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剛死,親王馬上開除一人,三年後大清亡,沒多久此人稱帝

分寸與火候,是廚師特別講究的事兒。一盤好菜,如果分寸與火候掌握不好,不管食材如何好,刀工如何精湛,都不會好吃,更不可能好看。但是,學廚師的人都知道,別的都好學,只要下工夫就可以,但分寸與火候,師傅教的時候,無法量化,甚至無法示範,全憑自己體味。能體味出來,並用在實踐中,你就是一個好廚師,否則,就只能打雜。

其實,在人的生活中,分寸與火候的講究,無所不在。為人處世如此,管事辦事也如此,如果做了官,則更要注意分寸和火候。很多時候,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一點點小的差池,弄不好就會翻船。

慈禧剛死,親王馬上開除一人,三年後大清亡,沒多久此人稱帝

在過去,官場最大的人物,就是皇帝。別的官員說話辦事,需要講分寸和火候,皇帝似乎可以不講,誰敢把皇帝怎麼樣呢?誰敢挑剔皇帝呢?其實,也未必。人的威信,位置本身固然可以帶來先天的優勢,但本質上還是要靠自己的言行來建構。高高在上,的確沒有人敢對你怎樣,但總是胡言亂行,時間長了,也會有麻煩。即便是皇帝,也是如此。新君登基,大抵要立威,抓個倒黴的,顯示自己的能耐。但立威,需要靠妥善的處置,不講究火候和分寸,一味使蠻,不僅威立不起來,還會導致威信失落。

慈禧剛死,親王馬上開除一人,三年後大清亡,沒多久此人稱帝

1908年,光緒皇帝和西太后在相隔不到二十小時之內死去,大清國的權柄落到了不到二十五歲的攝政王醇親王載灃手裡。少年親貴,初登大位,要讓群臣懾服,需要抓個倒黴的大臣立威,也順便把權力更多地抓在自己手裡。當年朝中最有權勢的大臣,就是袁世凱。此人當時為軍機大臣,分管外交事務,曾經主持過軍事改革,司法改革,廢科舉改革,組建過新式警察,朝野勢力頗大。如果能順利地拿下此人,則朝中盡歸新主子掌控了。

按道理說,罷黜袁世凱,從最高統治者的利益而言,無可厚非,但操作過程,卻出了問題。當年,西方列強看不起中國,所有國家跟中國的外交關係,都是公使級的。這時,美國人想要變一變,把他們跟中國的關係,升格為大使級。顯然,這是一個好事,袁世凱也當好事提了出來。沒想到,攝政王載灃聽了之後,勃然大怒,拍了桌子,但卻沒有說為何要動怒。袁世凱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正納悶呢,一道免職令下來了,說是袁世凱因為有“足疾”,開去一切職務,回家吃老米去吧。

慈禧剛死,親王馬上開除一人,三年後大清亡,沒多久此人稱帝

無疑,罷免這樣重量級的大臣,引發的動盪非同小可。即使是立威非如此不可,分寸和火候,也要都掌握好才行。然而,載灃卻反其道而行之。中美外交關係升級,袁世凱並沒做錯什麼,你勃然大怒,然後處罰,不僅讓人難以服氣,而且有點莫名其妙。其次,罷蹦的藉口也不好。什麼叫“足疾”?腳掌裂了和腳癬腳氣都是足疾,足疾就非得下臺嗎?作假的痕跡太重,操作的痕跡太明顯。

慈禧剛死,親王馬上開除一人,三年後大清亡,沒多久此人稱帝

無疑,載灃的立威操作難以服人,也傷及自己的威信。新官上任三把火,頭一把就燒得莫名其妙。難以服官,怎麼可能服民。三年不到,就垮了臺,官員不肯幫忙了,土紳反而支持革命,大清江山,也就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