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落落落之後,區塊鏈商用化的春天在哪兒?

起落落落之後,區塊鏈商用化的春天在哪兒?

想必不論過去多年,人們也不會忘記2018年上半年,比特幣一路高歌猛進攀上2w+美元。巔峰之後就是下坡,一二級市場走入漫長的下跌期。

伴隨著十年市場的起落落落,區塊鏈也聲名大噪,吸引了很多原互聯網、金融、工業等傳統行業勢力的加入,對初創“去中心化”的思想形成了衝擊。目前整個行業已經分化成兩個主要陣營——公有鏈向左,許可鏈向右。

前者是去中心化的擁躉,後者強調準入規則和聯盟,在一個封閉圈子互相可以操作和技術資源共享。同時,兩個陣營都面臨著一些共同問題,一是效率、性能、跨鏈等本身的技術問題,二是業務落地時的可治理、可運維以及隱私保護等新訴求。

道路是曲折的,前景是光明的。螞蟻BaaS平臺負責人李傑力認為,2019年,我們會看到基於區塊鏈的商業應用在加速落地,企業級的應用會率先發展,通過連接B端的價值,再把價值轉到C端。

做一個“區塊夢”

傳統企業對於區塊鏈會感興趣,是從2015年開始的。2015年下半年到2016上半年,國內大大小小的創業公司、立項研究的大公司都非常熱衷於參加國際聯盟,比如R3、超級賬本,當時還是一個加入都會作為新聞的時期。

2015年經濟學人雜誌給區塊鏈下了個定義——信任的機器,至今都津津樂道。數據同步、信息對稱、資源共享等特質,讓金融行業很早就開始了一個“區塊夢”。從邊緣、非核心業務開始,金融機構及金融科技企業將產品挪到區塊鏈上。一時之間,區塊鏈票據、區塊鏈存證、區塊鏈跨境貿易、區塊鏈溯源項目層出不窮。

另外,技術領先的一派還向全行業開放了區塊鏈BaaS平臺,包括螞蟻金服、騰訊雲及微眾銀行、平安壹賬通、度小滿、京東數科等。名稱雖不同,但目的大同小異——讓開發者不用再進行底層基礎工作,可以直接在平臺上聚焦自身的需求和業務的邏輯,構建解決方案,降低構建的成本、門檻和週期。

在多則三年、少則一年的嘗試後,行業的探索總體上趨於冷靜,區塊鏈改造後,業務並未發生想象中那麼大的改變,項目帶來的驚喜和期待度在降低,還有不少已經銷聲匿跡。

中科院博士生導師白碩曾指出,“在區塊鏈上,業務邏輯可以實現,但是很多業務邏輯是平移搬家,平移和搬家有沒有必要,要打一個問號……一些項目可圈可點,但有很多很平庸,用區塊鏈也可,不用區塊鏈也可。”

另外,表現不及預期還是關乎項目所處階段。一個區塊鏈項目的落地最多可以分為四個階段:概念驗證POC、技術驗證POT、試點、商業化(一般情況下分成POC、商業化兩大階段)。大部分案例還談不上進入商業化時期,就算有落地的,要麼還在冷啟動階段,發佈白皮書披露規劃,而當前鏈上只有自己一家關鍵機構,比如眾安推出的保險通證;要麼只是試點,比如港版支付寶推出的區塊鏈跨境支付功能,資金在AlipayHK與Gcash流動,背後資金流其實是從香港渣打銀行走到菲律賓渣打銀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