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丨209位农商行董事长的压力来自哪里?2019全国农商行生存压力大调查

独家丨209位农商行董事长的压力来自哪里?2019全国农商行生存压力大调查

独家丨209位农商行董事长的压力来自哪里?2019全国农商行生存压力大调查

导 读

2019年的寒冬,来得格外早。1月14日,“5号文”一出,监管趋紧的指数急速飙升。“监管”与“不良”,是很多农商行董事长的“切肤之痛”。

然而,这并不是全部……来自《中华合作时报·农村金融》的调查结果显示:“监管趋紧、不良之痛、存款大战、改革提速”成为农商行董事长们2019年最为关注的四大挑战。

“现在日子很艰难,首先是要活下去!”东部沿海某省一家农商行董事长直言。

作者

中华合作时报记者 蔡 靓

岁末年初,两则新闻先后在农商行人的微信朋友圈里“刷屏”。

其一是《银行董事长自带被褥碗筷住债务人客厅!成功催收欠款》,其二则是《机构不出县、业务不跨县!银保监会出台农商银行经营定位与服务能力考核指标》(点击标题可阅读原文)。

看似并不相关的两个新闻,折射出农商行人在“经济寒冬”中的关注焦点。

这与《中华合作时报·农村金融》近日所做的一组行业调查结果相互印证:“监管”“不良”,是很多农商行董事长的“切肤之痛”

然而,这并不是全部……

这一调查结果源自《中华合作时报·农村金融》对全国230家农商行(农村信用联社)负责人进行的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样本209份,其中东部地区75家,占比36%;中部地区87家,占比42%;西部地区47家,占比22%。

调查显示,“监管趋紧、不良之痛、存款大战、改革提速”成为农商行董事长们2019年最为关注的四大挑战

监管趋紧:

合规,合规,还是合规!

2019年的寒冬,来得格外早。

1月14日,“5号文”一出,监管趋紧的指数急速飙升。

“5号文”是指日前发布的《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坚守定位 强化治理 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意见》。如果说,2018年“贷款不出县、资金不出省”的监管要求,已如利剑高悬;5号文“机构不出县、业务不跨县”的提出,让更多人陷入焦虑。

“5号文会深刻影响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农商行的盈利空间,对我们的发展能力是极大的考验。”中部某省一家农商行董事长最近感到“压力山大”。

“我们这里信贷需求不旺,目前我行贷款市场份额是70%,基本满足了当地普惠性贷款需求以及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前述农商行董事长说,“网点多、人员多、成本高已经制约了我们的盈利能力。新规之下,金融市场业务会出现大幅萎缩,富余资金出路将是一个难题。”

而2018年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的相继出台,倒逼那些不得不放弃投融资、保本理财业务的农商行,必须以更多的负债来弥补缺口。

此前,不少农商行已经感受到“严监管”带来的阵痛。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上半年,各地银监分局共开出罚单1188张,包括555张对机构的罚单,在各类银行中,农商行、农信社的罚单数量最多,达262张

信贷业务违规、违反审慎经营原则以及票据业务违规,是罚单的高发地带。

“监管将持续保持对违规行为严处罚、严问责的高压态势。”这是受访农商行董事长的共识。

“合规”因此成为本次行业调查中反复出现的“高频词”。

“强监管之下,‘合规’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生命之线

。”东部地区一家农商行董事长表示,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罚单,对于规模较小的农商行来说是“致命的”。

与其说,“回归本源、专注主业”是监管要求,不如说是农商行生存发展的唯一选择。因为这不仅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也有利于帮助农商行规避风险。

“前几年我们确实存在盲目扩张的情况。偏离主营业务、涉足房地产等领域,‘垒大户’,过度负债且成本高,流动性趋紧。”东部地区一位董事长坦言。“当时真正坚持回归本源、坚持支农支小市场定位的农商行也真的‘尝到了甜头’。”

不良之痛:

一切为了活下去!

如果说,强监管给农商行带来的是“如何活得好”的发展压力,急剧上升的不良贷款率则让农商行面临“怎样活下去”的生存压力。

“现在日子很艰难,首先是要活下去!”东部沿海某省一家农商行董事长直言,农商行和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是利益共同体,“要想方设法一起活下去。”

2018年三季度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农商行不良率为4.23%,虽然较二季度的4.29%有所下降,但仍处于高位。

个别农商行的不良率甚至超过10%。

业内人士分析,不良率上升,

直接原因是监管要求在2018年6月30日前将逾期90天以上贷款计入不良贷款。


然而,地方经济下行、中小企业还款能力下降,农商行贷款投放区域集中度、行业集中度较高,风控能力较弱等,才是更深层的原因

“眼睁睁地看着不良率飙升,从个位数,变成两位数。”北方某省一家农商行董事长说,“以前发展很好的大企业,就这么一家家垮掉了。真的很无奈。”

调查中,此类情况并非个例。

以中部地区一家地市级农商行为例:

随着地方经济下行、“去产能”及环保政策的实施,当地传统制造行业面临很大压力,该行早期发起的多笔大额银团贷款由于企业经营不善无法按时偿还,贷款质量持续下滑。截至2018年9月末,该行不良贷款余额达18.79亿元,较年初大幅增加16.17亿元,不良贷款率随之急剧上升12.70个百分点,至15.17%。

更为糟糕的是,受政策、系统、自身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农商行不良贷款处置渠道和措施单一,贷款清收难度大,负重前行、步履艰难。

如何“活下去”?

一位董事长用了8个字:“因时因势、因地制宜。”

“很多看似‘高大上’的化解方式,其实并不适合农商行。你看真正有几家农商行做了ABS(资产证券化)?寥寥无几!”他说。

这家地处中部地区、规模200亿元左右的农商行,寻找着

适合自己的化解方式

该行对已产生不良贷款的客户进行了“风险可控、风险一般、风险较大、风险严重”四个等级的分类,并采取识别风险办理续贷、引进第三方盘活、有效开展贷款重组、差异化利率重整、构建风险隔断机制等方式“精准施策”

2017 —2018年上半年,该行已成功化解处置超过10亿元的不良贷款。

“经济寒冬”中,如何在“加大信贷支持民营企业的政策要求”“农商行抑制新增不良贷款的实际需要”中找到平衡点?则是另一大难题。

“强监管、经济下行必然导致银行人员更加惧贷。急需出台一些针对性更强的尽职免责政策,配套实施财政补贴与税收激励机制。”一些受访农商行董事长认为,抑制新增不良,除了要提升自身风控能力外,配套的鼓励政策至为关键。

这一轮经济下行引发的不良飙升,让很多人开始反思。

确保利润!活着最重要。”北方某省一位农商行董事长强调说:“我说的‘利润’是指管理团队在风险可控下的适度利润,在确保工资和一定分红前提下的可持续利润。”

他认为,经营者的出发点至关重要,“为了业绩也许会不计成本和风险地粗放发展,但为了利润就会审慎经营。”

存款大战:

不是“激烈”,而是“惨烈”!

2018年三季度刚过,针对2019年的“开门红”存款之战,就已在各地陆续打响。

“存款大战不是‘激烈’,而是‘惨烈’!”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带来的“存款争夺战”,是超过半数受访农商行董事长都提及的痛楚。

“存款无序竞争很严重,利差不断收窄,对农商行盈利和经营情况有很大影响。”南方某省一家农商行董事长说,去年以来,一些国有大行开始以高利率存款和理财产品、低利率贷款“抢市场”,“打得我们措手不及。”

与此同时,金融服务便捷、生活场景多的互联网金融也吸引了大量年轻客户,这也给农商行造成很大压力。

中部某省联社统计数据显示,该省农商行、农信社的主要客户群体年龄以50岁左右为主,集中分布在43岁至55岁之间,这一区间客户存款余额占比为42%。

“我们现在的产品、服务、系统都和互联网金融差距甚远。5—10年后,目前处于23岁—34岁、35岁—44岁的客户群体是否会选择农商行?”该省一家农商行董事长忧心忡忡。

一方面,是吸引年轻客户乏力;另一方面,农商行的优质贷款客户又成了股份制银行“跟风放贷”的对象。

“很多股份制银行在县里没有网点,他们的客户经理从市区过来,紧盯我行评定的‘信用户’,直接放贷,利率还比我们低。”东部沿海某省一家农商行董事长无奈地说。

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因为一个不可逃避的事实是,经济下行中,农商行的有效信贷需求正在萎缩。

此时,存款“开门红”战火正酣,优质贷款客户“争夺激烈”,农商行如何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突出重围?

“只能靠自己,练好内功是必修课。”多位受访董事长给出了相似答案。

“提升金融服务精准匹配能力,变得尤其重要。”东部地区一家农商行董事长表示,应充分利用农商行小法人决策链条短、审批速度快、创新自主性强等优势,加大对大额存单、结构性理财产品等负债类产品和线上申贷、全流程“信贷工厂”等资产类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力度。

针对如何练好内功,提升存贷款精细化管理水平和定价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和提升科技研发能力等要点,被多位受访董事长提及。

“改制大限”临近:

“去行政化”成最大挑战

改革提速,农商行正经历冰火两重天。

优质农商行要么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上市,要么在申请新牌照、探索新业态。


而一些处于行业“底部”的农信社,正在因“达标改制”陷入困境,而焦头烂额。

“上级规定的‘改制大限’临近,但我们的历史包袱非常严重,拼尽全力,也难以达到改制要求。”南方某省一家农信联社理事长坦言。

“农信社、农商行发展最大的挑战是‘行政化’,最有效的手段是‘去行政化’。”北方某省一家农商行董事长的观点非常明确。

他认为,应充分尊重独立法人地位

,发挥农信社、农商行作为市场经济中企业主体的自我发展作用,“一切问题都会逐步解决,因为他会自我调整。”

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探索市场化方式解决难题,引入上市公司、优质农商行,参股甚至控股基础较弱、需要化解包袱的农信社、农商行。

“去年我们通过增资扩股引入省内一家大型农商行,化解风险取得了‘革命性’成功,通过市场化办法把不良贷款置换成了优质资产。”东部沿海某省一家农商行董事长说,相对于“以时间换空间”式的“自救”,这种方式效率更高。

这并非个例。一些省份在改制中采取了类似手段,由一家优质农商行参股或控股多家农商行。

“未来大行参股、控股小行(弱行)是趋势,有可能逐渐形成若干个独立于省联社之外的农商行控股集团。”东部地区一家农商行董事长判断说。

相对于不断提速的农商行改革,一直颇受业内关注的省联社改革,则迟迟未能破题。

此前被热捧的秦农银行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止步不前;2017年就提出的河南农商联合银行方案,也暂无下文。

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三年提到“省联社改革”,目前仍然没有明确方案,可见改革难度之大。

“希望今年省联社改革能有实质性进展。不论以哪种形式改革,核心都应该是‘去行政化’,强化服务。”东部地区一家农商行董事长说,“现在是管得多、服务不够。”

“比如说,都知道要用好‘大数据’、打造‘快银行’,那怎么把手里沉淀的大量初级数据挖掘出价值、成为真正的大数据?怎么对接政府、第三方等各方数据、形成真正的大数据平台?都需要省联社牵头来做。”前述农商行董事长补充道。

“要解决农商行发展问题,需要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综合施策。”中部地区一家农商行董事长认为,“县级农信社、农商行改革”与“省联社改革”具有高度关联性

,“决策者在进行顶层设计时,应从市场化角度统筹兼顾、整体考虑,不应把二者割裂开来。”

目前看来,统筹兼顾的顶层设计尚未成型,而这,正是农商行突破现有发展局限、成为真正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金融机构的关键所在

独家丨209位农商行董事长的压力来自哪里?2019全国农商行生存压力大调查

蔡 靓

《中华合作时报·农村金融》副主编

农信发展的瞭望者 农信情怀的守望者

致力于挖掘最有价值的农村金融行业新闻

她的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