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訪談」正確把握工業經濟走勢 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專訪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

「高端访谈」正确把握工业经济走势 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专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

"自強不息 —— 中國工業界的喉舌。"

「高端访谈」正确把握工业经济走势 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专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

圖為李毅中接受本報記者採訪。

2018年國民經濟數據近日出爐,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專訪,解讀工業經濟形勢,論述如何正確把握“穩中有進”、“穩中有變”、“變中有憂”的運行態勢,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堅持不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李毅中強調,當前國際環境不穩定不確定性上升,國內需求增長放緩,中美貿易摩擦影響顯現,工業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我們要保持定力,問題導向,針對性破解,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工業、製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在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歷史進程中仍要發揮好支撐和帶動作用。

「高端访谈」正确把握工业经济走势 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专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

圖為李毅中在接受採訪。

辯證思維,“兩分法”研判工業經濟運行態勢

中國工業報

從工業增速、企業利潤等角度來看,您認為2018年工業經濟運行主要呈現哪些特徵?如何解讀和工業經濟密切相關的一些重要數據,您認為哪些問題或苗頭應該引起關注?

李毅中2018年工業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質量效益穩步提升,結構調整繼續推進,發展的韌性得到增強,要充分肯定。同時穩中趨緩、穩中有變、變中有憂,要分析掌握“變”和“憂”,增強憂患意識,採取針對措施。

從增長速度看,GDP增幅6.6%,規上工業增加值增幅6.2%,均保持了中高速,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1.7%,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實屬不易。6月份以後增幅趨緩,9月以後分別為5.8%、5.9%、5.4%和5.7%,12月PMI指數49.4%跌至榮枯線下,工業增幅破6%的趨勢會影響2019年的走勢。

地區工業狀況表現各異,東北恢復性好轉,西部中部持平。其中需要關注的,東部工業增加值增幅下降明顯,只有5.6%,同比回落1.1個百分點,其中12月只有5.0%,一些省市增幅下滑更為顯著,甚至出現了負增長。而東部工業佔了全國六成,如果東部向西部傳導,將會影響全局。

從企業利潤看,規上工業企業主營收入增長9%,利潤高增長11.8%,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6.48%,同比提高0.16個百分點。工業利潤增速放緩亦屬正常,10月當月回落至3.6%,但11月出現負增長,反映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加重。利潤增長從行業分佈看,主要集中在採掘業、原材料工業和電、熱、氣、水生產業,合計佔利潤增長的八成,而裝備製造、電子製造和消費品製造業等中下游產業利潤增長不多。利潤增長有減稅降費的改革效應,也反映出價格因素對利潤增長影響仍然較大,利潤的超常增長不可持續。從價格走勢看趨於平和,上游價格漲勢回落,末端價格如CPI由2017年1.6%上升到2.1%,漲勢抬頭,如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由2017年6.3%回落至3.5%,12月當月為0.9%,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PPIRM)同期由8.1%回落至4.1%,12月為1.6%,這將對上下游行業的利潤增幅起到均衡作用。

供給側改革和轉型升級成效明顯,但仍需繼續努力。去產能粗鋼已超額完成“十三五”1.5億噸的目標,煤炭8億噸的目標已完成6.5億噸,工業產能利用率76.5%,與2017年基本持平,仍有潛力。規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56.8%,同比下降0.4個百分點,百元主營收入成本84.19元,同比減少了0.21元。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1%,但幅度減小,折算總能耗增加了3.4%,或從其他口徑計算更高,是近幾年新高,反映節能節電仍有較大餘量。

中國工業報投資、消費、進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三者關係此消彼長,請您為我們解讀2018年中國經濟三駕馬車的表現,有什麼特點,有什麼變化?

李毅中固定資產投資名義增幅5.9%,持續走低,三季度只有4.2%,四季度有回升。如扣除價格上漲5.4%的因素,全年實際增長只有0.5%。結構有新變化,民間投資、工業投資有所回暖,其中製造業投資名義增幅9.5%,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長16.1%。基礎設施(不含電力)投資增幅跌落至3.8%,同比下降15個百分點,房地產投資仍然強勁為9.5%。

從國內消費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0%,保持了較快增速,與2017年全年10.2%相比,增勢有所趨緩,12月為8.2%,為歷年新低。汽車銷售額多年來首次負增長為-2.4%,其中12月為-8.5%,如按產銷量計下降更多。消費結構有改善,其中消費升級類商品銷售增長較快,如家電、音像、通訊、化妝品等。實物商品網購額增長25.4%,佔總零售額18.4%,同比提高了3.4個百分點。服務型消費增長較快,如信息服務、旅遊、大健康等。

從對外經貿合作看,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9.7%,首次超過30萬億元,順差收窄18.3%。進一步擴大開放,利用外資(美元)保持3%的增長,對外投資回暖增長5.1%,結構改善。由於中美貿易摩擦加劇,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加大,7~9月應急進出口增幅反彈,但12月出口只增加0.2%,進口則為負增長(-3.1%)。

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彰顯了國家意志

中國工業報

當今各國都在調整經濟結構,“工業4.0”、“工業互聯網”、“數字經濟”已成為全球共識,在這樣的宏觀經濟背景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有什麼深刻含義?

李毅中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莊嚴宣告“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彰顯了中央的決心,體現了國家的意志、人民的心願。我國工業大而不強,仍處在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身受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雙重挑戰,加快建設製造強國、網絡強國,通過三個十年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順應形勢、合乎潮流。

經過四十年改革開放,我國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工業大國,進而要實現兩個百年目標,建成現代化強國。美國挑起貿易戰只是個表象,更存在投資、科技、人才、教育等方面對我國的封鎖打壓。要看到道路曲折艱難,要有長期準備,攻堅克難、迎擊挑戰,防範、化解、抵禦各種風險。由於多種因素,我們不得不經受“缺芯少魂”的困境,承受卡脖子的“鎖喉之痛”。約一半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受制於人。關鍵零部件、元器件、關鍵材料的自給率只有三分之一,95%的高端、專用芯片依賴進口。例如美國對中興、華為的封殺,就是典型的實例。這將更促使我們增強憂患意識,加強自主創新,實現自主可控,儘快改變被動局面。

中國工業報

習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製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您認為要實現兩個百年目標,工業應該擔當怎樣的角色和任務?發達國家的工業化歷程能給我們什麼啟發和借鑑?

李毅中

實現兩個百年目標,工業要發揮支撐帶動作用。我國仍處於工業化發展階段,工業、製造業佔經濟比重過快下降的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關注。

發達國家工業化的歷程值得借鑑。我國工業佔GDP的比重由2005年~2008年42%~41.2%的高峰平臺降到2016年的33.3%(其中製造業約佔90%),平均每年降1個百分點。如果這樣降下去,到2020年工業佔比大概為30%,其中製造業佔比只有27%。資料顯示,2015年末美國製造業佔GDP比重比金融危機前提高了2.5個百分點達到14%,日本19%,德國23%,韓國29%。如果我國製造業佔比低於韓國,而我國人均國民收入只有韓國的三分之一,真的要引起高度警覺和重視。要遏制工業佔比的繼續大幅下降,好在2017年後有了變化,穩在33.9%左右。

要科學把握一二三產協調發展。第三產業能耗低(單位增加值能耗是工業的22%)、汙染少、吸納就業能力強(就業人數佔44.9%)。積極發展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提高在GDP中的佔比符合規律。工業為服務業提供了物質和市場,生產性服務業就是工業的延伸和擴展,同時服務業促進了工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服務業要從國情出發,不宜簡單類比發達國家。我國近14億人口,衣食住行用以及多樣化的民生需求主要靠自己;建設強大的國防,陸海空天現代化武器裝備要自己製造;我國是世界貿易大國,出口第一,工業品佔貨物出口總額的95%,進口第二,工業品佔貨物進口額72%。習總書記2013年7月曾指出“工業是我們的立國之本”。

中國工業報

多年來我國經濟出現了“脫實向虛”的現象,中央很重視,也採取了很多措施,但仍然存在工業被空心化、被邊緣化的現象。您認為應該如何切實扭轉“脫實向虛”問題?

李毅中解決“脫實向虛”,要澄清認識上的誤區。針對問題,習總書記再次做了科學判斷和正確決策。習總書記十九大以後視察江蘇徐工,2018年10月視察廣東、深圳,他指出“必須始終高度重視發展壯大實體經濟”,“發展實體經濟,就一定要把製造業搞好”。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有這麼兩句話,精闢、準確:“我國經濟增長實現了從主要依靠工業帶動轉為工業、服務業共同帶動,從主要依靠投資拉動轉為消費和投資一起拉動。”在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號令我們“要把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採取有力措施,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中央把“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列為2019年七大重點任務之首。我們要深刻領會、準確把握、堅決貫徹,發揮好工業、製造業對國民經濟的支撐、帶動作用,“發揮好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和有效投資的關鍵性作用”,實現國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中國工業報

把建設製造強國置於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歷史進程之中來審視,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評價當前我國工業化的發展階段?有觀點認為中國已經進入“後工業化”,是否太超前了?

李毅中從現在到2050年,我們要科學把握實現工業化並進入後工業化的歷史進程,要從國情出發,分階段完成使命。我國區域差異大,但是就全國來說,當前正處在工業化的中後期或後期,而不是“後工業化”。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2035年全面工業化,經過努力可以力爭提前,但認為我們現在已進入“後工業化”是否太超前了。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2017年6月發表“白皮書”提出了“工業化綜合指數”,我國是84,其中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地區是93~98,長江經濟帶是85,東北是76,大西北、大西南58,個別欠發達省區在50以下。這是一個符合實際的、科學的評估。

實現工業化是整體概念,任何一個地區都不可能脫離全國一盤棋。東部的優勢是人才、科技和市場,中西部有資源、能源和勞動力的優勢,要優勢互補、相互依存、協同發展。

堅持不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中國工業報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三去一降一補”既是一場攻堅戰,也是長期的戰略任務, 您認為“去產能”的核心是什麼?

李毅中“去產能”的核心是淘汰落後,要常抓不懈。近幾年去產能成效顯著,騰出了市場、優化了資源,保護了環境,提升了發展的效益和質量。“過剩產能”大體上可分為三類。如鋼鐵、煤炭、水泥、電解鋁等為絕對量過剩,需求已達或接近峰值;玻璃、造船等為結構性過剩;風電設備、光伏材料等為成長中過剩。這三種過剩又有交織,對不同行業要分業施策,共同點在於落後必淘汰。淘汰落後又是動態的,跟不上科技進步,今日的先進明日也會落後,淘汰落後、化解過剩要持之以恆。

對非法建設和生產的產能,例如非法小煤礦、小鋼鐵、小水泥、小火電、小化工依法強制關閉;對經營狀況惡化資不抵債的“殭屍企業”依法破產;對在質量、安全、環保、節能上或違規或嚴重不達標的依法依規停產整頓、限期改造,拒不改造、改造無望的退出市場。對於過剩但尚不屬於“落後”之列的產能,則引導優化升級、開拓市場。對於可通過改造優化達標的企業要留給時間、空間,並給予指導、支持,有的還可實行真正的“減量置換”,不要一刀切簡單粗暴行事,以致削弱生產力、得不償失。

“去產能”不僅盯住存量,更要把住增量,實施“鼓勵類、限制類、禁止類”的產業政策。即使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也要防止新的“落後”、“過剩”。如多晶硅製造本身是高耗能、高排放,要嚴格電耗標準,四氯化硅排放要無害化處理。又如“數據中心”全國已有5.6萬個,年耗電1200億度,佔全國用電的2%,接近上海市的用電量,已存在重複建設狀況。

中國工業報

“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是提高資產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需要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在貫徹落實相關政策措施時,您認為要重點關注哪些問題?

李毅中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實質性降低增值稅等稅率”,工業製造業應當是重點,據調查,規上工業企業稅負佔主營收入約5.7%,收費約佔2%。目前全國增值稅分三檔,製造業雖然由17%降為16%,但與其他行業兩檔的增值稅(10%、6%)相比,負擔重、也欠公平。

建議取消16%檔次,可分三年過渡。製造業是重資產,建設項目購置設備徵交增值稅“留底”負擔重,也應改進。企業還普遍反映社保費改稅實際增加了負擔,建議深入調研妥善處置,並逐步降低稅率。提高小規模納稅人的增值稅納稅起點,繼續放寬小微企業所得稅減半優惠。

經過整頓,“亂收費”、“亂攤派”得到遏制,一些“合規”的收費減少了,“放管服”改革也減少了企業的辦事成本,但仍有較大削減餘地。企業要利用外部條件改善的機遇,鞏固深化降本增效的成績,努力提高盈利能力。只有利潤率提高了,資本才會流向製造業,這是改變“脫實向虛”的根本路徑。

擴大和加強對製造業和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措施已經不少,但重在落地見效。反映在新增貸款和貸款餘額中,工業佔比多年來分別只有12%和15%左右。建議處理好金融防風險和支持工業轉型升級的關係,“去槓桿”也要掌握尺度。當前更要關注經濟下行、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加重的狀況,改善金融調控,防止和糾正對工業企業特別是對民營企業不合理、不公平的“惜貸”、“抽貸”、“停貸”的現象,暢通資金流向。企業要加強與金融機構的溝通交流,力爭優惠政策到位兌現,要嚴格財務管理,按時償還貸款本息,保持“誠信為本”的良好信譽。

大力降低工業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是“去槓桿”的重中之重。數據顯示,2018年11月末,全國規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56.7%,同比降低了0.5個百分點。央企前三季度平均為66%,同比下降了0.5個百分點。但央企負債率高出全國規上工業企業10個百分點,更高於發達國家跨國公司一般小於40%的水平。如何逐步降低?當然要靠企業努力增加盈利,增加資產負債表中“未分配利潤”,提高所有者權益;爭取擴大直接融資,減少負債;企業要堅定主業、防止盲目擴張。同時國家要給國企注入資本金,這是資本收益的重要功能。

中國工業報

如何全面理解、準確把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的“要充分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加快補上經濟發展重要領域短板”?工業領域如何通過拉動有效投資,補短板、強弱項,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李毅中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加強和改進對投資的宏觀調控取得明顯效果。但近幾年也出現了投資增幅過緩、投資效率低下的新問題。投資名義增速已從30.5%降到2018年的5.9%,剔除價格因素後的實際增速已從33.7%降到0.5%。工業投資近幾年增幅更低,如2017年名義增幅僅為4.1%,好在2018年回升到6.4%,其中製造業為9.5%。不過扣除價格因素5.4%後,實際增幅就很小了。再看投資效率。用“增量資本產出率”這個指標,即增加單位GDP所需要的增量資本,由於多種因素迭加,已從本世紀初的4上升到6~7,即投資效率大為降低。

我國的投資總量夠大了。“投資率”這個指標指的是當年投資轉化形成的增量資本佔當年GDP的比例,2010~2014年達到峰值47%~48%,近兩年回落到44%~43%。與發達國家工業化前後相比,日本、韓國工業化前投資率最高分別是35.9%和39%,從國情出發,我國目前的投資率還是合適的。

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工業、製造業補短板,無論是發展新興產業還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都需要投資支撐。看來把投資實際增幅控制在與GDP增幅(不變價)相當是可以的,但過低過緩就沒有後勁了。要擴大、完善基金支持,藉以撬動企業、金融機構和社會投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說到有效投資拉動時,首先講到“加大製造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更顯其重要性和迫切性。李克強總理強調“加快實施新一輪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工程”,具體明確了多項支持政策。我們要認真落實見效。企業要集中力量穩投資、補短板、強弱項、調結構,用好政策、取得支持,加快建設項目,特別是綠色、智能改造、數字化轉型,做強做大做優。

以上一些思考與大家做個交流,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 聯繫我們(新聞中心):010-68325610


「高端访谈」正确把握工业经济走势 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专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