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陕北农民起义的自然和历史原因

明朝末期,天灾人祸不断发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明朝面对皇太极在边外的威胁和内地的灾荒,为了节省开支,精简机构,被迫对驿站进行改革,而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只有铤而走险。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于陕北。为什么农民起义会最新爆发与陕北呢?总得来说,跟陕北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有关,所以陕北地区率先引起农民起义。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明末陕北农民起义的自然和历史原因

一、明朝政府的横征暴敛

明朝在农村实行里甲制度,十一户为一里,其中一户为里长。十里为一甲,其中一户为甲长。在当时,官府有一条很残酷的规定,叫“人去粮存”。简单地说比如农户逃亡之后,原来他所应缴纳的赋税要由未逃走的同里之人负责缴纳,实质上就是连坐制度。如此一来,由于一两户缴纳不起赋税,就会出现整村逃亡,导致大量土地抛荒的恶性循环。这样一来非但农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就连朝廷也收不上赋税。明朝末年由于辽东为了对付女真族建立的后金政权,每年都需要大量的军费开支,且连年增加;而明朝的税收主要靠农民阶级,富有地方士绅和江南士族作为统治阶级和既得利益者则几乎不缴税;再加上明朝后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量农民丢失土地,还要承担政府的大量税赋和徭役,导致农民几乎破产,被迫起义。所以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明朝需要税收——大量征税——农民生计艰难,纷纷起义,明朝再提高税赋来镇压起义——农民因为高额的税赋,有更多人起义。

二、明末气候反常,天灾不断

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

明末陕北农民起义的自然和历史原因

三、阶级压迫和阶级矛盾

明朝末年,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突出表现在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福王朱常洵在洛阳所修的王府,花费白银二十八万两;朱常洵就藩时,还得到万历帝上等良田四万顷。朱常洵还不满足。他在洛阳,与民争利,百姓有了灾荒,舍不得拿出钱来赈济。在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压榨下,全国各地反抗斗争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明朝末年,光是皇族就有100多万,这些寄生虫都需明朝财政补贴不说,还大量兼并土地。

四、大量美洲高产农作物还没传到我国

我们知道,陕北地区的谷物的亩产平均400斤,玉米的亩产大约为2000斤左右,而土豆的亩产越为4000斤左右;但是明末的陕北地区,只有谷物这一类单一的农作物,玉米和土豆等高亩产作物还在遥远的美洲大陆,但直到清朝初期才传播到陕北地区;同样,土豆也是在明末才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清代中叶人口骤增,人民对粮食的需求也与日加大,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与粮食危机,人们开始寻求水稻、小麦等传统作物的替代品,来自美洲大陆的马铃薯位列其中,就这样马铃薯迎来了第一个种植高峰。大家都知道,有限的土地,很低的粮食产量是很难养活众多的人口,所以土地贫瘠的陕北,低亩产的作物在遇到灾荒之年,便有大量人饿死。

明末陕北农民起义的自然和历史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