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不好意思,杭州,我也很愛成都

支付宝:不好意思,杭州,我也很爱成都

支付宝:不好意思,杭州,我也很爱成都

攝影 張建

城市競爭步入下半場,拼服務、比科技、搶人才。

城市的夢想,依靠人才和企業來完成;企業的抱負,需要城市營造合適的土壤——這是雙方的相互押注,也是兩情相悅的雙向流動。

江湖裡不乏這樣的傳說,誰成了哪家巨頭企業的大本營,誰又搭上了哪座城市發展的順風車。

今天,我們就想告訴你一個這樣的故事:

支付宝:不好意思,杭州,我也很爱成都

八年時間,成都成了支付寶規模最大、技術最強的異地研發中心之一;支付寶也依靠自己的科技創新實力,為城市積累著科技的力量。

領命

支付宝:不好意思,杭州,我也很爱成都

2012年,天府軟件園,國際事業群成都技術團隊初創時期

不知道多少人聽過支付寶的成都創業故事。

這個故事始於2010年冬天, 5位技術人員從杭州總部來到成都,卻並不清楚自己來做什麼,以及能做什麼。其中一個人叫於君澤,花名右軍,現在是支付寶平臺數據技術事業群金融核心平臺部資深技術專家。

從總部領了命,奔赴成都建立研發中心。於君澤唯一知道的,是公司意識到人才不會只集中在一個城市。怎樣讓更多人才參與到支付寶的事業?

去多個城市建異地中心。

在此之前,除了杭州總部,支付寶只在上海設立了一個分中心。再次選址只有一個考慮,成都有人,不能放過。

對當時的支付寶而言,成都簡直就是一座技術人才的“富礦”。除了當地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這樣的人才輸送器,可以源源不斷地就地提供技術人才,還有一批企業的研發中心落戶。支付寶判斷,在成都可以看到技術人才的“生態系統”。

於是,5個人來到成都。加上之前招聘的15人以及部分轉崗同學,形成了20餘人規模的初始團隊。

那一年,淘寶天貓的交易量還只有區區十億,支付寶也剛滿6歲。以電子商務支付底層技術,嘗試著切入過社區支付、生活繳費、NFC等各種創新場景,有些異軍突起,有些葬身市場。

拓荒

支付宝:不好意思,杭州,我也很爱成都

2013年,國際事業群成都技術團隊

在成都,“於君澤們”做的也是一些創新類業務。

“說好聽是創新,不好聽就是邊緣業務。隨你們去開拓,不成功,也不影響支付寶的核心。”於君澤回憶。團隊經歷過產品失敗、到處找活幹、找方向、與總部團隊合作開發業務等一系列磕磕絆絆。這種“天高皇帝遠”的感覺,恰好給團隊提供了發揮空間。

2013年,成都技術團隊發展至近60人規模,組建了ADC(Appli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而後經過1年多發展,分拆出幾條技術線。如今的中流砥柱部門——國際業務、運營支撐、金融核心初具雛形。

汪凡就是那個時候跳槽加入支付寶的。他現在的身份是支付寶國際事業部全球支付技術部高級技術專家,但當年入職時國際業務團隊只有6個人,任務主要由杭州分派。他的工作常態是在天堂杭州和天府成都之間頻繁地飛。

後來的故事基本按照大綱走了——隨著合作加深,成都團隊鋒芒逐漸顯露。汪凡團隊通過技術優化,實現了國際線上收單業務“從單日千筆到單日萬筆的突破”。剛好遇上阿里巴巴戰略升級,“買全球、賣全球”的天貓國際跨境電商平臺成立,汪凡團隊開始承擔更重要的任務,負責“全球買,全球賣”的跨境支付技術支持,同時服務用戶和商戶。

從成都蹦躂出來的這隻團隊,開始服務全世界。

邏輯

支付宝:不好意思,杭州,我也很爱成都

2018年,螞蟻C空間,國際事業群技術部成都團隊

那幾年,“一步步證明自己、一點點獲得總部認可”在成都團隊各條技術線上演。也是那幾年,人才流向發生變化,逐漸形成“孔雀西南飛”的局面。

這段時間,成都的“碼農”迎來高光時刻。這群人因特別的氣質而具備高識別度,更成為成都技術人才的新標籤。汪凡也發現,團隊裡80%是川籍人員,或是從北上廣深迴流的,或是內部轉崗過來的。

目前,支付寶成都研發中心從20人擴張到近600名技術人員,還將繼續擴張。至於原因,一方面是支付寶事業不斷壯大刺激著後來者躍躍欲試,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成都這座城市本身。

揹著“少不入川”名聲多少年的成都,如今因為“生活安逸”不斷得分。成都人下了班眉飛舞色去擼串的形象,以及被編爛了的“全城倒班逛街”的段子,無意中演變成一種生活態度,甚至生活美學,成了讓人心動從而留下的理由。選擇這裡工作的人會說,在成都工作的時候工作,但同時有生活,美好的生活。

是不是很有意思?

這背後其實是城市的發展邏輯出現了變化——過去“依靠廉價的要素吸引企業,企業吸引就業和人才”的路行不通了。新一輪發展的邏輯是,優質的城市生活和公共服務吸引人才,人才吸引企業,企業創造繁榮。

就像紐約前市長布隆伯格所說,人們先選擇生活的城市,再在城市裡選擇事業和職業。傳聞他任紐約市長20年時間裡,就盯著兩件事幹,建設大量的公共綠地,以及建設大量的文化藝術設施。國家發改委城市中心總工程師、國土產業交通規劃院院長張國華則提出,未來城市之間的競爭,必將是公共服務業的競爭。

成都沒有變,變的是城市發展的理念,從“產、城、人”走向“人、城、產”。

邊界

支付宝:不好意思,杭州,我也很爱成都

2018年,C空間,國際事業群成都團隊

當然,在“搶人”這件事上,成都是有一點點膨脹的。不光設立“蓉漂人才日”、出臺“人才新政十二條”、“蓉城人才綠卡”等政策,還到別人家地盤去招人。

“我們不沿邊、不靠海,只有靠服務和政策作為吸引力。”成都高新區一位負責人說,“得拿出真東西,換來人才落地。”

不光態度誠懇,成都“擇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標準也很清晰——瞄準的是城市和人才的相容性和互動性,把人才的成長和城市的發展作為一個命運共同體來對待,讓每一位創業者都能成為城市發展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根據獵聘網的數據,成都市2017年人才淨流入率居全國第三,達到5.53%。2018年尚未結束,已有25萬人才流入成都。

人在哪裡,企業就到哪裡。越來越多的世界500強企業和以阿里螞蟻、今日頭條、VIPkid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陸續佈局成都。而用成都主政者的話來說,企業的產品賣到哪裡,服務跟到哪裡,城市的邊界就到哪裡,“政府間的合作無論怎麼做,都是有限的,擴大城市經濟輻射的覆蓋面,需要把企業間的力量組織起來。”

領軍型企業既是城市經濟的頂樑柱,也是城市的靚麗名片,反過來作用於城市吸引力和競爭力,形成一個良性閉環。

對這一點,汪凡是有直觀感受的。他舉例,成都的數字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一個快車道,大量優秀企業在此聚集,行業頂尖人才來到成都不用擔心沒有用武之地,“這裡的產業體系已經能夠滿足頂尖人才的需求。”

共生

支付宝:不好意思,杭州,我也很爱成都

位於成都天府軟件園的螞蟻C空間

過去我們說成都是一個休閒城市,但這裡的創新創業熱情顯然被忽視了。

如中國投資協會副會長、創投委會長沈志群所述,如今的成都以“新”面貌示人。

2017年,成都新經濟發展大會召開;率先在全國設立新經濟發展委員會、新經濟研究院;2018年把“新經濟”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密集出臺各項舉措;全國雙創活動周主會場首次走進西部,落地成都……成都正成為眾望所歸的最適宜新經濟成長的城市。

只不過,城市升級發展不是在紙上畫出來的,也不是口號喊出來的,而是靠人才和企業一步步實踐出來。唯有依靠這些城市合夥人,夢想才能照進城市。

支付寶是相信這一點的。副總裁楊鵬說,數字城市不是嚮往出來的,是靠科技支撐起來的。螞蟻相信科技會成為城市數字化升級的“水電煤”,一點一滴助力成都新經濟建設。

城市以創新為引擎,人才和企業得以進入發展快車道;反之,高端人才和優秀企業聚集的磁場效應,也為城市高質量發展增添不竭動力。

當眾方夢想一致、彼此需要,最美不過攜手登頂。

對於阿里巴巴、螞蟻金服而言,成都已成為除杭州、北京外落地員工最多的城市。人才在這裡得到培養、成長,技術在這裡突破、孵化,藉著阿里巴巴全球佈局的戰略,成都技術團隊從成都起步,服務全球。

今年5月,位於成都天府軟件園的螞蟻C空間正式啟用,一波又一波的年輕人不斷加入支付寶的“半個技術大本營”。於君澤記得,當時搬家的喬遷儀式上,背景板上寫著:C Future,以夢為螞。

用他的話來說:

在成都,一群有情有義的人,做著有情有義的事。

文 | 吳林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