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一樣,都是低代價博取高收益,結局卻完全不同

袁紹在統一河北之後,坐擁青州、幽州、幷州和冀州,儼然是當時天下實力最強大的霸主。

平定河北之後,袁紹再想要拓展勢力版圖,必將揮師南下。恰恰擋在他面前的就是自己少年時期的好友曹操。所以,曹袁之間的這一戰在所難免。

從佔據的版圖大小來看,曹操並不落下風。但從糧草軍餉、武器裝備、募兵能力、戰略地位方面,曹操的實力遠不及袁紹強大。官渡之戰前夕,曹操也並不被天下所看好,甚至很多曹操陣營的官員都私下寫信聯繫袁紹,希望在戰敗後給自己留條後路。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一樣,都是低代價博取高收益,結局卻完全不同

其實曹袁官渡之戰和幾年之後孫劉曹之間的赤壁之戰十分相似。

弱勢的一方,一旦輸掉戰爭,很可能面臨著被吞併的風險;而發起戰爭的強勢的一方,以強攻弱,勝利則吞併對方、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實力,失敗也可以全身而退,再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所以,曹操赤壁之敗後,韜光養晦了幾年又開始對東吳發動了進攻。

官渡之戰實際上也是同樣的情況。袁紹戰敗之後損兵折將,回到冀州後,內部也發生了一些叛亂,但很快被袁紹平定。短期內雖然很難再次南下進攻曹操,但當時整個河北仍然牢牢掌控在袁紹手中,恢復實力也只是時間問題。曹操雖然勝利了,也只是保住了自己的地盤而已,其實力還不足以跟袁紹叫板相爭。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一樣,都是低代價博取高收益,結局卻完全不同

真正導致袁氏走向滅亡的是,袁紹病死之後,袁氏子弟只顧眼前利益兄弟相殘,導致了曹操趁虛而入,最終一舉拿下整個河北,徹底剿滅袁氏。

公元202年,袁紹病死。他的三個兒子袁尚、袁譚和袁熙和他的外甥高幹仍各自佔據一方、手握重兵。可是袁紹的部下擁立了袁紹的次子袁尚為主公,掀開了袁尚、袁譚兩兄弟為繼承家業的爭奪戰。

對於覬覦河北已久的曹操而言,袁紹病亡之後勢必短期內造成河北局勢不穩,這正是趁機奪取河北的一個戰略良機。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一樣,都是低代價博取高收益,結局卻完全不同

於是在次年,也就是公元203年,曹操計劃採用逐個擊破的辦法,消滅各自割據一方的袁氏殘餘。曹操大軍率先進攻佔據黎陽的袁譚,佔據青州的袁譚實力有限,自然無法抵擋曹操大軍,無奈之下袁譚只能想弟弟袁尚求助。

一方面,袁譚是自己的兄長,曹操是二人目前共同的敵人;另一方面,袁譚又是要和自己爭奪河北之主的人。袁尚糾結之中,導致了救援延誤,雖然發兵救援,結果只是抱薪救火,均被曹軍擊敗。

袁譚帶著殘部只好投奔鄴城的袁尚。袁譚、袁尚合兵之後實力大增,加上鄴城城牆堅固,曹操攻城多次未果,兩軍相持不下,曹操只好撤軍而去。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一樣,都是低代價博取高收益,結局卻完全不同

這一次能在戰敗後成功抵禦曹軍,對袁家兄弟來說,本是一次教訓,也是二人修復關係的一次機會。可是,曹軍一撤,袁家兩兄弟的危機意識也就隨之煙消雲散了。繼而二人關於袁氏繼承權的爭奪,再一次激烈上演。

實力不濟的袁譚再一次被袁尚打敗,逃亡平原。袁尚此時也是毫不留情地將平原團團圍住,發動猛烈的進攻,欲除袁譚而後快。

處在絕望邊緣的袁譚,無奈之下經派人去向曹操求助。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一樣,都是低代價博取高收益,結局卻完全不同

曹操對局勢看得清楚。二袁相爭,就好比兩犬相爭,勢必兩敗俱傷;二袁相和,達成共識則會力量倍增,袁氏很可能會東山再起。所以,接到袁譚求助之後,曹操決定趁袁譚、袁尚鷸蚌相爭之際,收取漁翁之利。

結果,曹操以救助袁譚的名義,吞併了袁譚的地盤,接著很快又消滅了袁尚和袁熙二人。不久之後,青、幽、並、冀四州就被曹操全部佔領了,北河之地從此盡歸曹操之手。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一樣,都是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赤壁之戰,實力強大的曹操被打敗之後,短期內雖然實力大挫,但仍然是天下最強大的霸主;官渡之戰亦是如此,回到冀州的袁紹,重整旗鼓,實力依然強大。只可惜,袁紹不久之後就病死,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安排的也不夠周全,導致了袁譚和袁尚兩兄弟為爭奪家業繼承權發生了嚴重的內訌,並最終自取滅亡。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一樣,都是低代價博取高收益,結局卻完全不同

所以,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後,袁家和曹家有著完全不同的結局,並非是戰役本身造成的,關鍵在於袁紹在戰敗後不久病死,而沒有對家業的繼承做出妥善的安排。

倘若,曹操在華容道被關羽截殺,曹家恐怕也要步袁家的後塵了。

(此為原創作品,禁止任何抄襲或剽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