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很小的時候,父母總會拿我和別人家的孩子作對比,他們很少會誇讚我,給予我正面的評價。
詳細來說,就是拿我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比。
我馬虎,鄰居家的姑娘認真,我不如她;
我瘦弱,村頭家的孩子強壯,我不如他;
我貪玩,叔叔家的哥哥勤奮,我不如他;
......
這就造成了我從小以來一直都是:以別人的評判標準來看待自己,試圖去滿足別人的看法,外加一點不自信。
別人對我的贊同或否定都會對我的情緒造成很大的影響,乃至我的許多行為並不是為了滿足自己,而是為了讓他人高興,真的挺累的。
我知道,像我這樣的人,不在少數。
生活中絕大多數人很在乎別人的看法,一旦別人覺得自己做的不妥,就會感到羞愧。所以很多人都怕在人前丟面子,不敢多說話,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情感。
各位應該都看過《祖孫騎驢》的寓言故事。
無論是孫子騎驢爺爺牽驢,還是爺爺騎驢孫子牽驢,總會有人議論紛紛,乃至最後兩人直接把驢給抬著走。
不管是爺爺騎驢還是孫子騎驢亦或是祖孫二人抬著驢,有錯嗎?絕對沒錯。
路邊的人有錯嗎?也沒錯,人家愛怎麼說就怎麼說,又沒有怎麼著,言論自由嘛。
錯就錯在祖孫二人太把別人的話放在心上,所以到最後弄得無所適從。
叔本華說過,“一切的真理,都得經歷這樣三個階段,才會為世人接受:第一階段,覺得可笑而不加理會;第二階段,視為邪說而強烈抗拒;第三階段,不假思索就欣然接受。”
所以,一旦你接受了別人的信念,就如神經系統被下了一道緊箍咒,你的現在和未來,都會受到它的影響。
一個人如果想主宰自己的人生,就必須好好掌握自己的信念。按照通俗的說法,就是在自己的想法和別人的意見之間,有一個正確的判斷。否則,我們很可能會失去自我。
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有一個觀點是這樣的:“所有的意見都是偏見”。
因為所有的想法、意見,都是基於自身的經歷、見識、環境,而我們每個人的理解,都是有限的,都是歷史的。
或許他人給你提出的意見,的確是出於好心,但是每個人的經歷、性格、觀念不同,他覺得好的,不一定就適合你。
比如說小學課本里有一篇《小馬過河》的文章。
老牛給小馬的意見是,河水很淺,能淌過去。松鼠給小馬的意見是,河水很深,會被淹死。小馬因此猶豫不決,沒有成功過河。
你看,這就是典型的基於自身的經歷、見識、環境,給別人提出錯誤的意見。
小馬因為太過在乎別人的看法,導致自己止步不前,不敢嘗試。
當然了,一個人可以從別人的見解中吸取意見,得到教誨,可以提高自己,改善自己。
但並不是說你就應該不假思索,全盤接受別人的看法。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但也要知道“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個太在意別人看法的人,歸根結底還是臉皮薄,不自信,他們不是為了自己活著,總是為了別人對自己的美好評價而活著。
說實話,我很羨慕那種不在乎別人眼光的人。
高中有一位女同學,胳膊上有一道比較明顯的疤痕,可她偏偏喜歡在夏天穿裙子,我問她不害怕別人看到自己的傷疤嗎?
她淡然一笑,“那又怎麼樣呢?我開心就好了,別人喜不喜歡,真的不重要。”
“我開心就好了,別人喜不喜歡,真的不重要”這句話是何等的自信?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首先是要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遵從自己的內心,而不是求得所有人的認同。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總有一些人和自己談不來,既然無論如何都無法贏得所有人的認同,何必虛偽的硬要迎合別人的看法呢?
不管你再怎麼努力,再怎麼優秀,都不可能讓所有人成為你的朋友。
被人看不順眼很正常,這絕不是一件丟臉的事兒,所以我們沒必要糾結於如何討好別人,如何讓所有的人喜歡你。
好友遍佈天下固然是一件好事,可是有時候“人生得一知己”就夠了。
而且,你還需要明白,或許別人並沒有那麼在意你,你所謂的“別人的眼光”其實是在給自己加戲而已。
作者曹默,學點厚黑學(houhei988)原創專欄作者,有態度的段子手。文字為馬,詩酒為鞍,一生渴望執筆流浪,又希望能與你同行。私信號czmy19961212,等你來做客
閱讀更多 學點厚黑學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