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老少兩代英豪的一場博弈

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生兒子若豚犬耳,三國時,曹操兵敗濡須口後曾這樣評價孫權。

也正是這場戰役的結束,讓曹操真正喜歡上了這個年輕的對手,而年輕的孫權已經不是第一次叫板曹操了。

孫權和曹操真正意義上的交鋒,就是那場著名的赤壁之戰。

這一戰讓曹操一統江東的願望落空,只能退守北方;讓孫權保住了江東,厚積薄發;讓劉備絕處逢生,借荊州立足,最終三分天下。

提起赤壁之戰,人們津津樂道的是,龐統的鐵鎖連舟,諸葛亮的草船借箭,黃蓋的苦肉計,周瑜的一戰成名。

但這些更多的是歷史演義裡面的故事,作為一場以少勝多,以弱克強的經典戰役,赤壁之戰被很多人忽略了一個細節,那就是對戰時敵我雙方最高統帥的年齡問題。


赤壁之戰:老少兩代英豪的一場博弈


與其說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爭,倒不如說是一場老少兩代人的博弈。

孫權接手江東之後,勢力急速發展,已經平定北方的曹操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按照曹操的戰略,平定北方之後的下一步就是南征。

曹操的戰略沒有錯,但是在執行中,曹操可能犯下了此生最大的錯誤之一,南征荊州之後選擇了對孫權開火。

之所以對孫權開火,完全是在曹操的計劃之外,主要原因是荊州拿下的太順利了。

劉表因為曹操來攻,憂鬱成疾死了,兒子劉琮又沒什麼主意,直接選擇了投降,曹操一下白得了十幾二十萬的荊州士兵,心想,這打仗也太簡單了,嚇唬一下就投降了,於是打起了孫權的主意,號稱八十萬大軍南下,要與孫權會獵於吳。

可是孫權和劉表不一樣呀,赤壁之戰這一年孫權多大?只有26歲,曹操呢?已經53歲了。

53歲的曹操和當時52歲的張昭,47歲的劉備屬於一代人,這代人出生於漢恆帝當政期間,雖然東漢朝廷已經腐敗不堪,但是還算和平年代,他們還是對漢朝的統治地位有個正統的認識,要不然曹操也不會挾天子以令諸侯了。

東吳的張昭,作為和曹操同時代的人傑,也是有這種觀點的,張昭的想法和荊州蒯越一樣,大軍壓境,投降就好了,反正當時的遊戲規則就是投降不會死,沒準還會加官進爵,不丟人。

劉備就更無所謂了,雖然曾經和曹操煮酒論英雄,但是自己一直沒什麼地盤,赤壁打曹操是因為和曹操打也是死,投降也是死,還不如打一仗,打不了輸了就跑路,反正這種事幹了也不是一回兩回了。


赤壁之戰:老少兩代英豪的一場博弈


但這些老一代豪傑大大低估了年輕一代俊傑的想法,那是一群和他們想法完全不同的年輕人。

孫劉聯盟裡面除了26歲的孫權,還有36歲的魯肅,33歲的周瑜,27歲的諸葛亮,這是一群血氣方剛正的人物呀。

這群人出生的時候已經趕上戰亂紛紛,根本沒有什麼漢室正統的思想。

雖然東吳這邊大部分人的想法和張昭一樣,就是投降,但東吳的少壯派肯定不幹,首先就是周瑜,這是第一個對孫權行君臣之禮的人物,在周瑜眼裡亂世之中天下誰當皇帝還不一定呢。

其次周瑜的好朋友魯肅,這個人本來也不簡單,他有著和諸葛亮一樣的敏銳洞察力,魯肅三分天下的理念號稱東吳版的隆中對。

魯肅對孫權的建議就是,誰都能投降曹操,將軍你不行呀,我們投降了無非換個地方當官,該吃吃該喝喝,你不一樣,你投降了沒準過的還不如劉琮呢。

魯肅甚至為孫權設計好了三分天下的規劃,孫權嘴上雖然沒答應,但是身體很誠實,心裡想的就是魯肅說的。

最後看看諸葛亮,在隆中好不容易碰到劉備三顧茅廬,把這號稱管仲樂毅的大神請出山了,還沒好好大展身手呢,就投降,更不可能了。

老一代人想的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你們投降吧;年輕人想的是,你要戰那便戰,鹿死誰手還不一定呢。

赤壁之戰在兩代人的眼裡,就是兩種不同形式的戰爭。

這才有了後來周瑜對孫權分析敵我雙方的實力差異,曹操號稱80萬,不過最多40萬,還有不善水戰等原因,要打5萬精兵足以打贏的承諾。

才有了孫權賭上全部家當,全權信任周瑜最終獲得的勝利。

才有了魯肅,諸葛亮為了孫劉聯盟來回奔波,同仇敵愾共面強敵的開始,更主要的是憑藉赤壁之戰的勝利,最終為劉備找到了發家之本,終成霸業。


赤壁之戰:老少兩代英豪的一場博弈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你有你的想法,這個世界卻另有想法,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也許有很多,但是這兩代人的博弈絕對算是最被忽略的一點。

時代拋棄你,連聲招呼都不打,這句話無論放在什麼時候都適用,哪怕曹操什麼錯都沒有,但是他一天天變老卻是不爭的事實。

歷史的精彩就在於,往往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出現重大轉折,給了我們出其不意的驚喜。

赤壁之戰就是其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