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茶行業的“權健”!


警惕茶行業的“權健”!


近日一個大快人心的消息大家都知道了吧!

據天津日報官方微信,權健自然醫學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束某某等18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此前,天津市公安機關就已將權健涉嫌的罪名說得很清楚:“傳銷犯罪”與“虛假廣告犯罪”。

制裁了一個權健,中國到底還有多少個“權健”?提醒廣大茶友們,要警惕茶行業的“權健”!

傳銷的“馬甲”五花八門,尤其喜歡以保健品為載體傳銷。比如權健、寶健、螞蟻口服液、蘇州綠葉,以及央視最新曝光的、可生產“對癌症、痛風、失眠、腎虛、憂鬱症、肥胖等均有療效”的洋果汁的然健……不禁讓人想起了茶行業裡的一個“健”字輩。

茶不能包治百病

糖尿病、治痛風、治腎結石、治前列腺、治肝硬化、治癌症……某企業打著黑茶“包治百病”的旗號,發展會員,發展下線。發展一定數量的會員可升級賺更多的錢,公司甚至不遺餘力給會員獎勵豪車和豪華度假之旅。很多以安化黑茶為幌子的所謂“茶樓”,搞“成功分享”等洗腦傳銷活動,坑害很多不明真相的群眾。

究竟是金錢誘惑太大,還是群眾太傻太天真?竟然有人相信茶葉能包治百病的謬論?

醫學家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也寫到:“諸藥為各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可以說,從古至今,茶都被認作是一種健康飲品,具有養生效果。但,並不意味著茶可以治百病。這句話被今人曲解、濫用,甚至蒙上了玄虛的色彩。茶的保健功效因此被商業無限放大。

如果茶真可以治百病,那醫院可以關門,衛生部也可以併入農業部了!況且,有些疾病的人反而不能喝茶。茶可以作為很好的飲品,但是不能作為藥物治病……

可笑的是,別說包治百病,有報道說有人花2萬元買某企業的黑茶,發到手裡有的都發黴、變質了,有的包裝上連食品認證都沒有,茶葉是幌子,傳銷才是真!損失了2萬怎麼辦?你就得不斷地拉人頭,才能把兩萬塊錢賺回來,這個產品本身不重要,你說像其它各種商品,比如衛生紙這類產品都可以這樣賣。

“茶室”裡的騙局

如何判斷你遇上了傳銷?據國務院2005年頒發的《禁止傳銷條例》:組織者或者經營者通過發展人員,要求被髮展人員發展其他人員加入,形成上下線關係,並以下線的銷售業績為依據計算和給付上線報酬,牟取非法利益的,屬於傳銷行為。

具備這三個條件,基本可判定為傳銷:

交錢獲得加入資格,不管是否有商品。

發展下線獲取提成,你的工資來源是你的下線所交的錢裡的提成。

組成上下級關係,層層返利。

然而茶行業裡的傳銷分子的傳銷手段非常“巧妙”,把場所放在了人們喝茶的地方,讓人更降低了警惕。

首先,選擇以茶作為“銷售商品”,正是迎合了人們對養生的重視、對茶葉的喜好這種心理。其次,傳銷過程中租賃了辦公樓、工廠,設立了十多處茶室,宣傳過程中採用了微信這一新穎又時尚的客戶端,並且擁有完整的公司組織架構,甚至擁有完備的工商登記手續,通過這些準備,向每一個傳銷人員展示了公司過硬的實力,為違法犯罪活動鋪上了合法的軌道。

再者,以養生保健作為切入點,自然引出“黑茶銷售”,通過傳授自己的“成功經驗”,以茶會友,宣稱“邊喝茶邊掙錢,月收入幾萬元”。同時,親情在此刻也成為了最有力的武器。對自己的親人,人們往往很難設防,也願意相信“親人是不會害我們的”,所以在傳銷隊伍中,出現了以家為單位,甚至以家族作為單位集體受坑害的情況。

另一方面,以茶室為據點進行宣傳授課,傳銷上線舉行答謝宴讓新進人員產生希望,並時常在微信群內發佈“誰今天賣了多少單茶葉,誰賺了多少錢”之類的信息,以鼓動下線們積極發展會員。

光環假象的迷惑

上網看過一些關於“某某企業是不是傳銷”的帖子,其實答案顯而易見,但依然有人執迷不悟。傳銷者還會鼓勵大家去其總公司參觀規模、榮譽。這就是很多做黑茶傳銷的人的“法寶”,用規模、榮譽等正面化的東西給洗白了。

當大家看到一個公司有很多榮譽,光環,還有體量的時候,會被鎮住,潛意識裡面認為,如果它不合法是不可能獲得這麼多東西的吧?

警惕茶行業的“權健”!


其實,茶行業中的傳銷公司一開始也是從醫療器械、保健品銷售起步,後來發現茶的養生作用跟保健品異曲同工,吃不死人,但也醫不好病,才把魔爪伸向茶行業,運作起黑茶項目,雖公司對外稱是直銷,但至今沒拿到直銷許可證。在企業宣傳上,很多方面都打著“官方”擦邊球,讓人看起來特別“正規”。

傳銷能讓一部分人賺錢,這點是毫無疑問的,傳銷如果是不賺錢的,那沒有人會去做,但很多“賺大錢”的道道都寫在刑法裡面。為什麼傳銷屢屢得手?主要是借用人性的貪慾等弱點,讓人在將信將疑中入圈。其實記住“天上不可能掉餡餅”的真理,就可以避免踩雷掉坑。

中國傳統中,茶就是一味調劑生活的良飲。林語堂說:“無論到哪裡,只要有一杯茶,中國人都是快樂的。”或許只有把喝茶作為一件真正怡情養性的事兒,才能保持頭腦清醒吧。看來茶文化必須推廣!而且是全民普及才能讓人們不受傳銷之困。

此外,品茶一事,並非玄學,從喝茶中獲得感悟值得分享,但吹得出神入化以此作為營銷工具,打著“文化”的幌子故弄玄虛,那就失去了茶文化的本真,從而走向另一個極端。

但願,“權健”事件能給還深陷在傳銷的人敲響警鐘,迷途知返。而對於茶界來說,也要時刻警惕傳銷式的茶企及傳銷式的營銷,不要讓茶這一健康之飲成為下一個“權健”。(來源:茶道傳媒;作者:耳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