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不一定非要開心

有次海濱沙灘度假,遇到位年輕媽媽大聲呵斥自己的寶寶,孩子想要旁邊小男孩的沙灘小卡車,媽媽不予理睬。

孩子急哭了,任性將小夥伴一把推倒,奪走了玩具,小男孩倒地哇哇大哭。媽媽憤怒地將孩子推到海邊淺灘裡,海水漫過瘦小的身軀差點嗆到孩子。

盛怒之下,媽媽並沒有察覺孩子的情緒而是直接忽視,孩子“求之不得”的失落情緒還未平復,當頭棒喝的批評無疑雪上加霜。

也許每一個憤怒的“熊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同樣情緒失控的“熊家長”。

他們不允許孩子“不開心”,也難以調控好自己的情緒,更無法引導和幫助孩子控制情緒。

孩子,你不一定非要開心

  • 簡單粗暴地遏制孩子情感宣洩流露:“不許哭!”
  • 否定孩子的情緒:“流眼淚不是男子漢”、“你哭了我就不喜歡你了”、“你發脾氣我就不要你了”

這些都告訴孩子一個信息:“情緒是個壞東西,好孩子不應該有情緒”,孩子面對情緒無所適從,甚至刻意迴避,任由其洪水猛獸般侵襲自己。

中國教育對男孩女孩的情緒接納度不同,“男兒有淚不輕彈”卻認為“女孩是水做的”。

這樣的教育培養出的孩子成年後,女人通過“買買買”的非理性方式宣洩情緒更易被大眾接受,而缺乏渠道的男人只能藉助理智來壓抑情緒。

產生了眾多冷漠壓抑的丈夫,缺乏分擔家庭情緒的功能,催生了更多對婚姻焦慮“絕望”的妻子。

這樣的夫妻培養出的孩子,情緒同樣無法被接納,陷入惡性循環。

孩子,你不一定非要開心

臨床心理學家Dr. Jonice Webb認為:

如果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不關注孩子的真實想法,這種童年期情感忽視會造成孩子的低自尊與自卑,沒有歸屬感,沒有安全感,自我攻擊,甚至陷入抑鬱。

據兒童心理學最新研究指出:6歲前的情緒情感體驗的記憶對人的一生具有長久影響,孩子此時性格急躁、易怒、悲觀、具破壞性,或者孤獨、焦慮,經常受負面情緒困擾會對孩子性格塑造及人格養成產生持久影響,甚至阻礙孩子成年後身心健康與人際關係發展。

究竟如何陪伴孩子“趕走”壞情緒?

讓我們看看下面這位“暖男”爸爸的正確示範吧:

點擊查看完整視頻

  • “孩子你可以不開心,但你要接受並尊重自己的壞情緒,你可以對爸爸媽媽妹妹生氣,我們依然愛你。”
    →給孩子安全感,雖然你有情緒但還是父母可愛的乖寶寶:
  • “你可以大聲發洩或者拿枕頭出氣,你可以跺腳,只要能擺脫壞心情,你想做這些都可以。”→告訴孩子在合理的範圍,運用合適的方法釋放情緒是被接受的:
  • “生氣沒什麼大不了,你可以生任何人的氣包括你自己,只是不要讓這種心情支配你太久,因為時間太久就會出問題。”→告訴孩子負面情緒不及時排解的危害性。

對孩子進行情緒教育是最常被家長忽視的,情緒調節:識別、接納、認清、疏導、釋放。

第一,接納孩子的情緒

讓孩子懂得Ta的不開心不是Ta的錯,喜怒哀樂都是人之常情,任何情緒都可以被父母接受和認同。告訴孩子:大人也會偶爾傷心難過。家長的“同理心”可以讓孩子放下防禦,更快地走出負面情緒。

如:孩子“耍性子”拒絕上舞蹈課,你可以這樣表達“媽媽知道你今天不想上課,我們先做一些開心的事,心情好了再去好不好?”與孩子共情之後,問題就好解決了。

孩子,你不一定非要開心

孩子,你不一定非要開心

電影《頭腦特工隊》裡, 萊莉拒絕吃西蘭花,爸爸威逼利誘無果後調整策略,跟孩子做遊戲,用勺子當做運送西蘭花的飛機,巧妙化解,趕走了萊莉的壞情緒。

第二, 教會孩子辨識情緒。

教會孩子識別情緒,讓孩子知道傷心、生氣、發怒都是身體對不舒服感受最正常的反應。

認識各種不同的情緒,面對喜悅、憤怒、悲傷、恐懼、憂慮,提升孩子情緒辨別能力,豐富如何表達的詞彙。

孩子,你不一定非要開心

第三,找到原因並引導孩子表達。

孩子不是天生愛哭鬧,可能是缺乏親子溝通,自己的訴求沒有得到及時表達和滿足,才在家長面前“撒嬌耍賴”。

首先,先讓孩子冷靜幾分鐘,待心情緩和之後,詢問其不開心的原因,體察孩子情緒,支持引導孩子表達。

但允許表達也要有個度,不可任由孩子洪水般情緒傾瀉,甚至發洩破壞。表達的目的是教會孩子管理情緒的方法,做情緒的主人。

第三,教會孩子控制情緒的辦法

當孩子試圖通過摔玩具、欺負其他小朋友、不講理等方式來發洩時,首先理解並接納,但一定不能縱容,及時告訴孩子合理的宣洩途徑是:不能傷害他人、不能破壞財物、也不內傷自己。

當孩子感到情緒被認同,心情平復之後,引導Ta選擇積極向上的方式:

傾訴、寫字、畫畫、唱歌、運動、散步,或者跟孩子一起做遊戲,轉移注意力。

孩子,你不一定非要開心

第四,家長學會情緒管理

高情商孩子的背後都有一位善於自我控制情緒的家長。孩子對是非的判斷以及對情緒的解讀往往來自家長,而家長的“毒性”情緒也容易瀰漫傳染給孩子。

當孩子摔倒了,父母一驚一乍大呼小叫,很容易誤導孩子把小小的摔跤看成天大的事。

也許Ta並不覺得多麼疼痛,但是受到了成年人的這種影響和暗示,就哇哇大哭莫名恐懼起來。

如果此時父母雲淡風輕,詢問孩子:

“摔得嚴重嗎?”

微笑著說:“沒關係,塗上藥膏就不疼啦。”

那麼這個孩子的安全感得以加強,自己面對困難也不會有很多的恐懼憂慮。

小技巧

給孩子創造社交機會,在人際交往中學習處理情緒。

加強與同齡人的交往可以有效提升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

帶孩子去廣場、小區、兒童樂園等孩子多的地方玩耍,接觸小朋友。

一方面給孩子成長機會解決與他人的矛盾爭執,另一方面,在實踐中規範孩子的行為,產生情緒不傷人也不自傷。

製作孩子專屬“開心寶盒”

帶領孩子記錄生活中美好的事情,愉快的體驗,並做成小卡片放入小盒子。

當孩子情緒低落時,拿出這些快樂小卡片,當作心理玩具,重溫開心的感受,幫助孩子驅走悲傷的陰霾。

這也是訓練孩子以正念對抗負面情緒,培養感恩、同理心和樂觀的思維習慣。

“孩子,你不一定非要開心,你的壞情緒願意分享給爸媽嗎?”

做好以上,相信孩子會點頭說“Ye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