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荒謬從何而來?

卡夫卡的荒謬從何而來?

弗蘭茲·卡夫卡

“喔呦!卡夫卡這個名字一聽就好像不得了。等到看見照片——這麼苦命。從耳朵、眼睛,一直苦到嘴巴。這麼苦命,和中國的賈島一樣。

——木心”


關於卡夫卡,木心先生如是說。

弗蘭茲·卡夫卡,出生在奧匈帝國末期的布拉格一個猶太中產家庭,父親從事百貨批發生意,脾氣暴戾。

有評論家將卡夫卡與莎士比亞相提並論,足見卡夫卡的文學地位。然而從小體弱多病的卡夫卡卻英年早逝,享年41歲,留下了《城堡》、《變形記》、《審判》等顛覆性作品,引發世人激烈的爭論。

因於其成長的社會現實、家庭環境、個人身體狀況,卡夫卡最終形成了一種怪誕、神秘、獨特、令人窒息的“卡夫卡風格”,彷彿一個精神病患者看到的荒謬世界,眾人皆醉他獨醒,卻對變態腐朽的現實無能為力。

卡夫卡自小痴迷於文學,1910年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卻被父親的意志所迫,轉學了法律,畢業後進入了保險公司擔任職員。一邊在官僚體制中承受工作的壓力山大,一邊業餘時間寫小說。

在《審判》中,可以體會到卡夫卡對父親要求他選擇的職業——“法律”之荒謬性進行嘲諷和批判。在腐朽的資本主義社會體制下,法律是無用的,法院是個藏垢納汙的地方,突然降臨的法院傳票,改變了銀行高級職員K的生活。自此申訴人踏入申訴的茫茫黑夜,迷失在迷宮一般的申訴道路中,最終一無所獲,在黑暗中被處以極刑。

在《城堡》中,外鄉人來到一個新村莊接受一份不被官僚體制所承認的職位,為了弄清真相,主人公K開始尋找通往城堡的道路,試圖找到管事人來獲得一個公正的說法,最終徒勞地被趕出村子。

《變形記》更是徹底批判了“家庭”這個社會最基本的單位,人生來既具備的權利與義務,在家庭這個遠離法律之外的地方,變得更加荒誕與虛無。

終其一生,卡夫卡的精神世界受到了傲慢專橫的父親的控制與碾壓。卡夫卡在寫給父親的長信《致父親》中,對父親變態的殘酷教育進行了控訴與吶喊,由此我們可以窺見他的創作動機緣來:

一個從來不被傲慢自大的父親所認可的兒子,他的心理是多麼的扭曲與搖搖欲墜。

“您是我衡量萬物的尺度。”父親在卡夫卡心中是權威,是標準,是命令。

這樣一個羸弱的小男孩,從小便活在暴戾父親的淫威之下,父親對他的嚴苛要求以及對自己的放縱自若,令卡夫卡感到了分裂的痛苦。

這種言行不一的分裂式教育讓卡夫卡自小便對人性充滿了懷疑。他用父親分裂的尺子去衡量自己的世界,滿眼破碎、分崩離析、扭曲變形。

對人性的懷疑令他無從獲得安全感,從而敏感、脆弱、神經質地對世界報以極大的恐懼,在《地洞》這個短篇中,可以隱約洞察到卡夫卡的被迫害妄想症。

父親,這個身份是多麼重大,是一個初入人世的孩子學會面對世界以及處理人際關係的標尺。你如何對待他,他便如何對待他人。

卡夫卡筆下的荒誕世界、扭曲現實、分裂人格,其源頭竟來自於一個自私自利的“父親”。

如此,父親啊,你在一個孩子心中,地位是多麼的崇高與偉岸,但“”父親“這個身份是上天賦予的嗎?

不是。是所有的言行舉止背後的動機構成的。


願天下所有父親,都能自重自愛,分享愛與力量給予你的孩子。


------------------

影識集:一切只關於電影

All We Need is Movie!

微信公眾號:yingshiji-movi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