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深思:工匠精神,為什麼在中國流行不起來?


值得深思:工匠精神,為什麼在中國流行不起來?


什麼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在德國被稱為“勞動精神”,在美國被稱為“職業精神”,在日本被稱為“匠人精神”,在韓國被稱為“達人精神”。

所謂工匠精神,就是指在某項具體的工作上幾十年如一日精益求精,打造頂級的質量,也類似於我們中國人的老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工匠精神可以適用於任何領域,農,工,商,都可以貫徹。

比如燒菜,做衣服,種花,任何一件不起眼的小工作,被灌注入工匠精神後,都能夠獲得極大的成功。這也是為什麼在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卻存在無數私人的小作坊,甚至英國女王穿衣服,也要去找一家小作坊訂做,這都是工匠精神的體現。

換言之,工匠精神本身就是質量的保證。你的衣服不會開線,你的麵包不會認你拉肚子,你的自行車可以騎幾十年,你的皮包不會開膠,等等等等。

值得深思:工匠精神,為什麼在中國流行不起來?

中國人對工匠精神說NO

由於工匠精神的存在,在德國,日本,美國,除了有頂級的科學家,還有頂級的工人。

在更多情況下,百姓認為科學家只是騙吃騙喝的廢物,而他們卻極其尊重戰鬥在一線幾十年的工人們。

因此,他們有世界頂級的大學,也有世界頂級的中專。然而,在中國,我們卻對工匠精神說NO!我們來看看原因是什麼!

1、中國人認為體力勞動不如腦力勞動

現代中國人都普遍認識到,文憑是帶來財富的敲門磚,文憑時代和應試教育把中國人劃成了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

於是,大家普遍認為,腦力勞動高於體力勞動,動腦子強於四肢發達,而且,腦力勞動收入遠高於體力勞動。

由於這種誤區,中國人把“技術勞動”也劃到“體力勞動”裡去了,你在工廠做零件和你掃馬路完全是兩回事,但在大部分中國人眼裡,技術勞動還是體力勞動,電工,鉗工,機修工,都是技術工種,卻還是被當成和掃地阿姨,快遞員是同類型的角色。

而工匠精神恰恰就是集中在“技術勞動”的領域,既然整個“技術勞動”都被認為是“沒大出息”,那麼工匠精神想要滋養的土壤,幾乎是乾涸的。


值得深思:工匠精神,為什麼在中國流行不起來?

2、中國人認為一線人員不如管理人員

除了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以外,中國人還根深蒂固地認為,被人管的不如管人的。管理者才是成功的,而一線人員,包括體力勞動的工人也好,腦力勞動的各種專員也好,都不能算成功。

我把這種心態稱之為“領導情結”。而這種想法其實很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因為在中國,管理者的收入毫無疑問是超過一線員工的。一家服裝廠的技術總監的錢如果沒有老師傅多,那麼誰還願意去管理呢?

值得深思:工匠精神,為什麼在中國流行不起來?

3、中國沒有工匠精神的歷史傳統

工匠精神其實並不是現代工業的產物,而是有歷史傳統的。在古代歐洲,德國在造東西時就強調精益求精,19世紀,歐洲最好的槍炮是德國造的。

日本也是一樣,東洋島國自古以來物資匱乏,因此他們造東西很認真,中國人發明的百鍊成鋼,中國人自己卻很少百鍊,倒是日本人在煉。

而我們國家,古代也有工匠精神,江西的陶瓷,江南的絲綢,但這種精神一來不延續,二來,在古代重農抑商的思想下,也被人看不起,因此,中國人對於“好好造東西”的熱情,自古以來就是冷漠的。

景德鎮為什麼能燒出“天瓷”,你給皇帝燒,你能不好好幹麼?不妨看看古代民窯瓷,多是粗製濫造的。


值得深思:工匠精神,為什麼在中國流行不起來?

值得深思:工匠精神,為什麼在中國流行不起來?

值得深思:工匠精神,為什麼在中國流行不起來?

4、中國為什麼需要工匠精神

電視臺經常說中國人需要工匠精神,但是我上面列的這5條,幾乎就和大山一樣不可撼動。最基本的問題:工匠精神能帶來錢嗎?50歲的鉗工的收入是20歲鉗工的10倍嗎?

說到底,在目前中國,工匠精神不能像日德那樣為工人帶來最切實的利益,帶來社會的尊重,所以,工匠精神推廣不開。為什麼要在中國推廣工匠精神?

從小的方面來說,是讓無數工人尋找到他們工作和努力的方向,而從大的方面說,則是樹立“勞動最光榮”的標杆。

現代中國社會非常浮躁,一夜暴富的情緒滿天飛,“勞動主義”越來越淡薄,造成了許多人不好好幹活,卻天天想著升職加薪。

強調工匠精神,告訴社會,一位工作了30年的老工匠的收入超過他的年輕管理者10倍,20倍,那麼工匠精神自然會流行。都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工廠有一群老師傅,那何止是寶,就是一堆金山銀山。

愛馬仕,就是靠這種金山銀山,讓人趨之若鶩;日本懷石,就是靠這種金山銀山,讓人傾財品嚐;德國機器,就是靠這種金山銀山,讓世界刮目相看;意大利跑車,就是靠這種金山銀山,在二里溝撞得粉身碎骨。

再舉個例子,老乾媽,就是因為有這樣一批老師傅,所以10多年都不變味,賣辣醬能賣到30個億身價。

可是,中國像老乾媽這樣的企業,又有多少家呢?企業都想著要融資,要上市,拼了老命要錢,要面子,可產品呢?於是我們看到,衣服,優衣庫碾壓了美特斯邦威,運動鞋,新百倫碾壓了李寧。

明明是中國造,為什麼?因為這些衣服在設計的時候灌注了工匠精神,在定板的時候灌注了工匠精神,在製作材料的時候灌注了工匠精神,最後在成衣縫製時,也選擇有經驗的中國工廠,而不是普通的紡織廠。

於是,質量出現了差距,雖然只是微弱的差距,雖然設計上也許只差一個圖案,但是就這一個圖案,也許就是幾十年經驗的差距,就是“俗”和“不俗”的分野。

我們中國人要消防,要救火,卻要買德國的MAN牌消防車,奔馳消防車,而不用我們自己生產的,真是太丟臉了!


值得深思:工匠精神,為什麼在中國流行不起來?


5、再不轉型中國奇蹟變中國悲劇

我們中國的經濟奇蹟,說到底是“中國速度”和“中國數量”,總結起來是“中國效率”。

中國的工人不是最便宜的,比起菲律賓,泰國,要貴不少,但是中國的工人性價比是最高的,他們一教就會,一學就懂。

我們中國這40年來的經濟奇蹟,幾乎都是工人們用雙手和汗水創造的,高材生都逃到美國去了,能創造多少GDP?然而,速度和數量終究是有極限的,我們不可能永遠這樣無限制地擴張生產力。

真正的價值在質量裡,質量塑造口碑而不是數量。就好像我們的皮包廠一年可以生產100萬個包,卻毫無口碑可言,而有的歐洲牌子一年就做幾千個包,質量好,人們趨之若鶩。

中國製造的下一站,一定是中國質量,而要走到這一站,需要工匠精神這列快車。否則,我們幾乎無法到達下一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