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存綱:我的日報情結

《張家口日報》創刊70年,我與日報結緣至少也有30年。雖然這30年還不足70年的一半,但這30年是日報陪我成長,助我成長的30年。

說起與日報的情緣,就不能不提起我的父親。父親生前主要是在基層供銷合作社工作,並且在供銷社的經營管理方面很有心得和建樹,經常被新聞媒體進行報道。父親作為自己的榮耀,我就特別留意看報,看有沒有報道父親和他們企業的稿件。特別是在八十年代,自己在張北師範讀書期間,更是校閱報欄最忠實的讀者,天天盼著新報來,天天必看,日日必讀。也就是從那時起就開始嘗試著給日報寫稿、投稿,題材無非也離不開父親供銷社的事,字數最多也就是“火柴盒”或“豆腐塊”,按當時的規矩,給報社投稿是不用貼郵票的,寫明地址後,把信封的右上角剪掉,投入信箱即可。把稿子投出去,就等著發,但全部全軍覆沒,顆粒無收。越是這樣,我越渴望自己的稿件在日報發表。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自己先是在縣委機關工作,後調到團地(市)委工作,這一階段我一邊工作,一邊學習,讀書看報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在團地(市)委工作的幾年間,團地(市)委與日報社合辦了欄目,聯合舉辦徵文比賽,積極為幹部寫作提供平臺,建立機制。全體機關幹部寫作的氛圍濃厚,勁頭十足,有的為日報寫通訊報道,有的寫雜文,有的寫理論文章,有的寫文學作品,比著寫,比著發。其中有一位與我朝夕相處的天才少年王建軍,他的寫作功底非同一般,小小年紀就出了詩歌、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等多部作品集。在這樣一個環境下,我也不斷給日報寫稿、投稿,終於有一些稿件發表,也實現了師範時孜孜以求的夢想。

憑著在團地(市)委幾年的積累,我於九十年代後期調入市委辦公室從事公文寫作工作,並且一干就是八年多。這一階段我與日報的聯繫更多了,有時要協調一些全市性工作的宣傳報道,有時還要把關一些記者的稿件,有時自己也寫一些稿子投到編輯部,在協調服務中我與日報的感情日深。市委辦之後我調到萬全縣工作,工作之餘寫些隨筆隨想,日報的編輯同志們總能夠悉心把關,幫助打磨,我的文稿水平在此期間進步很大。

真正實現轉折的是在2008年底,組織上安排我到市委宣傳部工作,並且分工負責新聞宣傳,使我與日報的關係從間接變成直接,從業餘變成專業,從幕後走到了臺前。在部裡工作的四年多時間裡,與日報的同志摸爬滾打,並肩作戰,共同策劃主題,共同組織採寫,共同審定稿件,共同商定版面,打勝打贏了一個又一個宣傳戰役,使自己從新聞工作的門外漢,成長為一名成色較足的新聞人。有幾件事至今我記憶猶新,2010年元月3日市區降下了大暴雪,深夜我自己駕車接幾位攝影記者到清雪現場去拍攝採訪,直接拉近了我與日報人的親密關係;還有在2011年夏季我參加了報社這次策劃的“重走張庫大道”活動,跨國採訪歷經千難萬險,令我終生難忘。

我與日報的情結至尊至誠。日報人才濟濟,人才輩出,與日報人相處在精神上能夠得到激勵,在知識上能夠得到提高,在能力上能夠得到鍛鍊。我非常珍惜那一段難忘時光,我也會經常回味那一段特殊時光。(作者系橋東區委副書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