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小學校長的閱讀觀(中)

這是一位有20年語文教齡的小學校長,9歲孩子的母親,有幸聽到她做的關於閱讀的演講,她將自己作為老師和母親的雙重身份,把自己語文教學和陪孩子閱讀的經驗結合起來,從閱讀是什麼,為什麼閱讀,讀什麼、怎麼讀等幾個方面做了分享。以下對演講重點內容做一些摘錄。

一位小學校長的閱讀觀(中)

親子閱讀怎麼讀?

談到親子閱讀,有的家長可能會不清楚應該怎麼讀。孩子應該怎麼讀?家長陪伴孩子應該怎麼讀?

首先是大聲為孩子讀書。被美國數十所教育院校選為教材的《朗讀手冊》提出:“大聲為孩子讀書是培養閱讀者最有效的方法。”

大聲為孩子朗讀的好處在於:

  1. 這是一種不可替代的溝通方式。有些情況下家長可能不知道應該和孩子交流寫什麼,這時候,為孩子朗讀就是一種很好的溝通交流方式,在朗讀的過程中,還可以對內容進行討論,進而引發共同話題;
  2. 這是對孩子傾聽與注意力的培養。語文的四要素包括聽說讀寫,小學校長聽課,一般會坐在進門第一排,觀察孩子們傾聽的狀態。現在五六年級的語文試卷有5分考察聽力,播放一段內容,可能是新聞,曾經也考過天氣變化等,主要是考察學生的傾聽與注意力,以及對所聽到內容的理解能力。在給孩子朗讀時,要觀察孩子有沒有在專注地聽,如果孩子出現不專注,家長需要反思,是不是故事選擇上有問題?另外,通常孩子的注意力專注的時間不會太長,需要多訓練,給孩子時間。
  3. 朗讀的素材可以很廣泛,涉獵多方位的內容;
  4. 為孩子朗讀可以讓孩子有完整的閱讀過程,要保證完整的閱讀享受,注意別讓孩子有半途而廢的感受;
  5. 這是情感與美感的體驗。在朗讀引導過程中傳遞熱情和閱讀方法,把家長自己喜歡圖書的感覺帶給孩子;
  6. 可以形成價值觀的交流,思想的交流。

“給孩子朗讀能夠建立孩子必備的知識體系,引導他們最終踏上成功的閱讀之路,朗讀是唯一且重要的活動。”

一位小學校長的閱讀觀(中)

其次是持續默讀。在孩子識字量增加後可以進行持續默讀。

通常,有能力的成年閱讀者的閱讀體驗經歷選擇-閱讀-反應三個階段。選擇即挑選書籍的過程;閱讀即閱讀的過程,也可能是聽的過程;反應即交流閱讀的心得,在這個環節家庭閱讀氛圍非常重要性,閱讀後家長和孩子進行交流,對所閱讀的內容做一個昇華,貼近生活。

例如:讀完回本《彩虹色的花》,討論彩虹花的助人為樂與一般助人為樂有什麼區別?她是用生命在幫助別人;講述社會中捨己為人,捨己救人的英雄示例,讓孩子瞭解這些身邊的“彩虹色的花”。

持續默讀的方法:

  1. 每天讀書的時間大致固定,十到十五分鐘,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應該保證一定時間的閱讀;
  2. 把讀書的選擇權交給孩子,家長與孩子達成共識,把選好的書堅持讀完;
  3. 父母陪同孩子一起讀,不一定是同一本書,但是要有一起讀書的氛圍;
  4. 不做分數統計,不用物質獎勵。

有的家長反應持續默讀不容易實施,失敗的主要原因一般是以下幾種:

  1. 老師(或家長)只監督孩子,而沒有一同閱讀
  2. 教室(或者家庭)缺乏足夠的可開展活動的空間和讀物,家庭的閱讀環境是否足夠 ?
  3. 閱讀時間的安排不夠合理,比如有的家長讓孩子在吃早飯時閱讀,邊吃邊讀對身體不好,孩子的閱讀感受也不好,閱讀需要氛圍的營造
  4. 大人對於孩子的選書干預太多
一位小學校長的閱讀觀(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