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裡有什麼?為什麼文化人都愛去博物館打卡?

柏拉圖在《理想國》第七章中描述一個洞穴,人一生下來就在洞穴裡,手腳被綁著,身體和頭都不能動,他們眼前是洞壁,他們背後是一個過臺,過臺背後是火光,火光把過臺上人來人往的活動投射在洞壁上,洞穴裡的囚徒便以為洞壁上晃動的影像是真實的。柏拉圖認為,這個洞穴就是我們的世界。

這世間浪漫得超乎想象,人所能想象的瘋狂,遠不如人所能為之的瘋狂,人所能設計的誤會,遠不如歷史傳奇的陰差陽錯。

皆謂“夏蟲不可以語冰”,可我想知道牆外世界的盡頭在哪裡,瞭解時間的縱深,想帶著睨視寰宇的驕縱與使命感,把格局打開一些。

我用身體力行的另一種方式,踏上博物館這道與時間對話的長廊,是的,大概“長廊”比“大門”更通透一些吧,不鎖起,也歡迎你來探訪我記錄的足跡。

砥礪時間

文物跨越時間,是唯一可以證明我們存在過的證據。

博物館是對一個城市過去的記憶,是對一段文明的記載。文物的生命長過我們,穿越千年萬年,恆在。

博物館是歷史的具象表達。

史前,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博物館裡的文物大多按歷史的縱線陳列。它們將史料裡的人物、故事以現實的模樣呈現在你的面前。

我們透過這些大多面目模糊,行跡斑駁的文物,依然可以看到古人的喜怒哀樂,生活起居,乃至他們的審美追求和價值觀。我們對過去的理解應該被當下更改,就像如今也被往昔指引那樣。

賞析時間

博物館裡有什麼?為什麼文化人都愛去博物館打卡?

博物館裡有什麼?為什麼文化人都愛去博物館打卡?

博物館裡有什麼?為什麼文化人都愛去博物館打卡?

夏、商、周青銅器對照

商的風格中充滿了神秘的想象,被兇猛獸紋佔據著基本畫面的青銅禮器,透過久遠的年代,依然能夠傳達給我們那巫神文化中迷狂暴烈的血質性格。而周顯然是一種剝蝕掉巫神色彩更其樂融融,更心平氣和的文化氛圍。而從這一條線索傳承下去,就是歸結先秦的儒家哲學。

博物館裡有什麼?為什麼文化人都愛去博物館打卡?

經過戰國前後在理性與感性、浪漫與理智各個極端的擺盪,到了漢代,形成了樂觀、樸素而現世的庶民文化的典型。

博物館裡有什麼?為什麼文化人都愛去博物館打卡?

唐代經濟繁榮、四夷賓服、萬邦來朝的盛世賦予了唐時女子自信之美,縱觀各朝各代,中國古代女子的妝飾,登峰造極者當首推唐朝。濃豔、大膽、奢華、標新立異。宿髻懶梳齊眉,這面銅鏡應是聽過太多女子的故事。

博物館裡有什麼?為什麼文化人都愛去博物館打卡?

雨過天青破雲處,八百年前,它曾出現徽宗夢裡,它是周世宗和宋徽宗對美的判斷和要求,而工匠們也在天光變幻中把握住了這種顏色。這種“似玉,非玉,而勝玉”的光,就這樣順著時間的長河流了一千多年。

博物館裡有什麼?為什麼文化人都愛去博物館打卡?

博物館裡有什麼?為什麼文化人都愛去博物館打卡?

“虹賞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精緻細膩的鳳冠,曾經是不是所有民間女子一生所求......

沉澱時間

遠離嘈雜,去精緻一點,安靜一點的博物館,看血與火與水的歷史流過。當然,領略藝術之美,擁有品味並不能當飯吃,但你會因此擁有自己的小宇宙。在博物館(宇宙中),汲取美的判斷力。

回訪繆斯

公元前3世紀:繆斯神殿與Museum

你可能聽說過,希臘羅馬神話中主司藝術與科學的九位女神“繆斯”一直被視為藝術家的靈感之源,但不知道你是否清楚,“繆斯”也是“博物館”名字的由來。通常認為,“博物館”(拉丁語Museum,希臘語Mouseion)這個詞最早就是起源於希臘時期的繆斯神殿。

以人類短暫如塵埃的生命,企圖獨自理解萬物興衰、文明漲落、宇宙運行的規律,不依賴前人積累,根本不可能辦到。而博物館及其建立者通過數千年的努力,為我們提供了可以勉強比肩繆斯的神聖場所。

這些瑩潤斑駁的玉石,這些滿是鏽綠的青銅器,這些天矯蜿蜒的書法,這些縹緲空靈的山水畫,卻逐漸使我開始思考起它們形式的意義。

——蔣勳《美的沉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