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潛規則”盛行,你“被套路”過嗎?

人們在消費時經常遭遇一些“潛規則”,比如找搬家公司談好價格卻臨時被告知要按樓層加價、買窗簾遭遇商家收打孔費等。

所謂“消費潛規則”大多是商家的“不成文規定”,或所謂的“商業慣例”,消費者面對商家的這些“商業慣例”,即使很不情願,但通常只能被動接受。

“消費潛規則”盛行,你“被套路”過嗎?

這些“消費潛規則”實際上存在侵犯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的問題。你遇到過“消費潛規則”嗎?

“消費潛規則”盛行,你“被套路”過嗎?

來自安徽的範旭(化名)是自由職業者,今年夏天,他家裡裝新空調,被收取了鑽孔費和管道費。

“這些費用我買空調時商家並沒有提到,我一直以為是免費安裝”。範旭說。

“消費潛規則”盛行,你“被套路”過嗎?

範旭說,他身邊的“消費潛規則”比較多,

“出去就餐時,店家經常以發票用完了為由不給開發票,到了一些特殊節日還會有最低消費限制。

一些影院禁止自帶食品和飲料,一些出租車不打表”。

“消費潛規則”盛行,你“被套路”過嗎?

調查顯示,73.8%的受訪者遇到過“消費潛規則”,18.2%的受訪者沒有遇到過,8.1%的受訪者回答不清楚。

受訪者認為,裝修(46.3%)、家居產品(40.2%)和電子產品(35.2%)領域最容易出現“消費潛規則”,

其他還有:電影院(22.0%)、網購(31.5%)、搬家(23.1%)、物流(16.4%)、餐飲(28.0%)、旅遊(34.8%)、影樓(18.2%)和物業(12.3%)等。

“消費潛規則”盛行,你“被套路”過嗎?

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李偉民指出,“消費潛規則”就是不明顯的、不公開的、法律法規以外的規則。

“‘消費潛規則’屢禁不止,而且變得更加隱蔽。日常消費領域往往是重災區,比如金融保險、日用品維修和餐飲等”。

調查顯示,遇到“消費潛規則”後,64.0%的受訪者會與商家協商解決,41.1%的受訪者會找維權部門投訴,36.0%的受訪者會忍氣吞聲,26.7%的受訪者在網上發帖指責,11.3%的受訪者會向媒體求助。

“消費潛規則”盛行,你“被套路”過嗎?

浙江某高校大三學生蘇璟(化名)點外賣時遇到過一些商家的“消費潛規則”,

對此,蘇璟一般都不去追究,“因為非常浪費自己的精力和時間,還不一定能解決”。

李偉民認為,消費者經常會遇到“消費潛規則”,比如酒店的開瓶費,自己要對此有辨別能力。

其次,消費者要明白自己的合法權益,也就是知情權,要問清楚消費的產品或服務包括哪些,明明白白地消費。

“消費潛規則”盛行,你“被套路”過嗎?

調查顯示,出現“消費潛規則”,59.9%的受訪者認為是由於消費者容易忽略或完全不懂相關的規定,

55.3%的受訪者歸因於行業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的過度保護,

52.6%的受訪者認為消費者是弱勢一方,通常只能被迫接受,

41.3%的受訪者認為是行業壟斷造成,

35.5%的受訪者覺得是由於維權途徑不暢通,消費者維權困難。

“消費潛規則”盛行,你“被套路”過嗎?

很多情況下消費者會放棄維權,因為不知道如何維權,該向什麼部門或單位反映問題。而且有時候即便維權了,最後也是不了了之。

“消費潛規則”盛行,你“被套路”過嗎?

“消費潛規則”懼怕陽光,對典型案例要不斷曝光。

行政主管部門要主動作為,幫助消費者樹立擁有知情權、拒絕“消費潛規則”、積極維權的意識。

你們遇到過哪些消費潛規則嗎?如果遇到過,維權成功了嗎?

“消費潛規則”盛行,你“被套路”過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