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中:應對疫情重創 充分發揮投資關鍵作用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我國經濟尤其是工業正受到新冠肺炎疫情重創,供給和需求都受到嚴重衝擊。伴隨全球的加速蔓延態勢,國內外市場依然變化莫測、潛伏危機,工業經濟發展面臨新的挑戰。

“疫情重創工業經濟,應充分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恢復、振興工業經濟出力。”4月15日,在“中國工業經濟運行形勢分析在線論壇”直播活動上,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針對疫情之下工業經濟如何恢復與發展,作了《應對疫情重創要充分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主題發言。

李毅中:應對疫情重創 充分發揮投資關鍵作用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

疫情重創工業經濟,要高度關注市場變化趨勢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2月工業增加值增幅為-13.5%,其中製造業-15.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下降38.3%,其中電子製造業-87%、汽車-79.6%。工業612種產品中有533種產量下降,佔87%,汽車產量、銷量下降最多,分別為45.8%、42%。全國消費品零售額下降20.5%。出口1-2月份下降15.9%,並且出現逆差。1-3月出口降幅收窄到11.4%,逆差變順差,預計工業數據降幅也會收窄。“如果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是過山車,那這次如懸崖跌落。”李毅中分析。

在其看來,2月中下旬以來,有序穩妥精準復工復產已取得初步成效。至2月末,大中型製造業企業復工率為85.6%,3月末規上工業企業平均復工率為98.6%,人員復崗率為89.9%;中小企業復工率略低為76%。從工業企業看,能源工業以及屬於流程式製造業的原材料工業,多數不停產;醫藥、醫療防護器材生產及食品工業,在疫情之下迅速恢復生產、開足馬力,並新建熔噴布、口罩、防護服、呼吸機生產線;機械設備製造、輕紡產品製造、電子製造等離散式製造業,恢復面臨較大困難。

李毅中表示,疫情下要高度重視市場變化趨勢。應看到影響企業復工復產的因素,一是人員防疫,二是產業鏈堵點,三是物流運輸,四是資金緊張匱乏。“更重要的問題是疫情全球蔓延,今後幾個月乃至明年較長時間的國內外市場變化莫測、潛伏危機。老訂單可復產兌現,但如果沒有新訂單,復產後做什麼將是更嚴峻的挑戰。因此要充分估計疫後恢復、振興工業經濟的困難。”

李毅中介紹,3月份製造業PMI指數恢復達52.0%,比2月份多出16.3個百分點,環比快速恢復,但同比看經濟活動遠未恢復正常。僅從發電看,3月六大電廠日均耗煤僅恢復到去年同期的80.8%,製造業用電量有色行業已基本正常,醫藥、化工、電子達九成,鋼鐵、機械、紡織達八成。又如新能源乘用車銷量3月份比2月份環比增長了近4倍,但同比仍下降49.2%。

伴隨國際疫情肆虐,國際經濟疫後恢復可能更加滯後。國內國際迭加,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停產、半停產拖長,創傷加深。李毅中強調,保企業、保就業、保民生、保產業鏈是首要任務。在疫後恢復和振興工業經濟上,一是擴大內需更為迫切,要從鼓勵消費和有效投資入手;二是採取有力措施,尤其是扶持幫助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自立自救,渡過難關。

充分發揮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積極穩妥、精準有序發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要充分發揮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新基建’是重要舉措。”李毅中指出,“新基建”是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一是新技術,信息化時代要求使用新一輪高新技術,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及其分項、子項,要將這些技術物化為基礎設施。二是新需求,發展數字經濟,提升社會治理能力,新型基礎設施是基石、工具和利器。如防控疫情和復工復產中,數字基礎設施凸顯了保障和支撐功能。三是新機制,“新基建”是基於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的深度融合,電子信息產業與垂直行業的跨界融合。新型基礎設施有社會公用的一面,更有行業企業商用的一面,企業是投資主體。

李毅中表示,要準確把握“新基建”的內涵和外延。狹義地講,新基建的核心是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即“數字產業化”,包括五點:5G網絡、數據中心、計算中心、工業互聯網、重大研發機構和基地。

廣義地講,“產業數字化”也需要相應的基礎設施,包含四方面,一是應用數字技術顯著提高已有基礎設施效能。二是新興產業的基礎設施也可以認為是新基建。三是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具有巨大的潛能,也必須有新型基礎設施。四是城市公用基礎設施要補短板、強弱項,提升社會治理能力,惠及民生。

李毅中強調,針對當前固定資產投資出現的問題,要深刻理解,正確貫徹中央關於擴大有效投資和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一系列指示,要“積極穩妥、精準有序發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他建議實施中應注意幾個問題:一是應防止盲目投資、重複建設,要統籌協調、宏觀調控;“新基建”的範圍不要過度擴張,要合理安排佈局;二是新基建項目一般有建設週期長、投資回收慢、直接回報率不高的特點,要科學慎重決策;三是應發揮制度優勢,穩定資金來源,防範債務風險;四是要與企業新一輪技術改造相結合。

李毅中具體分析說:“‘新基建’的投資總量並不大,但其‘乘數效應’大,要計算項目的直接受益也要看到對社會、產業的貢獻即溢出效益,進行投入產出的比選,遵循效率和財務雙重約束,進行成本和收益的分析。要保障技術的先進可靠,要做好市場需求預測,可以適當超前但是一定要量力而行。”李毅中還提請注意,“企業行業是投資主體,各類企業要融合協同、共建共享。民間投資佔全部固定資產投資的62%,其中製造業佔了87%,但是基礎設施投資中民間資本只佔20%~38%,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新基建’要更多向民間資本開放,做真正的PPP。”

“企業行業需要投入資金建立符合自身需求的數字基礎設施,通過產業數字化得到收益回報,形成良性循環。”李毅中提醒,多數工業企業已有數字化轉型的基礎和需求,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要與企業以智能製造和綠色低碳為重點的技術改造相結合,抓好試點示範。在全國工業投資中,技術改造佔42%,超10萬億元,要充分發揮技改投資效能。


本報記者:王雨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