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村落:儘量避免“麥當勞”化的美麗

傳統村落髮展變化是必然的,但這種變化應該遵循其自身內在的邏輯和外在的形式,避免以外來的做法去擾動這種日益稀缺的寶貴資源,使其多樣性日益趨同,失去其保護價值和意義。應該充分尊重傳統村落的本真和自然,更多的做修復,而不是忙著去增加新東西、增加日益同質化的東西。

毋庸諱言,俺是個吃貨、而且是檔次很低的吃貨:既分辨不出釀造這杯酒的葡萄是長在陽坡還是陰坡(反正都是喝得無問西東);也不在意醃製這條魚的是海鹽還是井鹽(只要別齁著了就行);也不想了解火腿和胡蘿蔔搞在一起怎麼就風雅成了“玉人何處教吹簫”……俺比較在意的只是:吃的東西種類要多、要特別,要做法要有趣、要天然,因此對麥當勞這樣的東西一向是敬而遠之的。當然,為了避免被訴諸公堂,需要嚴正聲明的是,俺沒有說麥當勞的半點不是,麥當勞就是好就是好,標準化、高效率、可預測,您在上海吃的麥樂雞塊(如果商家沒有黑了心的話),和倫敦的應該差不多,不必擔心有什麼不可預見的味道;而且點菜非常方便,“巨無霸套餐”五個字就夠了,哪像中餐得考慮冷熱酸甜葷素湯羹酒品貴賤搭配……傷腦筋,點菜總是推來推去,誰也不願擔此重任……但是呢,如果頓頓吃麥當勞,除了俺家的熊孩子,恐怕誰也受不了。可嘆的是,在今天,隨著技校裡培訓出來的標準化廚師一波一波地進入江湖,隨著他們在信息發達人員流動極其容易的時代裡互相交流,一定區域內各餐館的食材、菜式、做法、味道……差異是越來越小了。要吃到地道的口味,您就得往蠻荒深山裡面的村子裡鑽,而且越鑽越遠才行。哎,對俺這樣的吃貨來說,邂逅新味道的樂趣,是越來越少了。

“吃”這事兒呢,舌尖上的傳統,本來最是牢固不過,似乎不用擔心重慶崽兒拋棄了火鍋,湖南伢仔忘記了剁椒。可是就連這樣牢固的傳統,在人員流動、信息傳播極快的今天,也在慢慢地趨同。不僅僅是餐飲,在“千城一面”飽受詬病的同時,本來千姿百態風情萬種的傳統村落,也有了逐漸格式化的架勢。隨著社會各界力量的重視,為了村民脫貧致富,為了村落從小康邁上美麗的新臺階……都需要在傳統村落中做大量的工作。在此過程中,某些具體的做法也有了日漸麥當勞化的趨勢,應該引起一定的注意。不完全歸納,模擬麥當勞的套餐(很形式主義哈),舉些例子如下:

一曰魂不守舍套餐。

凡事如果有了偏差,一定首先是認知出了偏差。美麗鄉村建設的“麥當勞化”,首先也一定是對村落的認知、對發展的理解、對建設的追求、對美麗鄉村理解等等的“麥當勞化”。今天有些村落,花了不少的精力來搞所謂的“美麗”,其實缺乏明確的文化方向、強勁的文化動力、豐富的文化內涵、堅定的文化支撐

,可不就只能在皮相上來回捯飭麼?比如:

好日子就是西式現代化日子。這個說起來比較複雜,估計也很少有人認同(參見拙作《我未必要過你那樣的好日子》)。簡而言之,中國傳統文化在整體上比較講究從精神修養中獲得幸福,因此不怎麼注意發展科技啊槍炮什麼的去掠奪自然、掠奪他人。可是經過近兩百年的風風雨雨後,被打怕了窮怕了的國人,彷彿是逆反和報復過往,一股腦兒地轉向了西方式的現代化追求,更糟糕的是虛得其表、不知其實、畫虎不成反類犬,用 洋人的現代化幻象來支配了 國人應有的生活,好日子就得有汽車、就得有高樓、就得有抽水馬桶、就得有……反正洋人有的咱都得有……從這樣的基本觀念出發,催生出一系列建設追求和目標,而且生吞活剝地運用到鄉村建設中,把本來對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和價值的優秀傳統,給拋棄、窒息、扼殺了,豈不可嘆?

鄉村發展就是經濟發展。在正常的社會里,吃飽喝足安居之後,生活的幸福和物質財富的多寡就沒有絕對關係了,印度還有幾百萬苦行僧以吃苦為樂呢。按說呢咱國已經發展到連糧食都過剩的時代了,從吃喝中能獲得的幸福應該是越來越少(邊際效應嘛)……可是呢,當代的社會風氣還是把幸福完全等同於鈔票,所謂的幸福就是有錢買更貴的東西、浪費更多的資源、產生更多的汙染,就僅僅是大吃大喝大房子大車子……所謂的發展,無非也就是搞更多的錢,甚至不惜一切手段坑蒙拐騙偷搶詐……說起鄉村發展呢,就是要賺錢;說到村民利益呢,就是錢,啥事都和村民談錢(有感觸的村鎮幹部舉個手唄),要解決啥問題呢動不動就想到錢……可是,江湖人都明白,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鄉村振興、脫貧致富、美麗鄉村建設,是隻用錢就搞得定的嗎……額!這個扯得太遠了,打住。反正恰恰是“發展就是經濟發展”這樣的觀念,正扭曲、遲滯著鄉村的發展!

發展經濟就要搞旅遊。發展不就是經濟發展麼?經濟發展不就是賺錢麼?在農業賺不了錢的情況下,賺錢不就是把城裡人誑來旅遊麼?您看媒體上翻來覆去報道的都是什麼貧困村通過搞旅遊又賺飛了……唉兄弟,您想想啊,沒賺到錢的村落,能被那啥TV報道嗎?不是所有的美女都能成為網紅日賺百萬,這道理本應該是再明白不過的。全國幾百萬個村落,甚至那幾千個列入保護名錄的傳統村落中,又有幾個能成為遊客雲集的旅遊聖地,數錢數到手抽筋呢?可惜啊,正如許多女孩堅信自己一定能成為網紅一樣,許多村落也堅信一定會有烏泱烏泱的遊客來大把大把地扔鈔票,所有的定位、策略、規劃、項目、做法都圍繞著這個目標來設定,不惜一切手段吸引恩客的注意……你要說:咋啦?沒遊客咱日子就不過啦?平平談談從從容容才是真、過好自己的日子才是本分……哎,千萬可不能這麼說!輕則人家不付你規劃費,重則放狗趕你出村(狗是真的,可YI MIAO不見得哦)……算了吧,整去唄,萬一被哪個大佬相中了,隨便扔幾個億包起來,不就發達了嗎?

二曰焚琴煮鶴套餐。

鄉村之所以重要,只因為她不是城市(怎麼感覺這句話特別搞笑)。保持鄉村自身獨特的外在物質環境和內在的文化體系,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等等都是非常關鍵的。可是呢,對鄉村自身而言,對此卻是另一種認識。小的時候周圍的親戚老師都諄諄教誨:好好讀書,脫掉農皮,進城去敲鐘吃飯蓋章拿錢。一句話,啥叫好日子?就得城裡人的日子。雖然現下的鄉村,很多地方已經成為讓城裡人豔羨不已的理想居所、重金想搞個農村戶口也不可得,但鄉村對城市的嚮往,仍然蒂固根深,一說起“美麗鄉村”呢,對標就是城市;搞起建設來呢,有些地方就乾脆果決地拋棄自身的優點,奮力把自己搞成城市的模樣,實乃焚琴煮鶴、沉香燒炭。比如:

“硬化”吞噬了土地。也許是對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痛苦記憶某種的逆反吧!有些村子呢,見到裸土就一定用水泥、石板等等幹掉,為了所謂的整潔呢,地面上連根草都不讓長。院子要硬化、道路要硬化、廣場要硬化、溪澗要硬化……甚至連田埂也要硬化!國土上覆蓋的水泥越來越多,天地間的陰陽交泰、自然呼吸越來越困難,內分泌失調的大自然,脾氣也就更加的狂躁,乾旱高溫暴雨雹子隨便亂來……當然嘍咱不怕,有科技嘛!要晴天就打驅雲彈,要下雨就射催雨劑,天熱了就吹空調,有霧霾就開淨化器……搞得人和天的對立越來越嚴重,形成惡性循環,有句流行語說的好:我們要拯救的不是地球,是自己!

“綠化” 湮沒了自然。在奮力硬化土地的同時,大家也高度重視綠化。這人嘛,畢竟是土裡來土裡去的,在光溜溜硬邦邦的水泥地上呆久了也不是個味兒。你看城裡人,就算像俺容身的低-DUAN人口聚集區,也要搞搞綠化,弄個“中心綠地”什麼的,整點有氣無力的月季花啥的擱那兒。鄉村呢?要綠化嗎?當然要哇,因為要美麗鄉村嘛。怎麼綠化呢?學學城裡不就行了麼:電線杆般的行道樹、捯飭成球球狀的萬年青、每根草都要剪得一樣高的大草坪、花崗石貼面的大花壇、規規矩矩的水池子、鵝暖石鋪的遊步道、倆月就朽爛的休息椅……這才叫綠化嘛!野花花野草草,大家都知道不要採,那可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大敵,必須換成精心設計、重金打造、巨資維護的“綠化”……呵呵,好著呢嘛,咱足不出村,也享受上城裡人的“綠化”呢嘛!

“亮化”迷失了村晚。隨著資金一波又一波地猛砸,村裡地面也硬化啦,綠化也搞上啦,瞅一瞅,比一比,咱和城市還差點啥?對了!人家還有色彩斑斕的夜景照明嘛!照著上海外灘整唄……額……木錢呢嘛……借啊!貸啊!欠啊!反正得把什麼投光燈庭院燈洗牆燈草坪燈泛光燈步道燈……都整上,村委會啊、牌樓啊、祠堂啊、風雨橋啊,得重點照明,有些地方還要搞個大激光在夜空中晃來晃去,彷彿是準備擊落UFO……美麗嘛,就是得亮嘛!要不怎麼有個詞兒叫亮女呢……額不對,不是這個字,但反正意思一樣。雪亮的燈光湮沒了璀璨的星空,好的很嘛。只有那個搞笑的羅大佑,還在歌裡哀嘆“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傻著呢嘛。

“潔化”清滅了鄉韻。美麗是啥意思?最起碼先得乾乾淨淨吧。可是乾乾淨淨是啥意思?垃圾、汙水當然得搞乾淨,這是美麗的基本。可是有些村落呢,把乾乾淨淨的涵義擴大化了,柴禾堆、曬穀架、豬圈、茅棚,甚至有些集市、攤檔等等都被列為“髒亂差”,成為首當其衝要整治拆除的對象。豬圈不養豬了,清潔乾淨留在那兒有什麼大問題?哦對了,有些地方為了“美麗”,雞啊、狗啊、豬啊、牛啊都容不下了,甚至要搞“無雞村”、“無豬鎮”……是的是的,雞屎牛糞是臭烘烘的,可是,治療腳痛的辦法就只有把腳切掉嗎?這些東西在很大程度上是鄉情鄉韻鄉村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桃花源的場景之一不就是“雞犬相聞”嗎?把村落整成整齊潔淨、但無趣無味的影視基地般的假佈景就是美麗了嗎?額……奇怪的是,那些影視基地又要費勁巴拉地弄這些東西來妝點“鄉村氣息”……無語了,真是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飢啊。

传统村落:尽量避免“麦当劳”化的美丽

被恣意硬化的土地

三曰東施效顰套餐。

東施這個妹子呢,長得其實並不差,很有自己的味道。但僅僅因為西施名氣更大,更討文學家的喜歡,東施就自卑啦,想法設法模仿西施,整些自己本來不需要的東西,結果西施也沒做成,反而落得個惹人嘲笑,成語“東施效顰”,娃娃們都曉得的嘛。可惜呢,有些村落卻步了東施這傻丫頭的後塵,看不清、瞧不起自己獨特的韻味和動人心處,總認為“有種美麗叫別人家的村落”,搞起建設來呢很喜歡東拉西扯、七拼八湊,整一些自己本來沒有、也不需要的東西,結果當然也就東施一比了。例如:

村村必戳水車。水車本來是個農業生產工具而不是審美對象,那麼多的詩詞歌賦提到水車的有幾首?有趣的是,在傳統農業逐漸消亡的同時,水車反倒一躍成為了美麗鄉村的香餑餑、基本配置,但凡有倆錢兒搞整治、開發的傳統村落,甭管地處東南西北,沒弄個水車在村口好像就真是辱沒了“傳統村落”這個稱號。更搞笑的是,就算非得要弄個水車來作為田園風情的象徵,您也弄個本鄉本土的水車嘛!為啥全國各地的水車基本上都是一模一樣的呢?更難以理解的是,有些乾旱缺水地區的村落,也非要立個水車……水車吔!村裡頭連個河溝溝都木得,碾米是用毛驢拉磨子搞的嘛!也搞個水車……搞個毛驢的巨型雕塑還差不多……。

橋橋要成廊橋。說起鄉村,多少人腦海中浮現的場景就是小橋流水人家?橋總是給人那麼豐富的聯想,而廊橋更是遺夢……浪漫懷舊詩意再好不過的寄託,撩起了多少人心中的漣漪,於是恨不得村村都整一座,連個風雨橋都沒整你還好意思說自己是傳統村落?也不管本村歷史上有沒有風雨橋,也不管湖南的風雨橋能否和廣西的一樣,也不管侗族的風雨橋和土家族的有木有區別,就在那個號稱有信心乾死誰誰的度娘上搞個圖片,讓施工隊叮叮咣咣地蓋起來萬事,講究點的還要鋪琉璃瓦裝漢白玉欄杆……美得很……好吧好吧,搞吧,反正資金花不出去也得回庫,可是風雨橋的文化涵義和實際功能是什麼?稍微想想行不?離村子好幾里路、汽車呼嘯來往的混凝土橋上也搞上了雙層簷子美人靠,到底是為個甚?

路路都鋪石板。鄉村的韻味,除了小橋流水還有啥?石板路哇!才十幾年前呢人們還以水泥路為現代化的象徵,叮叮噹噹地敲掉石板鋪水泥,可是現在保護熱情高漲啦!又掀起了拔掉水泥鋪石板的高潮,沒有石板路,叫啥傳統村落嘛……美女們穿上旗袍撐著油紙傘婀娜多姿地走在瀝青路上……這畫面誰能直視?可是,其一,好好的水泥路,拔它幹什麼呢?實在是錢多沒地兒花製造建築垃圾麼?其二,這村有鋪石板路的傳統麼?黃土高坡上的村子整啥子石板路,有江南煙雨在上面飄著麼?其三,要整石板路也別全國只整這幾種啊!不是磨磚對縫的傻不拉嘰,就是碎石片的胡亂堆積,要麼就是鵝卵石一鋪到底……還能有啥?

田田想搞花田。農村嘛,土得很!要美麗就得儘量擺脫農村土味,種麥插稻不正是最根本的土味嗎?城裡人誰栽莊稼啊?人家栽的都是花、是花、是花!你看那些拔了秧苗搞花海的村子裡,吸引了多少大媽舞動著紅絲巾來回穿梭,那錢掙得是海了去呢……咱村想要美麗,想要發達,那咱也花海唄!於是乎,水稻也不要了,麥子也不要了,蘿蔔也不要了,栽花!房前屋後的菜地也不要了,搞上花;良田沃土更不消說,少則十幾畝,多則上百畝千畝……就算是種麥子水稻,也得種出花來,搞成什麼畫、什麼字,從空中一看,呦西,大大的漂亮。可是花開之後呢?木得關係嘛,反正開花那幾天就可以把錢賺夠了……嘖嘖,那種花幹什麼?種樓不是更賺嗎?

牆牆做馬頭牆。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在多少人的心目中,啥叫中式建築?徽派建築就是中式建築!啥叫徽派建築?就是馬頭牆!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全國通用的公式:中式建築=馬頭牆。我們發展起來啦,民族自信空前高漲,建新房的時候啊,羅馬柱的不要,要中式!而中式,不就是馬頭牆嗎?於是乎,也不管本地有沒有這樣的傳統做法,也不管馬頭牆本身就有N多種類N多風格,也不管不同馬頭牆不同的文化涵義……總之,天之涯、地之角,江之南、山之北……處處都有了馬頭牆啦,中式啦,自信啦,美麗啦……額……麥當勞啦。

传统村落:尽量避免“麦当劳”化的美丽

村村必有的水車

四曰皇家氣派套餐。

皇阿瑪!甭管多偏遠的山村,只要有臺電視,就沒人不知道皇阿瑪。當皇阿瑪好不好?好著咧,頓頓能吃肥肉不說,那皇宮的氣派!雕欄玉砌、鑲金鋪玉、酒池肉林……嘖嘖。在過去誰膽敢想入非非過上皇阿瑪那樣的日子,搞不好就得滅九族。可現在呢?辛亥革命一聲炮響,封建帝制給幹掉了嘛,再也沒有森嚴的等級制度了嘛!現在您就算弄個龍袍穿著上街,只要老婆不打,別人也不會說三道四。而且現在有錢了,可以像皇阿瑪那樣過日子了嘛!要搞到佳麗三千是稍微有點困難,但是在村莊建設中再現皇家氣派,不是很簡單的事兒嗎?比如:

軸線氣勢磅礴。皇家氣派,軸線為基。您看看北京的中軸線不都要申遺了嘛,一條氣勢磅礴的軸線長長長,不怒自威,震懾百姓。傳統村落,那是有身份的村落啊!一定要有與其身份相適應的氣派。舊村是不好搞了,大家都知道別亂拆老屋,可是環境要整治嘛、遊客中心要建嘛、入村道路要拓寬嘛,有些村子還搞什麼“前導區”、“迎賓區”……乘機就把軸線做出來,兩邊對稱地搞上商鋪,節點若干佈置有大牌坊過街樓大水池大綠地,威武……!可是……本來淳樸安詳的村落,非給整出這氣派來,和老村不搭調哇。更何況整出這等氣派,是要嚇唬誰呢?

牌樓威武雄壯。擱過去呢,牌樓可不敢隨便亂立,有很多規矩,不是你有錢就能搞的。但現在沒那麼多講究啦,不立個大牌樓在村口,實在辜負了咱這麼多錢啊。皇家牌樓的規制,咱也搞不清楚,反正俺覺得足夠大、足夠高,就有皇家氣勢。能請到有水平的古建施工隊搞的牌樓呢,倒也看得過去,但更多的是這:水泥柱子刷紅漆花板塗綠漆藍色瓷磚匾額黃色琉璃瓦頂上立個不鏽鋼做的二龍戲珠……呵呵呵,讓人不由得笑出了豬叫聲……

传统村落:尽量避免“麦当劳”化的美丽

威武的大牌樓

屋頂琉璃生光。在過去啊,皇帝老兒為了天下獨尊,搞了各種嚴密的規制,比如禁止百姓用黃色琉璃瓦、九釘大門啥的,現在這一套都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裡了,只要有錢,隨便怎麼搞,民居的門樓、土地廟的頂子、祠堂的屋面……甚至連公廁都搞個黃色琉璃廡殿頂……皇阿瑪用得,憑啥俺就用不得?這也是弘揚了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嘛!可是,在那一片片沉著素雅的黑瓦屋頂群中,整這些金光四射的琉璃瓦頂,難道不比紅色藍色彩鋼板更能破壞整體氣氛嗎?

欄杆白玉晃晃。皇阿瑪上班的大殿、玩耍的園子裡頭,雕欄玉砌是標配,望柱、欄板、垂帶……用漢白玉雕龍畫鳳,美著呢嘛。就算沒有去參觀過圓明園頤和園紫禁城,但隨著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清宮劇持之以恆的播放,大家也看慣啦,喜歡上這些雕欄玉砌啦!甭管是否出於安全需要,反正河邊上、塘邊上、橋邊上、路邊上,到處都整上皇家風格的欄杆,有錢的理所當然要用漢白玉,囊中羞澀的也得用青白石,雕個牡丹刻個鳳凰也是必須的……你說啥?失去了鄉土氣息?這不就對了嘛,俺就是不想再土下去啊!

传统村落:尽量避免“麦当劳”化的美丽

漢白玉欄杆、黃色琉璃瓦氾濫

五曰土豪炫富套餐。

經過這幾十年的高速發展,自然和社會環境變得咋樣了咱不敢說,但錢確實是多了。錢壯慫人膽,過去不敢幹的事,比如推山、填塘、砍樹、欺祖、辱神……幹得是越來越歡實,有錢了嘛,怕個球。過去的人呢,怕的就是露富,再有錢也得藏著掖著,別給自家惹禍。現在世道可不同啦!有錢人呢,恨不得把“老子真的有錢”六個大字加重加粗刻在腦門上,還喜歡讓乾女兒開著瑪莎拉蒂四處炫耀,正如西門慶大官人喊出的口號:無論幹了什麼惡事,也“不減老子這潑天富貴”!可嘆的是,這種土豪習氣也延燒到某些村落的建設,不怕燒錢、使勁燒錢,目的就是向全世界嚷嚷:咱村真的有錢!比如:

裝腔作勢的廣場。廣場呢,其實是個很複雜的東西,翻譯成square還是forum或者別的啥,都不貼切,因為西方文化裡沒有和咱村裡的“廣場”相對應的東西。過去的空場呢,是拿來用的,曬曬穀子啊,開個會啊,看場戲啊,辦個酒啊……現在土豪多金時代建造的廣場,尤其是那些拋光花崗石鋪就的、巨大的、陽光能把人曬出油的廣場呢,多半就只能拿來看了。可是給誰看呢?俺實在不知道。

拙劣的仿古建築。在某些傳統村落中呢,有種難以理解的情況是:真正的老房子沒錢修任其荒廢倒塌,倒是有大量的資金來蓋什麼“仿古建築”。而且這些仿古建築,往往又因為設計、施工的粗劣,效果不堪入目(有多少村子請得起古建專家搞設計、找得到傳統匠人搞施工呢),成為傳統村落裡最可惡的東西:佔最多的地,花最多的錢,誤最多的事,而且它唯一目的就是招徠遊客,既不是保護歷史,更不是創造未來。如果是找我這樣也算認真研究過古建築的人做設計,仿古可能仿得還好點(憨厚地笑了笑),更多的則是一坨一坨的粗製濫造,沒臉沒皮地戳在祖先們造的房子旁邊,呵呵,丟不盡的人、現不完的眼,讓人不得不感慨:TMD,一代不如一代。

虛假的建築材料。材料呢,和人一樣,各有各的脾性,是為物性。據說偉大的建築師路易斯·康沒事就拿塊磚和它聊天:磚啊磚,你想砌成啥樣。這水泥就是水泥,木頭就是木頭,竹子就是竹子,石板就是石板……有趣的是,現在有些地方偏偏喜歡強扭物性,比如,更常見的是掩耳盜鈴地在牆上塗脂抹粉,弄些什麼“仿木”瓷磚貼掉白瓷磚、“仿泥”塗料抹上紅磚牆,不真何來美?非要用水泥做成木頭的樣子,貌似兩頭的便宜都佔全了:既有了水泥的經久耐用,又得了木頭的天然之趣……喂喂喂,有這樣的好事嗎?違真善美:水泥仿樹欄杆……甚至還有假山!!

传统村落:尽量避免“麦当劳”化的美丽

大紅燈籠高高掛

六曰文青多情套餐。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呀!過去逃離唯恐不急的鄉村,現在已然成為各路英傑長袖善舞的廣闊天地。現如今如果你沒去鄉村搞設計,你都不好意思自稱設計師。隨著大批有情懷、有文化的設計師湧入鄉村,村裡頭各種有情懷、有文化的東東也雨後春筍般地建起來啦!為了改善傳統村落土裡土氣的面貌,為了讓傳統村落煥然一新,為了體現設計改造世界的力量,有些設計師真是傾注了滿腔的熱血啊!比如:

玩石。自古文人多癖,喜歡把玩石頭就是其中之一,著名的米芾先生還因為痴迷於石頭而喪了命。當代村落建設中具有石頭情結的地方也不少,最具文藝範兒的做法呢,當然首推玩磨盤啦!磨子,過去是村民生產生活的用具,現在則拿來鋪地啊、砌牆啊、壘花池啊……本來也沒什麼不好,廢物利用嘛,可問題在於:太!濫!啦!到處都是磨盤,彷彿成了美麗鄉村的標配,路上有、牆上有、廣場有、溪上有、村口有、庭院有……原來的老磨盤根本不夠用啊,機靈的商家開始大規模生產磨盤,用來滿足“鄉村風情”的巨大需求啦!同樣的,豬槽也大規模生產啦,人家要拿來栽花、做瀑布嘛!唉,難道就沒人知道“密集恐懼症”這事兒麼?

畫牆。文藝範兒要得到體現,畫畫是必需的嘛。任何一個美術學院的圍牆上如果沒幾個塗鴉,甭問,一定是個野雞學校。美麗鄉村的標配,當然也得畫畫啦,主要是畫牆,牛叉一點的還能搞出3D效果,有頭牛從牆上鑽出來呢!看得娃娃們咯咯咯笑。更牛叉一點的,還有4D效果,畫在牆上的罐子,真的噴水出來呢!不畫3D、4D的呢,就畫穿鬥架嘛!有些地方甚至要求高速沿線、高鐵沿線農房的牆都必須畫上穿鬥架,要體現民族風情、地域風格,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嘛……(小廣告:村長!全自動畫牆機瞭解一下!)……也有的地方不肯拾人牙慧搞創新,就刷標語……一堵牆上就刷了五六條標語……畫牆好不好?非常好,提氣、醒目、漂亮,顏值瞬間提升,村民獲得感滿滿。但問題同樣就是:太!濫!啦!

雕塑。既然有畫了,順理成章,做事成套,當然也得要有雕塑哇。美麗鄉村要有文化氛圍,雕塑也得上啊!銅雕石雕耐候鋼混凝土聚酸脂……再不濟也得搞倆稻草人嘛!內容呢?當然得體現民宿風情啊!肥大的婦人追趕小豬、乾癟的老頭在下象棋、活潑的兒童在打彈珠……唉,其實呢,民俗風情到了要靠死雕塑來呈現的地步,難道不覺得有點心酸嗎。有些地方甚至把孔子這些聖人到處亂戳,塑得呆萌無比,簡直不知道要表達的是崇敬還是惡搞。

擺花。要想美麗,就得栽花。不過呢,有個比較奇怪的現象就是,農作物的花好像很不受待見——除了油菜花,一到三月驛動的心就要尋花而去。絲瓜花、南瓜花、冬瓜花、豌豆花、辣椒花、豇豆花……呃……這些不是花哦,得拔掉,種月季、種玫瑰、種鬱金香……嗯,有點意思了,但文藝範兒還差點,把花種在地上有什麼意思呢?得種在破陶罐、爛木箱、碎磁缸裡面,然後掛在窗臺上、擺在橋頭上、戳在磚牆上……咋樣?一大波文青氣息鋪面而來了吧?可是……可是啥?!

传统村落:尽量避免“麦当劳”化的美丽

氾濫的磨盤

七曰飢不擇食套餐。

當代社會呢,時間就是金錢,一切都要高效率地運轉。聽說什麼園連房子也是高週轉,恨不得早上剛拿地下午就能開盤賣現房。過去雕個門墩兒、做扇長窗就得花上十天半月,多麼的落後可笑啊,現在有了機器,雕龍畫鳳分分鐘搞定!更牛叉的是,現在有了新四大發明,偉大、萬能的某寶甚至拼夕夕,能夠給你找到全世界最賤的一切……哦不對,最便宜的一切!有些地方為了趕工期、省成本,很多東西都直接買現成的標準制品,這樣的建設,能有什麼場所精神、因地制宜、地方風格、村落性格嗎?比如:

景觀設施某寶化。畫面基本是醬紫的:村長在池塘邊上大手一揮:這裡,亭子的有!施工隊長立馬掏出手機某寶搜索一下,找到最賤的下單付款,汽車聲響起,物流的把亭子拉來啦,乒乒乓乓叮叮噹噹……DUANG!就出現了一個亭子!就出現了一個亭子!比燻悟空的神通還神奇呢!同樣地,村子裡的什麼遊廊啊、涼亭啊、棧橋啊、水車啊、風車啊、燈籠啊……呵呵,都在網上淘來,搞來搞去都是那幾家,大江南北,最後可不都一樣了嗎?

旅遊商品義烏化。這個就不用多說了吧……雞毛換糖的義烏精神,艱苦卓絕地建設成世界小商品之都,對世界經濟形態的影響不容小覷,俺在遙遠的大西北遇到過一個兄弟,自稱只是個義烏小商品到中亞的小中介,嘿嘿,家資過億哦!義烏小商品也是中國旅遊紀念品的絕對王者啊!你在雲南買的什麼木頭蛇、銀手鐲,和在海南、在東北……完全是一樣一樣的。您逛古村古鎮,哪裡不就是吃點重慶酸辣粉、紹興臭豆腐呢?現在是有些團隊努力在本地文化的基礎上搞點文創,可是相比魔力無邊的義烏小商品,那連滄海一粟也算不上的嘛。不過這樣也好,很少有俺看得上眼的玩意兒,旅遊也就省了不少的錢,好事哦!

文化內涵娛樂化。有位牛人有句牛言:賣不出去的文化,都是垃圾。當然,這個世界,成功人士說的話,就是硬道理。在俺們這社會,啥叫成功人士呢?就是有錢人。你要否定有錢人的經驗之談,小樣,你首先得有臉回答這個問題:如果你是對的,你咋窮得像個鬼哩?為了把文化賣成錢,不就得迎合市場嗎?而我們今天的市場,需要啥樣的文化呢?不用多說,您懂的。某些文創產品,號稱創意滿滿牛得不行賣得火爆,但說白了不就是糟踐祖宗的遺澤獻媚於當代的庸俗市場嗎?少數民族的舞蹈也變啦,唱法也變啦,節慶也變啦,得讓市場喜聞樂見嘛……就這樣,各地各村的文化內涵也慢慢地娛樂化了,而市場的口味是一致的,也就是說,文化內涵也慢慢地麥當勞化……唉,這是天道大勢,沒啥可說的,

甭管什麼化吧,能掙到錢的,就是好化

額……就先湊合這幾點吧。俺去過的村子其實並不多,因此上述內容很可能有一葉障目、以偏概全的錯誤,懇請大家指正批評。要說呢,傳統村落也是村落,只不過文化遺存更豐富一點、集中一點,和其他村落相同的任務也是要脫貧致富、鄉村振興、變得美麗。在實現這些目標的過程中呢,很可能會出現這樣一些情況:

一是可能缺乏更高層次的追求。村子垃圾掃掃乾淨了,汙水也治理好了,房前屋後草坪也種上了,土房子也貼上瓷磚亮堂了,家家戶戶也有房有車了,二娃也都生了……這不就夠了嗎?還要咋嘛?在這樣的心態下,村落就算建設成千村一面,哪又有啥問題呢?頓頓都吃麥當勞,卡路里得到保證不就行了嗎,矯情個啥呢?

二是觀念和做法可能日漸趨同。全球化、信息時代嘛。隨著交流的便捷,幹部、村民、設計師、施工人員……大家都在走南闖北、四處交流,觀念和眼光都在日漸趨同,這是大趨勢。幹部們試圖總結模式,學習範本;村民出去見了世面,回來就要以城市為對標改變自己的生活……在這樣的大趨勢下,村子逐漸搞得一樣,似乎也是歷史運行的規律所致,只不過呢,我們應該做點什麼來延緩趨同的速度,而不是反過來推波助瀾。

三是可能缺乏對本土做法的尊重和了解。有些地方呢,確實也不願意搞得沒特色,和別人家一樣,可是又不曉得咋弄。就像蓋房子,人家門上鑲個“有鳳來儀”,俺家當然得和他不一樣,那就鑲個“紫氣東來”唄,可房子還是一樣粗陋的方盒子,就這。要麼就是東抄西抄,山寨這個拷貝那個,總之就是不肯低下頭來看看生養自己的這塊土地,看看上面的老房子、老巷子、菜園子、老橋、老路……是怎麼做的,土裡吧唧的玩意兒嘛,誰看得上呢?既然看不上,更不消說要去研究、挖掘、傳承、弘揚了(參見拙作《以鄉土之道,營造中國美麗鄉村》)。

四是設計可能流於粗糙和模仿。在嚴酷的市場條件下,賤到無法想象的設計費、短得不可思議的設計週期、牛得不可抗拒的書記意志……許多設計師很難投入更多的精力認真做設計,更容易做的就是追隨網紅、模仿明星、山寨他人作品,一位牛人在某個地方搞了個東東,瞬間就在微信上傳遍全球,都學上了(坦白說,俺現在一看到爆改後的民宿那密密麻麻的垂直木格柵,就會烤雞腿都吃不下去);更推波助瀾的是,網上還有成套圖紙、SU素材庫啥的,幾塊錢就能下載幾十個G,十分鐘之內就能拼湊出一個“遊客中心”,透視圖還用什麼LUMI搞得花花綠綠的看得甲方爺爺合不攏嘴……這樣的市場,能指望培育出什麼樣的設計質量?

五是鄉土材料缺乏,工業建材勢不可擋。傳統村落裡新增的東西用工業建材也無可厚非,關鍵是不當使用。學畫畫的時候,俺老師說:天底下沒有難看的顏色,只有難看的搭配。

六是……額……探究原因而講不出對策,慫包嘛,沒什麼意思,算了。

洗洗睡之前呢,還想報告兩點。其一,大家都美得一樣,也不是什麼不好的事,人人都像冰冰那樣美,咱國際形象一定會大有改觀。只不過呢,還有更好的境界,就是美得儘量豐富多彩一點,一座花園裡只有一種花,畢竟略顯乏味吧?如果只有麥當勞可吃,那我寧願練辟穀。其二呢,儘量避免村落美得千篇一律,也不是強要標新立異。相鄰的兩個寨子,房子道路的做法還能不一樣到哪裡去?全國近300萬個村組,要村村不一樣,有300萬種做法麼?刻意的與眾不同反而會導致泯然眾人。在各種信息資源交流日益便捷的時代,原先地區間、城鄉間、鄉村間因地理分隔導致的文化差異性迅速縮小,這既是自然的趨勢,也有建設者推波助瀾的原因。我們要做的是儘量延緩這一趨勢,而不是加速它。

我們應該重視的是,尊重傳統村落的本真和自然,儘量少以後人的觀念和做法去擾動傳統村落這種日益稀缺的寶貴資源。在傳統村落裡做工作,更多的還是要做修復,而不是忙著去做加法,去增加新東西,就算要增加點什麼,也自自然然、純純真真地就好了。不過呢,這很難,不是嗎?

【往期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