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那個像包子的東西 你到底姓氏名誰?

絕大多數食品都是一物一名,名物對應,說到一個食物的名字,肯定會知道它的味道和形狀、製作方法等等。至多是一種東西有個別名、外號而已。比如,北方叫做餛飩的東西在南方有別名曰云吞、抄手,個別地方還有“包袱”、“包面”的稱謂,那是些很小眾的稱呼,類似同學少年起的綽號,可以忽略不計。

嘿!那個像包子的東西 你到底姓氏名誰?

燒賣

唯獨燒麥的名目繁多,獨領中餐食品的風騷,你簡直不知道它到底叫什麼名字才是正途。即使都是在北方,燒麥的名稱也無法統一,非當地人看見,往往一頭霧水,不知所謂。在內蒙,燒麥往往被稱為“稍賣”、“稍麥”。還有的地方叫做“燒梅”,另一些地方賦予它一些詩意,叫做“稍美”、“稍梅”。南方更加過分,有的地方叫做“肖米”,你簡直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最絕的是漳州東山,乾脆叫做“鬼蓬頭”,讓看到的人們不覺有些森然。此物東渡扶桑後,搖身一變,竟然成為了和餐裡的一道名點。

嘿!那個像包子的東西 你到底姓氏名誰?

曾經有一次在粵菜館和朋友吃飯,菜單上有一道名叫菊花殘的點心,擺到桌上才知道,其實就是燒麥而已。席間一個朋友弱弱地說:我可不敢吃,怕痔瘡犯了。惹得大家鬨堂大笑,罵他太邪惡了,居然講這麼黑暗的笑話。

其實從長相看,燒麥就是露餡兒的包子,比包子瘦長些,挺拔些,大部分燒麥的外皮特意做的鬆散飄逸,很有些披頭士的頹廢勁,簡直就是餐桌上“垮掉的一代”。上文所言菊花殘,大約也是形似有些凋零的菊花而已。

嘿!那個像包子的東西 你到底姓氏名誰?

如果以餡料的豐富和外形的美醜來劃分,燒麥大約可以分成三派:一派是以北京都一處為代表的京派燒麥,賣相高貴,餡料也名貴,透著一股子曾經被皇上臨幸過的矜持。再一種是南方諸地的燒麥族群,餡料以複雜多樣取勝,形制也以清秀為主,處處透著與京派燒麥爭寵時的百般媚態。最後一派則是內蒙古燒麥,無論外形還是內裡都那麼簡單樸素,薄皮大餡,沒那麼多講究,雖是村姑形貌,卻以味道取勝。

嘿!那個像包子的東西 你到底姓氏名誰?

280年前,正是乾隆三年,北京前門大街開張了一家毫不起眼的小酒鋪,又過了十三年,到了乾隆十七年的大年三十,乾隆皇帝微服私訪從通州歸來,又累又餓,途經前門大街,想墊補點東西,不想往日遊人如蟻的街面上空空蕩蕩,只有這家“王記酒鋪”還點燈營業,由於鋪子裡的服務到位、食物可口,加上飢不擇食,龍顏大悅,閒聊中,皇上得知這家小鋪子還沒有店名,加之年三十京城僅此一家還堅持營業,便隨口說了一句,你這就是都一處,獨此一家啊。沒過幾天,宮裡送來了御筆親題“都一處”,自此,小店名聲顯赫,客流如雲。皇上坐過的那把椅子,也被高高供起,成了聖物。平心而論,今天的都一處,早就把當年王姓掌櫃伺候乾隆爺的那股子精心勁忘記了,不說也罷。

嘿!那個像包子的東西 你到底姓氏名誰?

南方燒麥多以糯米配製餡料,當然,也不可一概而論,粵菜裡的燒麥相較其他南方各省市的燒麥來說,許多餡料並不與糯米為伍,味道也是很好的。許多地方的燒麥做的與肉餡粽子味道有些類似,當然比肉粽的品種要豐富許多,燙麵麵皮用特製擀麵杖擀的很薄,邊緣特意做成麥穗狀,吃起來雖也不惡,但相較內蒙呼和浩特、包頭的羊肉大蔥餡的燒麥,吃起來,就沒那麼過癮、解饞了。

嘿!那個像包子的東西 你到底姓氏名誰?

內蒙古各地的燒麥一般一籠七隻或八隻,每個似小籠包大小,大抵與名叫杭州小籠包的體量相似,名曰一兩一籠,但那一籠的重量絕對多於一兩的分量,飯量小的人,一籠燒麥配一壺奶茶,就足以果腹。大部分燒麥店鋪都是明檔作業,讓食客看著操作,心明眼亮。餡料很簡單,不過就是羊肉餡、牛肉餡,加入大量的生薑碎、大蔥碎和鹽而已。在野生沙蔥當令的時候,店家也會以此物招徠客人,但沙蔥畢竟不是四季都有,更多的時候還是大蔥當家。眼見著廚房裡的大媽一手取一隻圓圓的薄面皮,另一隻手迅速的從裝餡料的盆子裡挖些餡料,隻手一捏,一隻胖乎乎的燒麥立刻完成。當一籠籠熱氣騰騰的燒麥擺在面前,你輕輕地從竹製小蒸籠裡取出一隻燒麥,放入面前放有香醋、辣椒油的沾碟裡,像吃灌湯包那樣之後輕輕咬開個小口子,吸吮入口,那羊肉湯汁裡混雜著鮮姜的微辣辛香和大蔥味道,絕對令人歷久難忘。

順便說一句,內蒙古呼市和包頭的燒麥裡,以羊肉餡為佳,隨意進入哪家店的都好吃,無論是冠冕堂皇的大飯店,還是街邊不起眼的小飯鋪。

行文至此,還是不知道這個形同露餡兒包子的食物本名是什麼,燒麥、稍賣、稍美、燒梅、肖米、鬼蓬頭等等,無論你叫它做什麼,這個東西都無所謂,靜靜地躺在蒸籠裡,等待著被人們鑑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