年了,书法已成为了我精神生活的核心。

书法一定要从楷书开始,心平气和,心定神闲,方能运笔。我几十年临习了大量的碑帖,从秦诏版到汉碑,尤其是对《褒斜道》《石门颂》《好大王碑》《华山碑》、“二爨”等下了很多功夫,篆文习秦小篆、玺文、金文、籀文、甲骨文并鸟虫篆及诸异体篆。学书法,我倡导先文而后墨,我个人理解,书法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气质在文化艺术上的一种极为鲜明的体现,是世界上最为独特、最美好的艺术。书法博大精深,处处充满创新的可能性,但又易被传统文化积淀所笼盖,只有那些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有了深刻的感悟理解,有了深厚感情的人,才可能悟到书法的真谛,从而有所作为。韩愈在《进学解》里关于中国文化以“熔经铸史”为贵的论述,是对中国文人注重学识修养最好的概括。“熔经铸史”既是储知,也是蓄理。储知愈丰富,蓄理愈精深,审辨人情世故也就愈精当;熟读成诵,神游万里,胸襟也愈开阔。这对诗人、书法家都是一回事。很难想象,一个不读书、不读诗的书法家,会是一个好的书法家。我长期坚持新诗、旧体诗的学习,并尽可能安排时间从事古典文学、古代史、文字学、美学的研究,味万卷幽微玄妙之趣,养成真性情,不随俗浮沉,不与时俯仰。


锲斋对话丨李世俊对话谢云先生


▲谢云作品

李世俊:谢老师,您是怎么看待当代书法的?现代的书家应该如何理解笔墨当随时代?

谢 云:书法艺术的时代性是不以书家个人的意志而转移的。不同时代必然会有不同时代的艺术风貌,然而每个人的艺术高峰都有其后世不可企及之处,而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让书法的古典美和现代美结合,这将成为书法艺术家愈来愈自觉的审美理想与追求,写汉字形义的哲理美、诗思美,揭示书法的历史意义,创立书家自己的新风格,在传统书法艺术及其演变的哲思下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情感飞跃,发展新的空间,则时空的无限尽在其中。


锲斋对话丨李世俊对话谢云先生


▲谢云作品

李世俊:您是一个诗人,诗歌已然成为与您书法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请谈谈您所理解的书法与诗歌的关系。

谢 云:

我曾撰写过一首诗:“书道真髓在空灵,空灵来自悟道深。书艺功夫在书外,付托幽微笔墨情。”“书艺功夫在书外”主要说明新诗、旧体诗的造诣对书法艺术的影响。黑格尔说过:“抒情诗只涉及内心生活。”书法是什么,是线条的诗、无声的诗。诗的欣赏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朗读、吟唱诉诸听觉;二是通过书法诉诸视觉。在我看来,诉诸视觉的形式更长久,更有文化内涵,也更耐发掘寻味。书法艺术是诗歌的最佳载体,我在书法创作中,追求的就是诗的境界,追求诗的激情与线条的激情的融合映照,我在创作中被诗的魔力所牵绕、所导引。书法家应该具备诗人的心灵,“让沉睡的石碑和纸帛上的汉字醒来”,书法家要在诗歌的学习中,对文字学的学习中,完成对汉字的思考,诗歌的意象何尝不是文字的意象!书法艺术的线条美、韵致美,离不开书法家内心的诗韵与气象,书法家在笔下生韵之前需要胸中有诗境。不以诗人眼观世间艺术品,便没有韵致。诗的激情与书写的激情,陶然一会,心乐何如!


锲斋对话丨李世俊对话谢云先生


▲谢云作品

李世俊:您曾写过《读古文字印象》一诗,发思古之幽情,我印象很深。这首诗对当时书法界的很多人都有启示作用。

谢 云:我1982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1985年参加“现代派”首届书展,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谢云书法展”,在那个年代,写了《读古文字印象》一诗。诗中这样写:

更深更深地思想,

更静更静地搜寻。

从传统的宝座里走下,

来到广阔的大野,

在时代的新鲜之风里旋舞。

对于古文字,我从甲骨文、金文吸取意象趣味,形式多变化,灵气飞动,寻找古文字和现代人审美意识相谐的切入点,也研习小篆的表现手法。在篆书体系中,小篆字数保留最多,较通俗,便于流布,我用正篆草篆变通,多角度沟通古典与现代气息,连接空间,运笔上突破对称均衡,使整个气息呼吸酣畅,允许自己有节制地狂肆,取得真气流衍,探求和拓宽古文字视觉形象变化的梦。“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

锲斋对话丨李世俊对话谢云先生


▲谢云作品

李世俊:您作为出版界的老前辈,中国书协的老领导,对《中国书法报》有什么希望和要求?

谢 云:《中国书法报》办得好!我收到报纸,吓了一跳!真办起来了!不容易!90年代初的时候,当时我们在书协,就商议能否办一份《中国书法报》,当时也给上级领导打报告,请求办,但没有成功。办一张书法家自己的报纸,这是几代书法家的心愿,在你们手中实现了。真应该祝贺的还是你们,你们太了不起了!我是搞出版的,办一个公司,办一张报纸,能够冠以“中国”字头很难很难!当年我创办线装书局,也想在前面冠一个“中国”的牌子,没有办成。现在,你们是集团运作,走向市场,这对我们这些老同志来讲,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中国书法在出版、媒体方面做大做强要靠你们,现在讲弘扬传统文化,书法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书法未来靠你们开拓!

《中国书法报》办起来了就应该把它办好!这几个月来,每一期我都认真地阅读了,很好!你们在认真地办报,版式、风格、信息度及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做得都很好。可以看出,你们是要把这张报纸办成书法界的“第一报”。要打破旧的思维,要捕捉书坛最新的动态。你们现在对读者的视觉冲击力还是很强的,每一个版面都安排得合理均匀,该突出的突出了,关照了多方面读者的需求,希望你们能够再接再厉,把握时代大势,把书法推向大众,把书法推向世界。


锲斋对话丨李世俊对话谢云先生

▲谢云作品

李世俊:今天,您给我们讲了自己的创作实践,对我们很有启示。您作为出版界和书法界的前辈,对我们的工作多多支持,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

谢 云:我完全支持你们。希望中国书法报道办得愈来愈好,走进千家万户,走出国门,让全世界的人都喜爱中国的民族艺术——书法。


锲斋对话丨李世俊对话谢云先生


▲谢云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