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源於權鬥,始作俑者是誰?不是安祿山與楊國忠

公元755年,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打著清君側,討楊國忠的名義發動內戰。就這樣一場政變讓唐朝由盛轉衰,導致唐朝後期階級矛盾的迅速惡化,致使唐朝滅亡。那麼這楊國忠是什麼人,為什麼安祿山要討伐他?

楊國忠

楊國忠因為自己族中妹妹楊玉環得到唐玄宗的寵愛,自己也一步登天,深得帝寵。不到一年時間,他就身兼十餘職,並與當時宰相李林甫臭味相投。一個是皇親國戚,一個是權傾天下的宰相,兩人一起把持朝政。

新貴楊國忠的崛起總是要觸及舊貴李林甫的利益,所以兩人暗地又互相較勁,最終楊國忠成為宰相(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楊貴妃),後來李林甫去世,楊國忠獨攬大權,就更加無法無天,肆意妄為了。

安史之亂源於權鬥,始作俑者是誰?不是安祿山與楊國忠

安祿山

安祿山屢立戰功,平時又善巴結朝中大臣,因此進入唐玄宗眼裡,成為了繼楊國忠之後的新貴。安祿山擁兵數萬,佔領邊陲重鎮,手下多是驍勇善戰之人,唐玄宗有此大將非常高興。

但是兩個新貴利益又是發生了衝突。一個武將,一個文官,經過李林甫的十九年執政,朝中均是些小人,忠良被排擠,朝政早已一塌糊塗。這文武兩大集團也早已水火不相容。李林甫本人也是非常厲害,口蜜腹劍,能夠壓得住武將,就連安祿山見到李林甫都會害怕。而楊國忠就不行了,無才無德,如何讓武將們服。

楊國忠發跡較晚,一直被安祿山瞧不起,這一任宰相,就立馬找安祿山的茬。經常和唐玄宗說安祿山擁兵自重,很容易造反,而且他的野心很大,已經有這個跡象了。唐玄宗起初自然不信,認為你們這是將相不和。

楊國忠也到聰明一次不行就再來第二次,多了,唐玄宗自然就懷疑了。再加上當時安祿山任節度使十幾年了,這手下的兵估計都被他掌控差不多了,而且權力也大,導致外重內輕的局勢,這一切都怪李林甫。

安史之亂源於權鬥,始作俑者是誰?不是安祿山與楊國忠

唐玄宗劇照

李林甫

李林甫就任宰相十九年,排除異己,杜絕忠良,大肆啟用自己人,是使唐朝朝政混亂的關鍵人物。為什麼說這一切都怪李林甫?

李林甫為人十分貪權,生怕有人來奪走他手中的權力,楊國忠之所以能得到他的扶持,更多是因為楊國忠沒有什麼能力,不足以威脅到他。而其他人就不一定了,尤其是那些文將有著戰功的文臣,可以入相。

鑑於早先的張嘉貞,張說等憑藉戰功而成為宰相的例子,他就想去杜絕這些發生。於是他就給唐玄宗出了個主意“文臣為將,怯於戰陣,不如用胡人。胡人驍勇善戰,而且朝中也無黨派”。唐玄宗一聽是不錯,而且李林甫也很主動將自己兼職的節度使讓出給了安思順。安祿山就是安思順的兄弟,兩人都是胡人,就這樣開始掌控兵權,這才有後面擁兵自重的安祿山。

安史之亂源於權鬥,始作俑者是誰?不是安祿山與楊國忠

李林甫劇照

為什麼說安祿山是被逼反?

前面也說到唐玄宗開始懷疑安祿山有造反的野心,楊國忠知道不來點狠藥是不行的,就說“陛下讓安祿山入宮,看他是否會來?”唐玄宗就這樣做了,安祿山也是個聰明人,大約猜到了唐玄宗與楊國忠的想法(一說是楊貴妃告的密,是很有可能,畢竟安祿山可是楊貴妃的義子),於是就迅速入宮,向唐玄宗表明自己的忠心,這一來一回,唐玄宗就更加信任安祿山了。

不過安祿山與楊國忠的矛盾卻是更加激烈了,安祿山心裡想你在我這沒少敲詐東西,可你倒好要了我的財,還要我的命啊!於是就發生了安史之亂,打著清君側,討楊國忠的名義發動內戰。

安史之亂三大重要人物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呢?個人認為是李林甫,沒有李林甫為了鞏固相權,讓胡人掌控軍隊的主意,也就沒有後來的安祿山。而楊國忠次之,一個沒有能力,就不能稍微安分些,反而去逼反一個手握重兵的節度使,真是胡鬧。

說到底唐玄宗不沉迷美色,沒有懈怠朝政,也就不會有這麼多事發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