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說三國2.2」:劉備打仗的本事比哭鼻子的本事大得多

「蝦說三國2.2」:劉備打仗的本事比哭鼻子的本事大得多

上一節說道,劉備、朱儁用伏兵之計打敗了張寶,張寶退守陽城。

朱儁看張寶死活不出來應戰,就一邊帶兵圍住陽城,不斷的攻城,一邊派人去皇甫嵩那裡打探消息。

朱儁、皇甫嵩、盧植原本就是朝廷分兵三路圍剿黃巾軍,最初是三方形成互通互聯互助的格局,後來,盧植被陷害抓去朝廷問罪,改派了董卓帶領盧植原本的軍隊。

朱儁和皇甫嵩對董卓是沒怎麼看上眼的,董卓不僅為人驕橫,而且打仗也不行。

所以,皇甫嵩和朱儁就形成了戰鬥聯盟。

這邊慢慢的圍城攻打,等到探子從曲陽回來彙報說:“皇甫嵩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朝廷因為董卓一直打敗仗,就把董卓的部隊也交給皇甫嵩帶領。

皇甫嵩到達廣宗的時候,張角已經死了(病死,不是戰死。與董卓無關。);張梁接替了張角,統率張角的兵馬,繼續和朝廷的軍隊對抗,結果被皇甫嵩連續贏了七場戰鬥,並在曲陽將張梁殺了(張梁是戰場上被殺,是皇甫嵩的功勞。)。

皇甫嵩贏得了全面勝利,挖出了張角的棺材,鞭打作賤張角的屍體,然後割了張角的頭,送到京師請功。

張角剩下的士兵都全部投降。

朝廷加封皇甫嵩為車騎將軍(高級將軍官名,位次於大將軍及驃騎將軍,而在衛將軍及前、後、左、右將軍之上。),並委派他作為冀州的最高官員-----冀州牧。

皇甫嵩又上表稟奏皇帝說盧植有功沒有罪,於是朝廷就放了盧植,並恢復了他原來的官職。

曹操因為跟著皇甫嵩打仗立了功,被封為濟南相(濟南這個地方諸侯國的丞相,也就是這個諸侯國的軍政長官。),當天就帶著自己的部隊去赴任了。”

【蝦說】探子的這段話信息量非常大:

第一皇甫嵩打贏了;

第二張角張梁被滅了;

第三皇甫嵩升到了二品將軍(車騎將軍),曹操也升官了,主管濟南的軍政;

第四盧植被放出來了,恢復了中郎將的官職;

第五張家三兄弟,就你朱儁的張寶還沒打下來!

這對朱儁來說,是既有動力又有壓力。

動力是和他一起的皇甫嵩、盧植一個升官一個官復原職,連跟著皇甫嵩打仗的曹操都被封為“濟南相”,可見戰功可以受到很高的封賞;

壓力是,人家皇甫嵩乾死了張角,幹掉了張梁,而朱儁呢,一個張寶還圍在那兒,難說朝廷會不會有想法。

所以朱儁一聽說皇甫嵩已經大功告成,就開始緊急調動所有的兵力,全力攻打陽城。

陽城畢竟城池不大,被朱儁這麼強攻,張寶的守軍頓時危機重重,一個叫嚴政的將領就起了反心,刺殺了張寶,割下張寶的頭顱打開城門投降了。

朱儁破了陽城。

後面的幾個郡就沒花什麼力氣就全平定了,也趕緊把勝利的消息上報到朝廷。

【蝦說】朱儁在還沒得到皇甫嵩大獲全勝的消息之前,對陽城的攻打是圍起來,不斷的挑釁,並沒有組織大規模的進攻。

一是擔心如果皇甫嵩打輸了,就算這裡破了張寶,後頭張角、張梁的隊伍還會夾擊,所以要等皇甫嵩的戰報。也說明,朱儁的軍事力量並不是很強大,所以當劉備來投靠他的時候,才會備受重用;

二是既然皇甫嵩打贏了,背後的壓力已經解除,而且可以利用皇甫嵩的戰報,提升士氣,所以採用強勢進攻的戰術。

張寶連續吃了敗仗,在陽城這個小城池裡死守,肯定是守不住的,在朱儁的一番猛烈攻擊中,陽城已經岌岌可危。

危機面前,最見軍心,就有了嚴政的反水,可見張寶之前對將領的人事考核並不嚴謹,估計也沒有什麼真正的領導才能。

所以,在最需要團結一心,共度難關的時候,被手下一刀給咔嚓了。

作為一個統帥、領導者,最可悲的不是戰死沙場,而是被自己人出賣,這估計張寶到死都想不到!

這時候,還有三個黃巾軍的餘黨:趙弘、韓忠、孫仲,又聚合了幾萬的人馬,專門找朝廷沒什麼駐軍的地方燒殺搶劫,說是要給張角報仇。

朝廷看到了朱儁的捷報,就下令讓朱儁用現在打了勝仗、士氣很高昂的軍隊,繼續去征討趙弘、韓忠、孫仲。

朱儁得到朝廷的詔命,帶著軍隊前進。

根據探報,現在的趙弘等人據守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朱儁的大軍到達之後,開始攻打。

趙弘派出韓忠出來迎戰。

朱儁令劉、關、張帶兵攻打宛城西南角。

韓忠就調集了所有城裡的精銳部隊,來西南角抵禦劉備。

朱儁看韓忠去守西南角,自己帶著裝備精良的騎兵二千人,去攻打東北角。

一時間,東北角告急,韓忠怕城門被攻破,就捨棄西南角的抵禦把軍隊調回,劉備一看韓忠在撤退,就指揮軍隊從背後追殺過來,韓忠被打得大敗,趕緊撤回宛城。

朱儁的軍隊四面圍住整座主城。

【蝦說】從劉備開始打黃巾軍開始,一路看下來,有沒有覺得張角們的軍隊戰鬥力堪憂?

張角從獲得《太平要術》開始,到開打,籌備了十年時間,但這十年,竟然沒有影響到具有一定軍事才能的人才加入!

雖然兵員眾多,但面對朝廷的正規軍時候,馬上不堪一擊!

前面我們有分析,皇甫嵩、朱儁雖然是東漢靈帝時期的名將,但如果跟軍閥混戰時期的曹操、劉備、周瑜乃至於後期的司馬懿、陸遜、姜維等人相比,是沒有優勢的,後來皇甫嵩名列歷史72名將行列,更多的是時勢造英雄!

由此,也可以看出,黃巾軍之所以最後失敗,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一沒有真正會打仗的將領;

二是每次打仗在攻守上採用的策略真的很平凡。

比如張寶退守陽城、趙弘守宛城,都是牆薄城小的地方,前無可守之地,後無可退之城,城小必定糧草不足,從一開始就把自己立在必敗之地!

沒過多久,城裡糧食沒了,韓忠只好派人出來,請求投降,朱儁拒絕了。

劉備很不解,問朱儁:“以前高祖皇帝(劉邦)之所以能取得天下,就是因為能善於招撫投降容納歸順,您今天為什麼要拒絕韓忠呢?”

朱儁分析給劉備聽:“那個時候的情景和現在不一樣。那時候秦朝和項羽正在全力對仗,天下是非常混亂的,老百姓不知道誰會贏誰會輸,不知道應該投靠誰才好,所以高祖皇帝就採用招撫投降獎勵歸順,用來勸告大家都來投靠他,增強自己的實力。

現在是天下統一,只有黃巾軍在造反;如果允許他們投降,就不能讓他們認識到造反的錯誤。他們得勢的時候就會燒殺搶奪,失敗了就投降;這等於在支持他們造反,所以現當下,這不是正確的選擇!”

【蝦說】朱儁的分析是有道理的。

和劉邦招降相同的道理,之前和張角兄弟打仗,由於張角的實力還很強大,採用招降納順的策略,可以瓦解張角的軍隊戰鬥力;

而現在的趙弘、韓忠等人,是在張角兄弟已經完全失敗的情況下,打著報仇的旗號繼續造反,明顯的就是“贏就打,輸就降”的策略。

而且,趙弘、韓忠的軍隊只能算是打家劫舍的烏合之眾,沒有實際的價值,按當時的形勢看,趙弘們被滅了,天下又恢復太平了,那麼,朝廷如果養著這幾萬人的部隊,沒有意義;

如果讓他們卸甲歸田,又難保會不會又重新集結起來形成一股新的勢力。

所以,劉備聽了朱儁的解釋,也覺得從戰爭的策略上是有道理的。

就說:“今天我們跟鐵桶一樣四面圍住宛城,趙弘們乞求投降不被接收,一定會拼死一戰。

兵法上說,萬眾一心,戰鬥力就會變得很強大,很難抵擋。何況城裡還有幾萬死了心的兵士和百姓?

不如這樣,我們先把東南角的軍隊撤了,只打西北角,放出一個口子,趙弘們看到生路,一定會棄掉城池逃跑,沒有決心再繼續堅守下去,等他們出來後,就可以抓住他們趙弘、韓忠了。”

朱儁覺得劉備的戰術可行。

就命令撤退東南面的軍隊,一起攻打西北角。韓忠果然中計,帶著軍隊捨棄城池,從東南面的缺口逃出去。

朱儁等到韓忠出城,和劉備、關羽、張飛帶著主力部隊開始追殺,射死了韓忠,韓忠的隊伍看主將被殺了,群龍無首,四下逃竄。

朱儁正在繼續追殺的時候,趙弘、孫仲的幾萬軍隊也衝了出來,和朱儁進行混戰,朱儁看趙弘的兵馬太多,就不再交戰,帶兵暫時退回營地。

趙弘就趁勢又往回奪取了宛城,朱儁退出十里地安營,準備再發動下一輪進攻。

【蝦說】劉備的軍事才能真的不是蓋的!

既然不受降,一味的圍堵造成的損耗會非常大,而且宛城裡的兵馬有好幾萬人,再加上如果百姓也沒有生的希望,一定會全力配合趙弘、韓忠。

這樣,就變成了硬攻,硬攻對攻城一方的壓力太大,沒有絕對的勝算。

放開一個口子,讓敵人有逃生的機會,這也是一個心理戰:

逃,肯定會被追殺,這個韓忠不會不知道;

不逃,士兵和百姓不會同意,軍心一樣會散。

所以韓忠就只能選擇冒險去走東南面被劉備放開的口子,最後果然以失敗告終!

而這裡趙弘和孫仲衝出來後,朱儁退卻,為什麼又要重新打回宛城?

可見,趙弘當時佔據宛城的時候,沒有實現周圍城池的佈局,那麼多的人馬,甚至連在城外駐紮一支可以互援的部隊都沒有;

宛城明顯通過前頭韓忠和朱儁的對決,已經不可能守得住,回宛城,就成了死局!

趙弘們在軍事上的策略堪稱白痴!可惜可和他們一起戰鬥的幾萬百姓了!


------------孫堅如果不死,三國時代會是怎樣的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