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年味丨想用盡一生守護的煙火氣

又是一年。

臘月底的火車票預售何時開放,成為辦公室每日要炒的話題。工作的第四個年頭,年末搶票的嗅覺同職業敏感度一樣,成為在這個城市打拼的一項技能。

“沒有經歷過春運的人不足以談人生”,辦公室裡90後常常這樣調侃。同許多本地人的觀念不同,自翹首以盼人事發出放假通知的時間起,外地人春節的號角其實已經在悄然吹響。


兒時的年味丨想用盡一生守護的煙火氣


儘管每到年底會在 “沒錢回家” 和 “沒票回家” 間兵荒馬亂,但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依然感到慶幸。

記憶倒回二十年前,似乎能淺嘗父輩們的艱辛。

作為祖孫三人構成的留守家庭,一年中沒有什麼比等待親人回家更開心的事。

當日子被我們在日曆上一天天扯薄,恨不能時間能快一點,再快一點。


兒時的年味丨想用盡一生守護的煙火氣


倒計時爸媽歸家的日子,已是“年味”彌散的開始。

但你知道等待的時光總是格外漫長,更何況夾雜著孩子眼中最熾熱的期盼。一天一天,在失落、興奮、委屈的敏感情愫中過著。

直到鄉里第一波大人們回家,這盼頭的希望又被重新點燃了一樣 —— 別人的爸媽都回家了,我的爸媽還會遠嗎?

有一天,鄰里叔叔朝著我家喊:“你家的也回啦!”。

我和弟弟不辨真假一路狂奔,開心到飛起。緊隨其後的是堂弟堂哥們,一路踉踉蹌蹌四五個孩子,迎著他們要回的方向奔去。

天知道此刻的我有多麼興奮,心要跳到嗓子眼了!

簡直像做夢一樣,令人有些眩暈。

直到臨近了才放慢腳步,竟然又變得格外緊張起來。

“陌生的親近感”——多年以後回想起那個畫面,腦海裡會蹦出這樣幾個字。

媽媽總能在眾多孩子中第一眼認出我們姐弟倆,往懷裡一送。輕輕撫摸頭頂,又叨絮幾句再放開,全身打量,唸叨“又長高了”就看見她開始偷偷地抹眼淚。此時的我也會跟著委屈一陣,鼻子眼睛一酸,但還能忍得住不讓眼淚掉下來。


兒時的年味丨想用盡一生守護的煙火氣


回來就好了。

回來我們家的“年”才算真正開始。

大人們互相招呼,誇著對方的小孩,交談一路的艱辛。汽車坐了20多個小時的概念,在我的腦海中盤旋了許多年。直到成年後離鄉,第一次坐近20個小時的綠皮火車,才略微感知那滋味。疲憊,眩暈,焦灼,甚至冰雪堵路的恐慌,恐怕是吃盡了埋頭工作一年都未曾吃過的苦。

哪怕千山萬水,他們終歸是信守了 “回家過年” 的承諾。這才給孩子心靈獨一份的安全感上了鎖。


兒時的年味丨想用盡一生守護的煙火氣


“小孩子總是喜歡過年的,因為有新衣服穿。” 爸媽、奶奶總是以他們的自己的經歷度量我們。其實有新衣服穿有什麼了不起,孩子的樂趣多到他們不懂!

新年在睡夢中被鞭炮聲吵醒,遵循傳統的人家喜歡搶新年的第一聲爆竹,寓意一飛沖天、紅紅火火。彼時雞犬相聞、不絕於耳,果真好夢易碎啊!我和弟弟在奶奶的“三催四請”中掙扎起床。媽媽得空的話會來幫我們穿新衣,這可是一年只有一次的待遇。

爬起來後去各個屋裡去拜年,總能收穫許多吉利的話和鼓鼓的紅包。弟弟會拿著錢去換各種各樣的鞭炮,沖天炮、劃炮、竄天猴、摔炮...一盒又一盒。他明知我對爆竹的恐懼,卻總塞滿口袋追著我滿院子跑。

對別人來說,過年就是歡樂無極限。對我來而言,過年可謂歡笑與眼淚齊飛了。


兒時的年味丨想用盡一生守護的煙火氣


當然 “年味” 的大部分記憶自然是甜的,是像爆竹一樣熱鬧的。

大清早媽媽一人發一份糖水煮蛋,俗稱 “吃元寶”,圖個大吉大利。小孩子即便不喜歡,也要動動筷子,在正月裡不能駁了別人的心意。

新年給鄰里叔伯拜年,總被鞭炮相迎。老人會押著喝一杯濃到發黑的紅糖水,用所有吉祥話來祝福,再給口袋灌滿花生糖果,裡面裹著10元20元的鈔票,拉扯半日才放你出門,彷彿少一時片刻就顯得怠慢。

只要還在正月裡,碰上熟人都要作揖道聲“新年好”;到別人家裡商量個事情,也要順道“拜年啦”。這是奶奶輩教給我們的道理。


兒時的年味丨想用盡一生守護的煙火氣


儘管如此,在過年的所有習俗中,“燒年蔸守歲”是我最喜愛的項目。

年蔸是過年燒的大樹蔸,早在冬季臨近前,就要著手準備。能被選為除夕夜燒的年蔸,一定又大又實,熬火、經燒、能過夜,從舊年燃到新年。老人說火越燒越旺才好,象徵家業與人丁興旺。

除夕飯餘,媽媽撿來挑好的一株年蔸生起火,上半夜架上湯鍋煮一扇豬頭肉,旁邊支起小砂鍋熬一壺奶奶喜愛的八寶粥。

火爐邊上擺滿一圈瓜子零食。如果機靈點,爐灰底下能掏出幾個烤熟烤熱的孩子喜歡的紅薯和甜橘。

電視放著春晚,爸爸同叔伯打起撲克,等到趙本山的小品出場就罷手,笑得前俯後仰。

奶奶時而笑眯眯地盯著屏幕裡的歌舞節目問東問西,時而頗有興致地講起她的光輝歲月和關於 “年” 的由來故事。


兒時的年味丨想用盡一生守護的煙火氣


一棵樹蔸一爐火,一屋笑語一家人。所謂的 “團年”,此刻莫不如是。所謂的“年味”,大概就是收納了每一個家人喜愛的甜酸苦辣的這煙火氣吧。

多年以後,家鄉仍舊是心底觸手可及的遠方。不同的是,父母為退守家中的甲方,我們為遠遊難歸的乙方。父母年輕時路途拼搏的艱辛,如今我也略能體味一二。

時過境遷,過年的情節很難再一一還原。但家人在哪裡,家就在哪裡。這何嘗不是一種傳承?

兒時的年味,銘記於心、勇敢前行才是對它最好的守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