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的豬、京東的雞、華為的牛……物聯網的滋味它們也想知道

物聯網+農業,連種地都變成了一門黑科技。

1月初,華為闢謠和袁隆平聯手種水稻一事,卻也變相承認了,華為一直在推動農業智慧化發展。2017年,華為和中國電信、銀川奧特一起養牛,給牛戴上智能項圈,通過窄帶物聯網NB-IoT監控牛的身體數據,最終實現產奶量提升。

比華為養牛更有名的,是網易養豬。早在2009年,丁磊就高調宣佈“網易要養豬”,2016年,網易傳說中聽音樂、蹲馬桶、住公寓的“味央豬”拍出單頭10萬、16萬、27萬的天價,在電商平臺賣30~50元/斤,超出普通豬肉2倍。

和網易養豬相比,京東養的雞更有黑科技色彩。2016年,京東推出“跑步雞”,通過給每隻雞戴計步腳環的方式,確保雞“跑夠100萬步,長滿160天”,腳環帶有唯一身份識別信息,可以追根溯源吃得放心。

跑步雞得益於NB-IoT網絡,因為雞漫山遍野跑,不可能全部覆蓋wifi。而NB-IoT(低功耗廣域網)覆蓋廣,耗電少,容量低,可以接入高於普通無線技術50~100倍的場景,成為解決農業物聯網場景的黑科技。

除了以上大佬之外,阿里也在2018年初實現了“AI養豬”的操作。每隻豬一出生,就處於AI攝像頭監控下,豬的食慾、飲食、睡眠等狀況全程被監控,通過大數據分析實現標準化養殖。最終達到母豬每年多產仔3頭,小豬死亡率降低的效果。

如此可以看到,無論是網易豬、京東雞還是華為牛,其實都應用了物聯網低功耗廣域網的技術,背後都是基於NB-IoT技術背景下的智慧農業場景。

物聯網+農業,很難說是誰成就了誰。但可以確定的是,物聯網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而農業發展帶來的實踐和經濟效益,也倒逼了物聯網科技的進步。目前NB-IoT物聯網大規模應用尚未爆發,很難說農業會否是第一個場景,但大佬的集體嘗試也多少能說明問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