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練式”家長,陪娃不再難


做“教練式”家長,陪娃不再難

在MBA的領導力課程中接觸到了教練技術。教練技術這個詞來源於體育,實際上這是一個心理學應用的專業技能,通過談話來實現促進一個人發現及釋放自我內心的潛能,從而實現自己想要的結果。教練技術不僅可以用於企業管理,也可以用在家庭教育中。

美國一位名叫添.高威的網球教練可以讓一個完全不會打網球的人在20分鐘內學會打球,他在“教”從未打過網球的人打球時,讓這個人不必去管用什麼姿勢擊球,只需把焦點放在網球上,當網球從地面彈起時,先叫一聲“打”,然後球拍擊球就行了,果然在短短20分鐘內,完全不會打球的人學會了自如地擊打網球。網球教練解釋說:“我並沒有教她網球的技巧,我只是幫助她克服了自己不會打球的固有意識”。

就像這個網球教練所做的一樣,孩子生來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我們不必刻意地去“教”他們怎樣認識這個世界,也不用扮演“全知全能”的角色,不用作答,不用評判,只需要陪伴在孩子身邊,傾聽、感受他們的成長。

做“教練式”家長,陪娃不再難

之前有一天我接筱妞從興趣班回家路上,她告訴我和她一起上興趣班的一個小朋友“好小氣”,第一次聽到筱妞這樣評價別的小朋友,我嘗試用類似於教練的談話方式來“旁觀”這件事情。

“什麼事情讓你你覺得她小氣了呢?”

“我給了她好多糖豆,可是她只給我一點點奶片。”

原來是交換零食讓孩子覺得不公平了。去上課前她就告訴過我想帶一些東西去和小朋友們分享,徵求過我的意見後帶了一盒糖豆。

“你們不是分享而是進行了交換嗎?”

“我和別人是分享,但是和她是交換。”

“為什麼跟別人分享跟她交換呢?”

“我們上次課就約好了要交換的。”

感覺孩子注意到分享和交換的區別了,於是我接著問:“你覺得分享和交換一樣嗎?”

“不一樣呀。”

“有什麼不同呢?”

“分享的感覺很快樂,但是交換會不快樂。”

對於這個回答我有點驚訝,她直接描述了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簡單地說明分享不求回報,交換則是雙方都有付出。

我接著問:“為什麼分享會快樂呢?”

“因為分享,我只失去了一點點小糖豆,但是得到糖的小朋友都很快樂,所以我也會覺得很快樂。但是和小朋友交換,如果別人給我的東西比我給她的少,我就會覺得很失望,就沒有快樂的感覺。”

孩子能夠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得到這樣的體驗讓我很開心,她能體會到給別人帶來快樂,自己就會快樂。我也很慶幸耐心地和她進行了以上的對話,要不還沒有機會發現孩子的成長。

做“教練式”家長,陪娃不再難

當你努力地成為教練式的家長,就會發現陪孩子成長其實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孩子不想做作業時,耐心地問他原因,讓他自己選擇做作業的時間,而不用大發雷霆,對孩子吼叫;孩子開啟“十萬個為什麼”模式時,告訴他,你也不知道答案,然後用你瞭解的方式和他一起找答案;當孩子遇到困難挫折時,抱抱他,問問他的感受,告訴他困難挫折隨時都存在,但你也相信他自己能克服;當孩子鬧脾氣發火時,拉著他的小手,告訴他你知道他現在很生氣,你想聽聽生氣的理由……

教練技術有三個關鍵:覺察、選擇、責任。通過覺察我們可以看到真實的自己;透過選擇,在真實的自己背後看到自己想要的;在履行責任的同時我們就可以做最好的自己。而成為一個教練式家長,首先要自己行為端正,控制情緒,能夠為孩子以身作則,有耐心;並且相信被教練者——孩子自己有開悟的能力,有選擇的能力,完全信任自己的孩子,不給壓力,一切順其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