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传习录学堂:对话——孔子、王阳明

传习录学堂:对话——孔子、王阳明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评述】约,克制私欲的人。鲜,少的意思。

能克制私欲的个人与团体,很少会犯大过错的。从中国几千年的朝代更替可以验证这一点。国家刚立时,一心建设(克制私欲),会犯错误,但并不会危机政权;但朝代末年时,一心私欲(不克制私欲),国家腐化,军阀割据,做什么错什么,直至国家灭亡。

一心建设国家继续发展,一心私欲国家灭亡,说明人若克制私欲,一心为良知,虽然犯了错误,但不至于产生毁灭。但若一心为私欲,不管手段再好,也是会毁灭的。

就说马云,错误没少犯,但为什么生意可以越做越大?因为马云从来不去触犯道德底线,一心走在正道上,没有对广大人民产生伤害。再说长春长生假疫苗,一心造假,直至牢狱之灾。道德有什么用,看不出来,但触犯道德底线的后果,就是毁灭。

道德有没有用,到这里也就不辨自明了,毕竟决定企业、国家的生死存亡的东西不可能会没有用。

所以人啊,还是要坚持道德,这样即使犯错误,也不会犯无可挽回的错。

传习录学堂:对话——孔子、王阳明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评述】讷,迟钝的意思。敏,疾,快速的意思。

想什么讲什么很容易,但讲道理,讲知行合一,讲确实可行的方案,就不容易了。所以人讲话,要想清楚你的理论依据,想清楚你所讲的是否有良知,是否有行动。如果有心(良知)无物(具体事情),有物无心,有知无行,有行无知,就不要讲,要“讷于言”。这就好比说我们要孝顺父母,然后昵?行动在哪?具体项目在哪?所以所说若没有行动,就不要说。再比如去旅游,却没有目的?那这种旅游将降低意义。如果带着父母去旅游,尽孝,我想旅游将增加很多欢乐!

可见做任何事,说任何话,要做的妥妥当当,就必须做到知行合一。

“敏于行”相对于“讷于言”,显得慢,所以当知道了自己该做什么时,就要马上做。如果不做,什么都是空想。正如王阳明说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不去做等于无知,对于现实毫无改变。所以所谓的良知,除了良知,还必须有行动,确切的说是正在行动。做到这个才是“致良知”,才是以道行天下。

传习录学堂:对话——孔子、王阳明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评述】孤,孤立。邻,邻居。

正义再怎么低潮,也还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与其一起奋斗!(这真的不是一句空话)

这一点在中国近代革命和抗日战争得到了充分体现。孙中山革命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内武力镇压一切正义的声音,使得正义的势力处于低谷。但不管清政府怎么镇压,还是有一批一批的正义之士揭竿而起,为民族奋斗!抗日战争也是如此。

可见,正义会有低谷,会被压制,但永远不会消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说的就说这个意思。只要是对的,必将会唤醒人民奋起为之努力。

这一点在政治是如此,在各个方面也是如此。如科技。新的好的发明,刚研究出来时,人们不见得接受,但最后人们最终会很乐意接受的。

传习录学堂:对话——孔子、王阳明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评述】数,多次。

人与人的交往,始终不要忘了是良知的交往,是道德的交往。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若不能实现良知上的交往,就应该反思自省,若是自己错了,就应该改,若是对方错了,应该给以提醒。

不过,话说回来,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做主,但别人听不听在别人。那若别人不听该如何?

对于这种问题,建议几次就可以了。听就继续交往,不听就离去。绝对不要苦苦纠缠,一定要对方听你的。只有如此才不会招致羞辱。“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传习录学堂:对话——孔子、王阳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