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市改革开放40年生态环保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青州市委、市政府坚持看住山、管好河、留住水、多栽树,把“青山绿水”当做青州的名片,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励精图治,开拓创新,为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努力。我市环保机制体制不断完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环境保护合力集聚成形,绿色发展底色日益靓丽,先后被评为全省生态建设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市考核验收。

改革开放初期的“粗放型”发展,带来了经济总量的突飞猛进,却让整个社会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直接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更为环保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北阳河的污染问题就是挑战之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因干旱少雨,北阳河地表径流越来越少,枯水季节常常断流。随着经济的发展,流域内的人口和工业企业逐年增多,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日益增加,一到枯水季节,河道中的水全部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日趋严重。特别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原青州市造纸厂麦草制浆产生的黑液缺乏有效的治理措施,该厂一家的污染负荷占全部北阳河污染负荷的90%多,成为该河的第一大污染源。据监测,那时枯水季节出境断面COD高时可超过1000毫克/升,平均值也在600—700毫克/升。“70年代洗衣灌溉,80年代水质变坏,90年代鱼虾绝代”,一句广为流传的顺口溜便是对北阳河污染历史的真实写照。

青州的燃料历来以煤炭为主,锅炉、窑炉、茶水炉、大灶在城区广为分布。由于煤炭以原煤直接散烧为主,各燃烧设备热效率较低,燃烧不充分,加之消烟除尘设备不够完善,大灶、茶水炉长期低空排放,烟尘不易扩散,致使市区大气受到了严重污染。因为工业布局的不合理,位居城区的水泥厂、电石厂等,更是工业粉尘污染的“罪魁祸首”。

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环保工作审时度势,“九五”期间提出了以防治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为重点的环境保护基本目标。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2007年以来,随着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的投入运转和截污提升工程的实施,城区西北部原直排北阳河的部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也全部进入了污水处理厂处理,极大减轻了对北阳河污染。2008年,在上级环保部门的资金支持下,我市分两期对北阳河下游12公里河段进行综合整治,在河道内建设橡胶拦水坝及芦苇湿地,以逐步修复北阳河生态环境。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地表水水质有了明显改善。经过监测,弥河、北阳河主要河流的有关断面主要污染指标已由前几年的每升600毫克左右下降到现在的每升40毫克、100毫克以下。从感官指标看,已由治理之处的黄褐色、甚至黑褐色变为现在的比较澄清透明,原来的难闻气味已经消失,河水变清正逐渐成为实实在在的现实。

保护好城区饮用水源地,让城区人民喝上放心水一直是青州市“民心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多年的长抓不懈,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保证了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2003年,我市颁布了《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划定了水源地保护范围,对位于保护区范围内的污染企业进行了搬迁、关停,这标志着我市的水源地保护进入了新的阶段,提升到了新的层次。

把搞好城区烟尘控制作为重点,采取“迁、治、管”几步并进,有效改善了城区大气环境质量。“迁”就是让污染严重而治理难度大的企业搬迁;“治”就是督促和帮助城区空气污染大户进行治理,安装脱硫、除尘设施,大大减少了烟尘、粉尘排放量;“管”就是加强对大气污染的监督管理。2002年,对水泥厂和电石厂分别予以关闭和搬迁,彻底解决了城区的两大粉尘污染源。为解决城区煤烟型污染问题,对益力热电和供热公司进行了合并,理顺了管理体制,提高了供热效能。并根据城区向北扩展的实际,积极筹建了益能热电厂。对城区自备锅炉进行了集中取缔,大力推广使用油、电、气等清洁燃料。城区空气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全年空气质量“优”的天数超过330天,城区居民又呼吸上了新鲜的空气,摆脱了“天上黄龙,地上有黑龙,中间雾蒙蒙”的阴霾。(记者 冷文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