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斯·安德森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每一帧都是一幅画

看《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时候,感觉看的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场特别的仪式。

首先是画面构图的强烈仪式感,无时不在的对称效果,强迫症的偏执有木有。

韦斯·安德森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每一帧都是一幅画


韦斯·安德森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每一帧都是一幅画


韦斯·安德森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每一帧都是一幅画


韦斯·安德森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每一帧都是一幅画

而在这种极致的对称中,不显得古板,反倒美感爆棚。

有人称该片的导演韦斯·安德森是作者导演,因为他会参与到整部电影的各个环节,尤其是美术、摄影、甚至是道具。就连片中的报纸内容,都是他亲自撰写的。我只想说,这样的导演可以再来一打吗?

韦斯·安德森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每一帧都是一幅画

然后是画面比例的仪式感,80年代、60年代、30年代分别用了16:9、1.85:1、和1.37:1三种不同的宽高比。

在我第一次看到30年代故事的时候,浓缩的画面让我竟然傻傻的以为是不是按错了什么按钮,胡乱调整了半天之后,倒回之前去看,才发现是画面自身改变了。

韦斯·安德森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每一帧都是一幅画


韦斯·安德森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每一帧都是一幅画


韦斯·安德森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每一帧都是一幅画

而导演搞这么多事,其实是为了讲故事创造一个适合讲故事的氛围。因为他有好几个故事要讲。

讲故事,更需要仪式感,那是时代的标志。

第一个,小姑娘瞻仰作家遗像,通过阅读一本书来看一个故事。小姑娘踏雪赏书。

韦斯·安德森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每一帧都是一幅画

第二个,书的作者向他的书迷讲述他曾经遇到的故事。老作家在他自己书房里讲故事。

韦斯·安德森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每一帧都是一幅画

第三个,年老的门童先生向年轻作家讲述他当年遇到的故事。布达佩斯大饭店的餐厅里,说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在一起。

韦斯·安德森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每一帧都是一幅画

第四个,年轻的门童先生和大堂经理的经历。

韦斯·安德森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每一帧都是一幅画

仔细想来,这几个故事的讲述方式,就像人类这些年的故事传播史。

曾经的人们,面对面,讲故事的人,听故事的人,声行并茂,情感和故事一起被演绎。

然后的人们,不是讲给别人听,而是写出来,对着一张白纸,滔滔不绝。

后来的人们,拿着一本书,了解过去人们的故事

如今的我们,人手一个手机,就了解了全世界的故事。

一切都便利起来,但一切又似乎少了些什么。不需要准备,也不需要成本,那种只属于仪式感的尊重和感恩,也就没了。

而人与人的关系,都变成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没有情感的交互,只要接受或者拒绝就可以。

但当我们足够便利到时间还剩下很多的时候,我们预备留着干什么呢?

我们给家里添一束花,我们精心烹饪一道美食,我们花大量的时间打造一个漂亮的家,我们不远万里行走到他方……

其实我们还是需要仪式感的,因为只有生活的仪式感,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魅力。

韦斯·安德森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每一帧都是一幅画

其实,历史也一样需要仪式感,那是对经典的致敬和传承

导演兼编剧韦斯·安德森在片尾写道:灵感来源于茨威格的作品。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作为欧洲的重量级文学大师一直备受推崇,他的朋友中也不乏大师级别之人,从弗洛伊德到高尔基。

而茨威格的作品,其中好大一部分又是在为其他大师写传记,包括作家人物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卡萨诺瓦、斯汤达、托尔斯泰和历史人物约瑟夫·福煦、玛丽·安东内特等。

都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功,安德森就是最好的例子。了解过他过往作品的人都知道,他的作品中遍布大师的影子,有人甚至拿他跟特吕弗做比较。他自己也毫不讳言他对偶像们的致敬与推崇。

但他又能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固执的影像风格、诡奇的幽默风格、不读书你就不会懂的隐喻风格、还有把大咖当配角使还能使出花的风格,他的影迷里还有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当然还有蒂尔达·斯文顿、欧文·威尔逊等被他随便蹂躏的影星。还是那句,这样的导演来一打,可好?

韦斯·安德森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每一帧都是一幅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