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演義之布拉格篇

老城廣場:歷史的藝術,抑或藝術的歷史

有人說:要想看一套完整的建築教材,就得去布拉格的老城廣場( Old Town Square)。站在廣場中央,環顧四周,滿眼的巴洛克、洛可可、羅馬、哥特式的建築——整個老城廣場就是一個由一座座殿堂級的藝術建築組合而成的歷史空間。每一棟建築,既是件藝術品,又是一頁歷史。

捷克演義之布拉格篇

老城廣場的中央矗立著一座大型的青銅雕像,雕像的主人是15世紀的宗教改革家胡斯(JanaHusa)。胡斯因為大力抨擊天主教會的奢侈腐敗而呼籲宗教改革,最終於1415年被羅馬天主教會以異教徒的罪名焚燒而死。為了紀念胡斯,捷克雕刻家拉吉斯拉夫·夏隆於1915年完成了這座充滿了思想和力量的雕像作品

老城廣場裡的一些建築不僅外觀漂亮精緻,名稱也取得頗有意思,比如位於廣場北側的“金榔頭飯店”( Hotel Goldhammer)、“一分鐘之屋”(TheHouse at the Minute)等。“一分鐘之屋”是著名作家卡夫卡一家於1889年至1896年的居所。這棟建築最吸引人的是外牆上那些製作於1615年、表現聖經故事以及各種古典神話和傳說的精細刮畫。站在樓前,細細打量刮畫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再暗暗揣測下其名稱的來歷,倒也不失為一件有趣的事情。莫非是建築之美令人只敢對其直視一分鐘?

捷克演義之布拉格篇

另外的一些則直接以建築上的雕像命名、如“石聖母之屋”( Storch)、“石羔羊之屋”( The House at the Stone Lamb)、“兩隻金熊之屋”( The House at the Two Golden Bears)、“獨角獸之屋”( House at the unicom)等等。這些建築都具有獨特的風格。“石聖母之屋”建於19世紀末、具有新文藝復興尺格。其突出的石窗臺及牆面上畫有敘述宗教軍團出征情形的精美壁畫;“石浪羊之屋”的一樓有哥特式的拱形走廊,二樓以上則融合了文藝復興建築形式和波西米亞特色,是一幢經典的波西米亞文藝復興式民居:“兩隻金熊之屋”的名字取自正面拱形大門之上的兩隻金熊浮雕。這座建築原本為哥特式風格,16世紀時被改建成文藝復興風格,現內部一般不對外開放。

捷克演義之布拉格篇

廣場上的金斯基宮( Kinsky palace)在18世紀時屬葛玆伯爵所有,後轉入外交官金斯基名下,也被稱為葛就金斯基宮。這幢建築具有華美的洛可可風格,基座原本是哥特式的,後被改成文藝復興風格,最後才成為現時的洛可可風格。1949年之後,金斯基宮成了布拉格國家美術館的分館。

其他的精美建築還有全城保存最完好的格拉諾夫斯基宮( GranovskyPalace)、新藝術建築風格的商務部大樓等等。

老城市政廳布拉格的地標

位於老城邊的老城市政廳( Old Town hall)堪稱布拉格老城中心最靚的歷史景點。作為布拉格老城建立的象徵,老城市政廳見證了眾多的歷史事件:來自波傑布拉迪的喬治被選為捷克國王;胡斯教的激進派領袖楊·謝里夫斯基被砍下頭顱;二戰後期的布拉格起義……市政廳最吸引人的當數鐘樓上的天文鐘。天文鐘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面的鐘除了顯示時間,還能準確地模擬出地球、太陽與月亮之間的軌道。鐘的大圈顯示一天24小時,藍色為白晝,紅色為夜晚;小圈則顯示該時點太陽落在哪一個星座。下面的鐘是個特殊的月曆鍾,鐘的中心是布拉格老城的城徽,周圍的圖案表示12個星座,最外圈則以波西米亞人四季生活的圖案來表示12個月份。每到整點,大鐘上方的窗戶就會打開,在死神敲響的鐘聲中,耶穌的12門徒在聖保羅的帶領下一一現身,最後在雞啼和鐘聲中結束。

捷克演義之布拉格篇

69.5米高的塔樓是觀賞“千塔之城”的最佳地點。登上塔頂,眼之所及,何處不是美景:寬闊的巴黎大道兩旁是折衷主義風格的樓房,老猶太區裡的猶太教堂和墓地,宏偉的布拉格城堡和聖維特大教堂,林立的塔樓和拱頂。若是時值黃昏,那滿城的金色更是迷煞人眼,醉煞人心!

捷克演義之布拉格篇

老城市政廳的精彩之處不僅僅在於它的外表, 更在於它的內裡。精美的內部裝飾和具有紀念意義的會畫和雕塑比比皆是,尤其是文藝復興風格的老議事廳,彩色畫梁和方格天頂相得益彰,華麗而莊重。即使在今天,這裡依然是城市的中心,到訪的要人和貴賓都會在此得到市長的接見。

老城的信仰中心

聖尼古拉教堂

聖尼古拉教堂坐落在老城廣場(另一個同名教堂位於小城廣場),是胡斯派的教堂。此教堂在布拉格的地位非同一般,在老城廣場的提恩教堂興建之前它可是這裡的信仰中心!教堂原是 Benedictine修道院的一部分,後由波西米亞建築師K.I. Dientzenhofer父子設計重建,費時15年方告完工。白色的外牆,青銅色的尖頂,華麗的雕刻石柱,令其成了布拉格市區最美、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巴洛克風格建築。而總面積達1500平方米的壁畫聖尼古拉斯之饜宴”,更是整個歐洲教堂中最華麗的作品之一。

捷克演義之布拉格篇

卡夫卡之家:無處不在的卡夫卡

在布拉格老城區與猶太區的交界處,有一棟建於1717-1730年的二層小樓。1883年7月3日,一個嬰兒在此呱呱墜地,他就是日後在文學史上被尊為“存在主義先驅”的弗朗茨·卡夫卡。第二年的5月,卡夫卡家就遷至他處。1887年,小樓遭大火焚燬,1902年依原貌復建。1965年,由雕刻家 Karel hladik製作的卡夫卡頭像被安置在屋子的轉角處,從此,這裡成了卡夫卡擁躉者的朝聖之地。

捷克演義之布拉格篇

卡夫卡的一生很少離開家鄉,因此,在布拉格到處都能邂逅卡夫卡:1882年,卡夫卡的父親在如今的“金榔頭飯店”開設了家族的第一家商店;1883年,卡夫卡出生在“卡夫卡之家”;1888年至1889年,卡夫卡一家居住在老城廣場南側的“西克斯特屋”1889年至1896年,卡夫卡的家在“一分鐘之屋“獨角獸之屋”是卡夫卡研讀康德、黑格爾哲學著作的地方;在卡洛琳南大學、克拉姆·格拉斯宮和克菜門特學院,都曾出現過卡夫卡修學的身影;1916年至1917年,卡夫卡在黃金巷22號潛心著作,期間,他曾短暫租住在史瓊伯恩宮的二樓公寓;卡夫卡還經常出沒於布拉格街頭的一些咖啡館,他或與朋友探討文學和哲學,或靜坐一角給朋友寫信。41歲時,卡夫卡的身軀躺進了 Olsany墓園,卻將靈魂留在了布拉格的每一處角落。

捷克演義之布拉格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