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事今述丨梅州大埔湖寮至茶陽古今路徑

大埔縣治,向設茶陽。湖寮四面環山,遠離水路交通,與四周往來,都走陸地山路,交通很不方便。因此,對湖寮人來說,出茶陽縣城之道,顯得非常重要,全程50裡,單程要走5個多小時,古今曾三易其道:

晚清以前,該道途經龍潭角、院坑口(今嶺下村轄地)、直上磜鵝頭(亦叫上院坑,今長教村轄地,1970年代由上凹、黃湖塘遷來二三十戶人家,始成村落)、入鰱鯉窠、從窠尾上牛西嶺龍頂(1983年筆者因掃墓經此處,尚見路碑標示:直出茶陽,左上凹,右長教)、翻過龍頂(湖寮、西河分界)、直下伯公座、出窠口即大黃沙、下妹子崗、穿鴉鵲坪(屬大靖)、跨漳溪、過北塘、越佛祖凹、下象形地、沿漳溪(茶陽人叫西門河)順水再經吊梨坪、楊桃坪,乃至茶陽,沿途都是石階路。其中,從院坑口至大黃沙,約20裡地,概無人家,全是山路,人們經此,樹木陰森,鳥獸穿行,環境險惡。

民國中前期,該道改由楊梅田、陳衙陂、直上長龍崗(崗頂建有長龍亭,在此歇腳,可賞湖寮全景,涼風習習,很是愜意),沿龍(龍下是丘安輋)繞至樓子閣,經黃湖塘口,再上新開路崗,過分水凹(湖寮、西河分界),連下高磜、大黃沙崗、大黃沙,再往前,則重複以前老路矣。其中,從長龍亭至高磜,未鋪石階,若遇雨天,泥濘難行。從陳衙陂至高磜,約20華里,雖是山路,但該途離丘安輋、黃湖塘人家不遠,較舊路安全。

民國中後期,該道從楊梅田、陳衙陂、改入長教村口大灣裡,上崗至石橋頭(此處於1930年代,由長教廖東生建一涼亭,亭內前後門,書一路碑對聯:逾嶺大靖徑至埔邑;過橋長教直出湖鄉。)、入丘安輋、上樓子閣,再往前則重複老路。此路沿途都經人家,僅分水凹離人家一二里地,較前之路又安全多了。

茶陽縣城,有汀江南連潮汕,水運方便,北鄰福建,物流暢達,市集繁榮,是貨物集散地。湖寮商販、挑夫,經常要往來縣城擔貨,來回一趟,起早摸黑,要走100多華里,肩上要挑百多斤貨物,汗流浹背,氣喘吁吁,艱苦之情,可想而知。

1957年,大埔開通第一條公路,正式通車,由茶陽出發,北通福建下洋、龍巖,南經湖寮、徑達饒平汕頭。其中湖寮至茶陽段,途經楊梅田、陳衙陂、長教、莒村、翻越楓林磜(磜頂為湖寮、西河交界)、連下荒村(今豐村)、茶隴、白水磜、東塘,跨漳溪、過北塘,再往前,則重複老路。有了公路,大大改善了交通狀況。1992年,鋪成了水泥路;2006年,再次改造,裁彎取直、拓寬降坡,成了二級省道。

1961年,大埔縣城由茶陽改遷湖寮。現在從湖寮出茶陽,交通方便極了,每天每隔一小時一趟公交車,20分鐘可抵達,人們無須再徒步跋涉了。以前古道,已荒無人行,成了歷史記憶。

舊事今述丨梅州大埔湖寮至茶陽古今路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