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要把生活過成詩,卻也有人把詩和遠方過的很生活

有人認為讀完10幾年的書,有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組成了家庭,人生就圓滿了。再去探索世界是多餘的,所有多餘的風險都是不值得的。

因為“冒險”不值得,自由就成了那個總是被犧牲掉,卻又時刻掛在嘴邊的詞句。

我們這一代活得很辛苦:生活負擔重、缺乏安全感、瑣事焦慮纏身。

我們常說要把生活過成詩,卻也有人把詩和遠方過的很生活

我們常說要把生活過成詩,卻也有人把詩和遠方過的很生活


我們常說要把生活過成詩,卻也有人把詩和遠方過的很生活

房車像個神奇的傳送門,爬完高山看過大海,一抬腳,跨過臺階就是家。無論外面是怎樣的風景,家永遠都在身後。躲進溫暖熟悉的小角落,旅行偶爾產生疲憊感也隨之化解。

我們常說要把生活過成詩,卻也有人把詩和遠方過的很生活


我們常說要把生活過成詩,卻也有人把詩和遠方過的很生活

在“家”門口喝茶看海曬太遠,亦或是搬著板凳坐球場前排吃火鍋的稀奇體驗也是妙不可言,“現場”和“家”之間就只有一扇門的距離。

我們常說要把生活過成詩,卻也有人把詩和遠方過的很生活

最喜歡的時刻是晚上點一圈小串燈,瞬間有了馬戲團的氛圍,拉開投影幕布,妥妥的移動小劇場。幕布的背後藏著一臺Marshall大音箱,十足的劇場音效。

我們常說要把生活過成詩,卻也有人把詩和遠方過的很生活

靠在房車的沙發上,腿蜷起來靠在側座上,寬敞且高度適宜的桌面用起來工作恰到好處,挪個身就能夠著檯面,做上一杯飲品,這是難以置信的稱心合意。像在咖啡店裡一樣工作,像在小酒館裡一樣小酌,像在家裡一樣安睡。

我們常說要把生活過成詩,卻也有人把詩和遠方過的很生活

戒掉碎片化的工作習慣。屏蔽一切的信息來源,將盡量完整的時間留出來給需要傾注心力的事情。

我們常說要把生活過成詩,卻也有人把詩和遠方過的很生活

在路上,會認識很多的朋友。有的萍水相逢,有的一見如故。這些在路上認識的朋友,可能少些利益交集以及城市文化中的隔閡,又有著相似的價值觀基礎,往往更容易的對彼此打開心扉。願意和誰一同吃飯,一同出遊全然出於自己的歡喜。可一番交杯錯盞後,相聚仍嫌短暫,再見後不知何日再見。

我們常說要把生活過成詩,卻也有人把詩和遠方過的很生活

還有那些遠在異地的老朋友,也總會趁著假日,天涯海角的趕來,共赴一場春花雪月。在這個每個人都日理萬機的時代,可以花在別人身上的時間越來越少,每一段共同的旅程都是奢侈的相聚,借句話說:且行且珍惜。

我們常說要把生活過成詩,卻也有人把詩和遠方過的很生活


我們常說要把生活過成詩,卻也有人把詩和遠方過的很生活

無論在多陌生的環境裡,都有一個隱秘的小角落。

我們常說要把生活過成詩,卻也有人把詩和遠方過的很生活

我不想說是為了自我成長、為了內心強大這些空話,這世界上很多事情在去做之前都是沒有意義的,對這世界的不明白和好奇,一旦打開了閘門,就像洪水猛獸一樣無法制止,尋找答案是一生都沒有終點的。

不管走到哪裡,身處什麼樣的環境中,無論是腳下的路途還是心路歷程上,我們都要走的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