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一萬還嫌屈才?學生:我是985碩士研究生……

導讀

大學生找工作這個話題是社會上從未間斷過的。不管是應屆畢業生還是往屆畢業生,大學生只要一踏進社會就好像時時刻刻都在找工作。而有趣的是面對這麼龐大的學生群體找工作的現狀,企業居然還在為招不到員工頭疼不已。


月薪一萬還嫌屈才?學生:我是985碩士研究生……


一邊是學生大面積的找工作,一邊是企業普遍的缺人。這麼明顯的供需關係不僅不能成立,還讓兩個主體走向了極端,讓人不禁愕然。

其實從企業的角度來說,不管是生產還是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是肯定的。所以他們招工的原則就是隻要符合條件他們就會考慮接納。

那麼學生找工作又是抱著什麼心態呢?

有人說,大學生是被社會貼上高學歷標籤的人才,但是同樣接受高等教育的他們,也有著明顯的等級區分,從大專到三本、二本、一本,一本里面還有重點。這每一個等級都代表了他們在社會上所對應的階層,每一個階層都有相對應的待遇和發展。而“眼高手低”這個詞經常被用來形容大學生找工作時的心態。

這是社會對他們做出的劃分。但是是不是所有等級內的大學生都能具備相應的能力呢?

這一點很難去保證,因為在大學校園裡混學歷的大學生太多了,畢業以後他們憑著“等級證明”就想把理想的工作輕輕鬆鬆收入囊中,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但是有一張“等級證明”在手,他們又不願意放下身段去做一些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所以找工作對於他們來說真的是難。

而且就算是一個貨真價實的高學歷加高實力的大學生,在找工作的時候也會進入這樣的誤區。他們認為自己具備了企業對人才的一切要求,企業就該給他們應該有的待遇!

曾經在網絡上看到這樣一個帖子:

一名中科大的碩士畢業生,學習的是計算機相關專業,畢業後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從事AI研究,但最後被調去東莞搞軟件開發,薪資1萬4。

他除了對華為薪資和崗位不滿意之外,而且對於未來也充滿了迷茫,認為曾經一直流傳在華為工作可以“三年買車、五年買房、十年買墳”全都是騙人的,而且認為這樣的待遇太掉價了,甚至自己如今好不容易在名校讀了3年研,最後混的還不如本科畢業的同學。


月薪一萬還嫌屈才?學生:我是985碩士研究生……


月薪一萬還嫌屈才?學生:我是985碩士研究生……


月薪一萬相比別人來說肯定足夠,可是他覺得自己是985名校畢業,又是碩士研究生,月薪一萬怎麼算都覺得太“屈才”了。


此言一出,便引發了眾多網友的爭論:


月薪一萬還嫌屈才?學生:我是985碩士研究生……


月薪一萬還嫌屈才?學生:我是985碩士研究生……



月薪一萬還嫌屈才?學生:我是985碩士研究生……


月薪一萬還嫌屈才?學生:我是985碩士研究生……


關於薪資,在這裡想給廣大應屆生提幾點建議:

1、認清行業,瞭解行業的整體薪資水平

想要什麼樣的薪資,首先要了解求職的行業,行業在很大很大程度上決定我們薪資的下限。

不管求職哪一個行業,都要先知道這個行業裡最好的是什麼樣,平均薪酬是多少,我期望的薪酬需要達到哪一層級才可以拿到,他們擁有著怎樣的福利、平均學歷和工作狀態。

如果不瞭解一個行業整體的薪資水平,盲目期望高薪,只會讓我們產生無法接受的心理落差。

2、薪資從來是匹配你的實力,而不是你的期望

企業只關心你能為企業創造多少價值,而薪資直觀地表明瞭你的“商業價值”,企業給你開1萬月薪,就表明你必須為企業創造超過1萬的利潤。

你自身的實力價值多少,能為企業帶來的價值多少,企業也就相應的給你開多少薪資。

當然,作為應屆生來說,薪資的多少並不能體現你未來的真正價值,初入職場,薪資不高是普遍現象,重要的是如何在工作中積累的資源、鍛鍊的能力,在企業快速成長和學習,這些才是你不斷升值的助推器。

3、心態與認知決定了你未來薪資的高度

如果說能力決定了你的起始薪資,那麼心態和認知則決定你未來薪資的高度,決定了你未來能走多遠。

無論別人是985/211,還是清北名校畢業,都無需妄自菲薄;無論別人畢業薪資比你高多少,都無需攀比羨慕,擺正心態,清醒地認識自身優勢和劣勢,做好自己的職業規,想走什麼路,該怎麼走。

很多大學生對一份工作滿意與否,決定首先在於自己可以拿到的工資,而對企業對人才的滿不滿意看的卻是能力。

雖然能力與回報有可能劃上等號,但是這個等式是需要時間去成立的。大學生在找工作的時候與其浪費時間強求一個不太可能的要求,不如給自己和企業一點時間,看這個等式是否能建立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