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第一人,九個子女,各個成龍

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年僅10歲,就去應童子試,結果不中。兩年之後,再到廣州應試,中秀才,17歲中舉。縱觀一千三百年的科舉史,也是數一數二的人物。此人就是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清末民初第一人,九個子女,各個成龍


晚清重臣張之洞在任湖廣總督時,駐地武昌,大利興利除弊,創辦漢陽兵工廠,開展洋務運動,為地方辦了一些事實,好事。一時聲望如日中天,成為洋務運動中的領軍人物,當年梁啟超年未及冠,遊歷武昌,這一日,梁啟超來到總督府,投遞名刺,求見總督張大人,張之洞本人系科舉正途出身,咸豐二年(1852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看見梁啟超名刺上只題“新會士子梁啟超”,便有些不悅。

張之洞傳見梁啟超,梁啟超昂然而入,長揖不拜..一貫喜歡獎掖有志氣之青年人的張之洞決定考考梁啟超的才學.略加思索,張總督口出一聯,要梁啟超對出下聯,張之洞的上聯是:“天作棋盤星作子,誰人敢下?”張之洞把天比喻作圍棋盤,星星比喻作棋子,顯示出開闊胸襟,梁啟超應口而答道:“地為琵琶路為弦,誰人敢彈?“梁啟超以地喻琵琶,以路喻弦,同樣表現出博大的胸懷。


清末民初第一人,九個子女,各個成龍



張之洞手拈長鬚,微微頷首.眉頭一皺,張之洞又出聯道:”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老夫居江夏,孰為第一,孰為第二“ 古代江(長江)、河(黃河)、淮(淮河)、濟(濟水)都東流入海,稱為“四水”,長江最長,排名第一。春、夏、秋、冬四季,夏排第二。武昌古稱江夏,號稱九省通衢,向為湖廣總督衙門駐地.躊躇滿志的張之洞,以疑問的口氣,肯定地表達了“我是天下第一名臣”的自負。


清末民初第一人,九個子女,各個成龍


面對咄咄逼人的總督大人,少年才子梁啟超不緊不慢地接對下聯:”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後,小子本儒人,不趕在前不敢在後。儒、釋、道三教之中,儒排名在前;天、地、人三才之中,人排名最後.梁啟超借“不敢在後,不敢在前”的謙虛之語,肯定地表達了在聲名顯赫在總督大人面前自己毫不畏懼、不卑不亢的態度.“


清末民初第一人,九個子女,各個成龍


張之洞一聽梁啟超所對,不由大驚,心中暗暗讚許.張之洞問:“梁君所來為何?”梁啟超答道:“生不願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梁啟超引用唐代大詩人李白《上荊州長史書》原句作答,暗暗地恭維了張之洞一番.見梁啟超答對得體,氣概非凡,張之洞遂青眼有加,賓主盡歡而散。

梁啟超被公認為是清末優秀的學者,中國歷史上一位百科全書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臺後仍在學術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辛亥革命前,他在與革命派論戰中發明了一種新文體,介乎於古文與白話文之間,使得士子們和普通百姓都樂意接受。同時,梁啟超還是中國第一個在文章中使用“中華民族”一詞的人,他還從日文漢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詞,“經濟”,“組織”,“幹部”等,皆始於梁啟超先生。

梁啟超於學術研究涉獵廣泛,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以史學研究成績最顯著。梁啟超一生勤奮,著述宏富,在將近36年的政治活動又佔去大量時間的情況下,每年平均寫作達39萬字之多,各種著述達1400多萬字。


清末民初第一人,九個子女,各個成龍


自己牛不算什麼,一生九個子女,俗話說“龍生九子,各不成龍,但是梁啟超的九個子女可以說是在每個行業成為翹楚。”

長女梁思順是著名的詩詞研討專家。

長子梁思成最為著名,建築學家,親身指點並參與了國徽圖案及人民英雄留念碑的設計義務,指點整修了懷仁堂。

次子梁思永我國近代田野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國近代考古學和近代考古教育開闢者之一,並於1948年中選為地方研討院首屆院士。

次女梁思莊是我國著名的圖書館學家,她留學歸來後積極投身於我國圖書館事業,先後在北平圖書館、燕京大學圖書館、廣州中山圖書館從事西文編目義務。

三子梁思忠先後在弗吉尼亞陸軍學院和西點軍校學習。20世紀30年代初畢業回國,參與了國軍。由於留學資歷和出色才幹,他很快升任國民反動軍第十九路軍炮兵上校

四子梁思達是著名的經濟學家,他暫時從事經濟學研討,抗戰時期曾在重慶中國銀行總管理處和中國銀行長沙支行任職。

三女梁思懿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她思想生動,積極提高,曾任中國共產黨的中心組織“中華民族約束先鋒隊”的大隊長,是“一二·九”運動中的先生主幹,是燕大先生首領,為“燕京三傑”之一。

四女梁思寧,1937年日軍轟炸南開,她自願失學。1940年,在三姐梁思懿的影響下,梁思寧投靠了新四軍,在陳毅老總的司令部義務,次年參與中國共產黨。

小兒子梁思禮,他是中國著名的火箭零碎控制專家,他對如今中國的火箭事業也是功績龐大。他已經指點和參與了多種導彈和運載火箭的控制零碎研製實驗,他是我國自行設計並於1964年實驗成功的第一個地對地導彈的控制零碎擔任人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