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育者:想讓你的孩子上名校?就釋放孩子的天性吧!

Erika Christakis是一名兒童早期教育家,也曾擔任幼兒園園長。Nicholas Christakis是哈佛大學的一位醫學與社會學教授。夫婦二人曾共同擔任哈佛大學本科宿舍的駐校導師。

哈佛教育者:想讓你的孩子上名校?就釋放孩子的天性吧!

他們認為:如果你真的想要孩子未來能在大學裡如魚得水,就應該選擇以玩耍為主的教育模式。

事實上,我們一直都很好奇,為什麼在孩子整個成長過程中,“玩”這個詞被強調得如此之少。

為什麼我們會這麼想?因為衡量學校教育的最好標準就是孩子管理情緒的能力。一個孩子如果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並且總能充分考慮別人的立場,那麼他以後一定會很擅長學習。心理學家稱之為“心靈理論”:意識到我們自己的想法、信念和慾望有別於我們周圍的人。

假設一個4歲的孩子總是毀掉別人精心搭建的城堡,而一個20歲的學生總是在課堂討論裡喋喋不休、完全不給別人說話的機會,二者其實都體現了同一個問題:他們都完全無視周遭人的感覺。

哈佛教育者:想讓你的孩子上名校?就釋放孩子的天性吧!

基於玩耍的教育的魅力就在於,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能夠從別人的情感和體驗中觀察和學習到很多東西。而基於技能的教育模式通常被人稱為“死讀書”,因為連老師都知道,幼小的孩子根本無法在與社會割裂的環境裡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中國也有句古話叫做“寓教於樂”

從心理學上看,一個人的學習有一個自然的過程。但是,現在的教育環境下,如果用自然學習的方法,較難達到考試的目標,這是就體現了教育外力的重要性。

強迫學習獲得的知識點在大腦中是孤立的、散落的,無自我增殖的功能。

哈佛教育者:想讓你的孩子上名校?就釋放孩子的天性吧!

而讓孩子從學習中體驗快樂,心理、生理上都處於愉悅的狀態,學習的效果與可持續性較好。

家長在教育中,最初不要追求教育的“量”,而是應該追求孩子的快樂體驗。比如孩子今天學得累了,就讓他休息一下,保持快樂體驗,而不一定非要按計劃完成學習量。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激發孩子內在動力很重要,讓孩子發自內心地喜歡做某事,減少外在的壓力,才能更好的避免孩子產生心理問題。特別是對處於小學階段的孩子,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比追逐學習成績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