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孫權選擇與劉備聯盟的真相分析

赤壁之戰,是指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劉備聯軍在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軍隊的一場戰役。是中國歷史上極為有名的一場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猇亭之戰)中最為著名的一場。這場戰役的最終結局是孫劉聯軍以火攻的方式大破曹軍,曹操退回到北方,孫權與劉備各取荊州一部分,而後劉備以荊州為大本營,向西挺進益州,北取漢中,終形成一方霸主。也就是說,赤壁一戰,奠定了三足鼎立之勢。

“赤壁之戰”孫權選擇與劉備聯盟的真相分析

火燒赤壁油畫

關於“赤壁之戰”的整個過程,《三國演義》從第四十回合至第五十回合,用了整整十回篇幅濃墨重彩地描述了這場戰爭,衍生出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如:舌戰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巧借東風、義釋曹操等。而這其中的兩個片段極為精彩,均與諸葛亮有關,即“舌戰群儒”與“智激周瑜”。

“赤壁之戰”孫權選擇與劉備聯盟的真相分析

諸葛亮 字孔明

這兩個故事是前後遞進的,可以結合起來看。即曹操南征劉表,劉琮舉州投降,劉備棄樊南逃,魯肅與劉備相會於丹陽長坂,向劉備傳達孫權的意圖。諸葛亮此時也隨劉備出山,見此情景,緊急向劉備申請求助於孫權。諸葛亮隨魯肅一起到達東吳後,孫堅夫人(吳夫人)的妹妹吳國太(即孫權的小姨),就建議孫權要召回周瑜。孫權也同意吳國太的建議,拍使者前往周瑜駐軍處番陽。但使者還未到,周瑜就因聽到曹操軍隊欲順江東下的消息,就先趕回到柴桑。

周瑜到柴桑後先會見了東吳的文武大臣,聽取了大臣們的意見後,沒有明顯表露出自己的意思,但會後表露出鄙夷的深情。爾後,又會見了劉備的方面使臣諸葛亮,卻突然大談投降論調,周遭人均表示詫異。諸葛亮一一進行對答,並在最後祭出了殺手鐧,即曹植所賦《銅雀臺》中的一句話“攬二喬於東南兮”來刺激周瑜。周瑜這才撕下剛才“詐降”的偽裝。次日,周瑜與孫權分析了曹操並非不可戰勝的四點原因,孫權聽後未馬上做表示。

“赤壁之戰”孫權選擇與劉備聯盟的真相分析

羽扇綸巾,檣櫓灰飛煙滅

之後,魯肅引諸葛亮至孫權幕中,時幕中還坐著張昭、顧雍等一班文武二十餘人,吳諸謀士均對諸葛亮發起刁鑽的責難,先後有七人之多,最後都被諸葛亮一一反駁,啞口無言。之後諸葛亮也對孫權做了曹操可以被打敗的三點原因。然後,孫權也問了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問題,諸葛亮也一一做了回答。

最後,孫權做了表態說:“曹操老賊早就想要廢掉漢朝皇帝,自己篡位了,只是顧忌袁紹、袁術、呂布、劉表與我。現在,那幾個英雄都已被消滅,只剩下我還存在,我與老賊勢不兩立。你主張迎戰曹軍,正合我意,是上天把你授給了我!”隨後孫權就勢拔出佩刀,砍向面前的奏案,說:“各位,有膽敢再說應當投降曹操的,就與這個奏案一樣!”

“赤壁之戰”孫權選擇與劉備聯盟的真相分析

孫權 字仲謀

這是《三國演義》中的精彩片段,因為演義的影響實在太大了,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孫權與劉備的聯合,是諸葛亮運用他的三寸不爛之舌,擊敗了孫吳的眾多投降派,甚至也在極大程度上左右了孫吳領導人的決定,讓人似乎忘記了歷史的本來的面目。這是不太符合現實的。

孫權的猶豫

對於孫權,在這場戰役之前,應戰與否,內心的猶豫應該是正常不過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孫權與曹操的關係與劉備與曹操的關係大不相同。劉備先是與董承有某種秘密的聯繫(“衣帶詔事件”),之後因為害怕而從曹操那裡逃出來,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叛變曹操的。關鍵是劉備逃走的時候還“偷”了曹操的兵,逃離曹操之後劉備投靠了袁紹,後又投靠劉表。因此,對於劉備,曹操必是不能容的。而孫權則不一樣,孫權和曹操本是姻親關係——曹操的侄女嫁給了孫權的弟弟孫匡,曹操的兒子曹彰娶了孫權的侄女。孫權與劉備則是非親非故的。孫權有必要為了劉備而拖自己下水嗎?

“赤壁之戰”孫權選擇與劉備聯盟的真相分析

曹操、孫權、劉備

其次,敵我實力差距較大,曹操號稱八十萬大軍,是有誇大因素在裡面,但據《三國志·周瑜傳》中記載:“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另外據《三國志·諸葛恪傳》記載:“近者劉景升在荊州,有眾十萬,財谷如山……北方都定之後,操率三十萬眾來向荊州。”可以想見,曹操在赤壁之戰時投入的兵力大約在25-30萬之間。

這對於孫劉聯軍的七萬兵力(孫吳5萬,劉備與劉琦各1萬),也是三倍以上。

再者,對於投降曹操的結局,對於孫權來講,也能過上安生日子的。因為以當時的情形來看,如果孫權投降,則曹操是一定會厚待,因為曹操志在奪取天下,而當時的天下還有很多州郡未誠服。曹操一定會以孫權為版本向天下人展示自己的仁慈與博愛。

最後,東吳以張昭為首的“主降派”這些人,他們的主降理論也有一定的依據。即一來,雙方兵力差距較為懸殊,曹操在南征之前已訓練水師,水陸並進威脅巨大;二來因劉琮的投降,長江天險的作用已失;三來,曹操代表朝廷,政治上有優勢。而且,還有一點,張昭沒說,史書也沒記載,但這點卻又是真真實實存在的,即在某種程度上,是在執行孫策的“遺命”。

“赤壁之戰”孫權選擇與劉備聯盟的真相分析

張昭 字子布

那麼,孫策的“遺命”是什麼呢?原話記載在《三國志·張昭傳》裴松之注引《吳歷》中:

“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對於這句話,學界長期有兩種不同的理解:

第一種是以易中天先生為代表的“迴歸”之意,即:“假如江東內部政治不順利,那麼就逐步向西撤退,回到他們原先的地方(淮汜),這樣就沒什麼危險了”。

另一種是以黎東方先生為代表的“歸順”之意,即:“假如戰事不順利,那麼就從容地選擇歸順曹操所把持的朝廷,也不必有什麼顧慮。”

而我更傾向於黎東方先生的理解,因為既然是“正復不克捷”,則大後方也不一定守得住,此時最好的選擇應該是歸順更強大的曹操,而曹操代表的就是當時的朝廷。

“赤壁之戰”孫權選擇與劉備聯盟的真相分析

黎東方先生

我認為這也是赤壁之戰後孫權沒有殺張昭的原因之一,要知道,在某種程度上,大軍壓境,此時的勸降行為如蜀漢的樵週一般,是可以視做“賣國”行為的,但赤壁之戰後,孫權並未再提及此事,直至稱帝祭天之後的慶典上,才提及此事。當然,孫吳建國後,張昭始終得不到丞相這一崗位,這個行為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了。

孫權選擇與劉備聯盟的根本原因

既然有以上四點原因能夠讓孫權有所遲疑,但孫權還是最終選擇與劉備結盟,拔刀相向與曹操,其根本原因是:孫權的願景——即建號帝王以圖天下。並非諸葛亮的三寸不爛之舌,因為諸葛亮只對孫權分析瞭如何戰勝曹操,沒有分析如果戰敗了會怎樣,政治上極為成熟的孫權不會想不到這一點。

關於孫權的願景,要從建安五年(200年)的那次對話開始,時魯肅為周瑜所引薦,孫權十分重視,立即擺席迎接,待眾賓客離席,孫權把魯肅的席位和自己的席位並在一起,兩人合榻對飲。

“赤壁之戰”孫權選擇與劉備聯盟的真相分析

榻上策

對飲間,孫權對魯肅提了一個七年後劉備在隆中對諸葛亮提出的類似的問題: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

魯肅聽完孫權的問話後當頭就是棒喝回去,說:“過去我們的高皇帝(指劉邦)欲忠心耿耿地尊崇義帝(指楚義帝熊心)而最後無成,什麼原因?是因為項羽加害義帝啊。如今的曹操就像過去的項羽,將軍您怎麼可能成為如齊桓公、晉文公呢?”

之後,魯肅說了一句極其大膽、對孫權來講也是需要極大的智慧去應答的話。

魯肅說:根據我個人的判斷,大漢王朝已行將就木、不可復興,而曹操是不能馬上清除的(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那怎麼辦呢?為將軍考慮,就是鼎足江東,而後以觀天下的形勢變化。現在這個天下大亂的時刻,正是我們穩固地盤的大好時機,別人也不會對我們有什麼猜忌。現在北方戰亂頻繁,我們正好可以趁這個時機去拿下劉表的地盤,把長江以南的地盤全部的佔據了,與北方的曹操劃江而治,然後建號帝王意圖天下,這如同高皇帝建立大業啊。

孫權這個時候剛剛接了哥哥的江東基業,且也才十九歲年齡,就對魯肅說:“我現在盡一方之力,只是希望輔佐漢室而已,你所說的非我所能及。”

“赤壁之戰”孫權選擇與劉備聯盟的真相分析

深謀遠慮的孫權

但孫權實際上是把魯肅的話放心裡去,並且在默默地執行著魯肅的“鼎足江東,據有荊州,建號帝王以圖天下”發展戰略:

  • 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公元203-208年),孫權三次進攻黃祖所在的江夏郡,擊殺黃祖併吞並江夏郡,走出據有荊州的第一步;
  •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抵擋曹操於赤壁;
  • 建安十五年至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0年-216年),與曹操隔江對峙;
  •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殺關羽、奪荊州;

黃龍元年(公元229年),孫權於武昌登基為帝,建國號吳。孫權稱帝登壇時還對周邊的人說了這麼一句話:魯子敬早就想到朕會有這一天,真是明事理啊。這句話足以證明孫權的野心早就有了。

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

當然,光有願景是不夠的,既要仰望星空,還需要腳踏實地,仰望星空有了,腳踏實地是什麼呢?就是魯肅、周瑜與諸葛亮三維為孫權算清楚能夠取得戰爭勝利的所有條件,

周瑜的話總結起來即以下四點:

  • 一、曹操內部並不穩定,後患未除,馬超與韓遂在關西虎視眈眈;
  • 二、捨棄北方士兵擅長的陸地戰,選擇南方士兵擅長的水戰。且勞師遠征,已成強弩之末;
  • 三、天氣嚴寒,糧草不足,補給跟不上。而剛投降的荊州之眾亦人心不服;
  • 四、勞師遠征,水土不服,士兵必生疾病(傳染病)。
“赤壁之戰”孫權選擇與劉備聯盟的真相分析

周瑜 字公瑾

而同時,魯肅也與孫權分析了不能投降的原因,據《三國志·魯肅傳》記載,孫權得到曹操即將東征的信件後,召集群臣商討對策,會上多數人都提議投降曹操,唯獨魯肅不言語。會間孫權起身如廁,魯肅跟在後面,孫權知道魯肅有話要說,就拉著魯肅的手問起。魯肅的回答原文是:

“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原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

也就是說,將軍(指孫權)如果投降的話,曹操不會給你孫權好果子吃的。這話是說到孫權心坎裡去了,雖然大部分人都主張投降,都分析了投降的好處,也都不無道理。但魯肅卻不這麼說,是因為政治上極為敏感的魯肅,早早就看透孫權的心思,同時,魯肅和孫權的目標是一致的,都希望孫吳能夠“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所以魯肅說了這樣一番話,給予孫權更大的信心與鼓勵。

“赤壁之戰”孫權選擇與劉備聯盟的真相分析

魯肅 字子敬

諸葛亮的作用是什麼呢?諸葛亮也分析了軍事上能夠戰勝曹操的幾點原因,雖也客觀,但那時站在求助方劉備的立場上去說的,自然分量不及周瑜的分析。諸葛亮的關鍵作用在於,使孫權確信劉備方面會毫無保留地、死心塌地地抗曹。

如此,孫權在權衡各方利弊、審時度勢之後,最終做出聯合劉備對抗曹操的決定,赤壁之戰由此開始。

孫權本質上是一位政治家,而且是極為早熟與成熟的政治家,同時,又是一位有著偉大願景的政治家。孫策在死之前說得那番話足以說明這一切,最終孫權的成績也證明了這一點:這點在孫策把江東之地傳給孫權時說的那句話中可以看出,而最終,孫權的所作所為也證明了孫策的評價是正確的:

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

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赤壁之戰”孫權選擇與劉備聯盟的真相分析

孫策與孫權

結語

19世紀英國作家本傑明·迪斯雷利說的: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政治家的每一個決策背後都是各項利益的博弈結果,赤壁之戰對於孫權是一場博弈、一次賭博,孫權在權衡所有利弊情況下所作出的決定,並非因一人的“能言善辯”而能夠改變的,演義也僅僅是演義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