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林清玄:溫一壺月光下酒

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林清玄,今日去世,享年65歲。他是中國臺灣地區作家中最高產的一位,也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也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告別林清玄:溫一壺月光下酒

林清玄

在時下的大作家中,最能喝酒的,我不曉得,但最會喝酒的,應該算是林清玄了。

喝酒的人都知道,酒不醉人人自醉,醉還真不在酒,在喝酒的人,在喝酒的境。最富有詩意的喝酒方式是什麼?大概就是林清玄筆下的“溫一壺月光”吧。“將月光裝在酒壺裡,用文火一起溫來喝”,此中真意,乃是酒仙的境界。

告別林清玄:溫一壺月光下酒

在林清玄看來,喝酒是有哲學的

準備許多下酒菜,喝得杯盤狼藉,是下乘的喝法

幾粒花生米,一盤豆腐乾,和三五好友天南地北,是中乘的喝法

一個人獨斟自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是上乘的喝法

關於上乘的喝法,林清玄又另有一番見地:

春天的時候,可以面對滿園怒放的杜鵑,細飲五加皮;

夏天的時候,在滿樹狂花中痛飲啤酒;

秋日薄暮,用菊花煮竹葉青,人共海棠俱醉;

冬寒時節則面對籬笆間的忍冬花,用臘梅溫一壺大麴。這種種,就到了無物不可下酒的境界。

古樸清雅的詩詞,自然也是林清玄上好的“下酒菜”。

喝淡酒的時候,宜讀李清照;

喝甜酒時,宜讀柳永;

喝烈酒則大歌東坡詞。

其他如辛棄疾,應飲高粱小口;

讀放翁,應大口喝大麴;

讀李後主,要用馬祖老酒煮薑汁到出怨苦味時最好;

至於陶淵明、李太白則濃淡皆宜。狂飲細品皆可。

告別林清玄:溫一壺月光下酒

經由林清玄的提點,方才明白這看似平常的飲酒,其實也是一件不大容易的事。遙想李白當年,斗酒詩百篇,氣勢如奔雷,作詩則如長鯨吸納百川,那是怎樣豪邁和曠達。再回過頭來看看這年頭的飲酒之人,與古人相比,實在是沒有多少氣魄,更談不上什麼浪漫情懷。

告別林清玄:溫一壺月光下酒

現代人飲酒,只講格調,不講詩酒。這不由得讓人聯想起袁枚在《隨園詩話》裡提過楊誠齋的話:“從來天分低拙之人,好談格調,而不解風趣,何也?格調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風趣專寫性靈,非天才不辯。”在秦樓酒館飲酒作樂,這是格調。能把去年的月光溫到今年才下酒,這是風趣,也是性靈。由此也可以看出。這林清玄好酒,是有幾分天分的。

告別林清玄:溫一壺月光下酒

林清玄好佛,但並不忌酒,佛家雖然講究酒、色、財、氣四大皆空,但他卻覺得“喝酒到極處幾可達佛家境界,試問,若能忍把浮名,換作淺酌低唱,即使天女來散花也不能著身,榮辱皆忘.前塵往事化作一縷輕煙,盡成因果,不正是佛家所謂苦修深修的境界嗎?”我真佩服林清玄,能把喝酒的道行參悟到如此高妙,如此飄逸的份上,即使不是酒聖,也可看作是酒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