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陝北農民起義的自然和歷史原因

明朝末期,天災人禍不斷髮生,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明朝面對皇太極在邊外的威脅和內地的災荒,為了節省開支,精簡機構,被迫對驛站進行改革,而陝西又逢旱災,人民無法生活,只有鋌而走險。明末農民起義首先爆發於陝北。為什麼農民起義會最新爆發與陝北呢?總得來說,跟陝北土地貧瘠,生產落後,賦稅和徭役嚴重,加之連年發生災荒有關,所以陝北地區率先引起農民起義。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明末陝北農民起義的自然和歷史原因

一、明朝政府的橫徵暴斂

明朝在農村實行裡甲制度,十一戶為一里,其中一戶為里長。十里為一甲,其中一戶為甲長。在當時,官府有一條很殘酷的規定,叫“人去糧存”。簡單地說比如農戶逃亡之後,原來他所應繳納的賦稅要由未逃走的同裡之人負責繳納,實質上就是連坐制度。如此一來,由於一兩戶繳納不起賦稅,就會出現整村逃亡,導致大量土地拋荒的惡性循環。這樣一來非但農民流離失所、背井離鄉,就連朝廷也收不上賦稅。明朝末年由於遼東為了對付女真族建立的後金政權,每年都需要大量的軍費開支,且連年增加;而明朝的稅收主要靠農民階級,富有地方士紳和江南士族作為統治階級和既得利益者則幾乎不繳稅;再加上明朝後期土地兼併現象嚴重,大量農民丟失土地,還要承擔政府的大量稅賦和徭役,導致農民幾乎破產,被迫起義。所以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明朝需要稅收——大量徵稅——農民生計艱難,紛紛起義,明朝再提高稅賦來鎮壓起義——農民因為高額的稅賦,有更多人起義。

二、明末氣候反常,天災不斷

17世紀開始的中國氣候,此時的明朝處於小冰河時期,萬曆後期至天啟年間中國氣候顯著變冷,北方風沙壅積日甚,旱災逐年增多,農業收成銳降。與此同期,中原氣溫與北方農牧帶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漢以來的最低點。整個明末時期始終伴隨著旱災、寒流、蝗災、水災、鼠疫、瘟疫等,此後中原氣候持續下降,天下大亂,狼煙蜂起。

明末陝北農民起義的自然和歷史原因

三、階級壓迫和階級矛盾

明朝末年,各種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突出表現在農民與地主階級之間的階級矛盾。福王朱常洵在洛陽所修的王府,花費白銀二十八萬兩;朱常洵就藩時,還得到萬曆帝上等良田四萬頃。朱常洵還不滿足。他在洛陽,與民爭利,百姓有了災荒,捨不得拿出錢來賑濟。在腐朽的封建地主階級壓榨下,全國各地反抗鬥爭層出不窮。據不完全統計,明朝末年,光是皇族就有100多萬,這些寄生蟲都需明朝財政補貼不說,還大量兼併土地。

四、大量美洲高產農作物還沒傳到我國

我們知道,陝北地區的穀物的畝產平均400斤,玉米的畝產大約為2000斤左右,而土豆的畝產越為4000斤左右;但是明末的陝北地區,只有穀物這一類單一的農作物,玉米和土豆等高畝產作物還在遙遠的美洲大陸,但直到清朝初期才傳播到陝北地區;同樣,土豆也是在明末才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清代中葉人口驟增,人民對糧食的需求也與日加大,面臨巨大的人口壓力與糧食危機,人們開始尋求水稻、小麥等傳統作物的替代品,來自美洲大陸的馬鈴薯位列其中,就這樣馬鈴薯迎來了第一個種植高峰。大家都知道,有限的土地,很低的糧食產量是很難養活眾多的人口,所以土地貧瘠的陝北,低畝產的作物在遇到災荒之年,便有大量人餓死。

明末陝北農民起義的自然和歷史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