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補牢”,這四個字的成語我們可能理解錯了兩個字……


成語是中華文化中的瑰寶,言簡義豐,耐人尋味,至今鮮活地存在於大眾語言中,但是由於古今詞義的變化,有些成語我們雖然常用,但是組成這個成語的那些詞語的意思,你就不一定知道了。比如,“亡羊補牢”是一個常用成語,但是你真的知道“亡”和“牢”的意思嗎?讓我們從成語故事說起。

“亡羊補牢”,這四個字的成語我們可能理解錯了兩個字……


《戰國策·楚策》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楚國手下有個叫莊辛的大臣對他的老大楚襄王說:“君王您現在左邊有州侯,右邊有夏侯,車後面跟著鄢陵君和壽陵君,這樣一味地放縱無度,不管國家政事,咱這郢都肯定將要面臨危險了!”

楚襄王聽了之後,很不高興地說:“先生您是不是老糊塗了,你以為我這樣就是不祥之兆嗎?”莊辛回答說:“臣確實看出您這樣做的結果了,並不敢以為是國家的不祥之兆。君王始終寵幸這四個人,楚國是一定要亡國了。臣請求到趙國去避難,留在那裡看楚國的變故。”

“亡羊補牢”,這四個字的成語我們可能理解錯了兩個字……


這樣,莊辛就離開楚國到了趙國。沒成想他在趙國剛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攻破了楚國許多的地方,而楚襄王則流亡躲避來到了城陽。楚襄王於是派遣騎士到趙國去請莊辛。莊辛說:“好吧。”於是莊辛就來到了城陽,襄王對莊辛說:“唉,我當初沒有聽您的話,現在事情已經走到了這一步,該怎麼辦才好呢?”莊辛回答說:“俗話說 ‘看見兔子以後再放狗去追,還不算晚,丟了羊再去補羊圈,也還不算遲。’我聽說從前商湯、武王只有百里而興盛,夏桀、商紂擁有天下但卻滅亡了啊”。

“亡羊補牢”這個成語就是來自於這個故事,是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學生,學習方法上出了岔子,掉以輕心,陷入了失敗的境地,但他並沒有氣餒,耐心地將整個過程再思考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了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重新做起,還來得及。

這個成語中的“亡”不是 “死亡”的意思,而是“損失、丟失”的意思。 “牢”是指關牲畜的圈,這裡指羊圈。而“牢”作為監獄的意思出現已經是後來的事了。

你是不是錯了了呢?

“亡羊補牢”,這四個字的成語我們可能理解錯了兩個字……


其實,像“亡羊補牢”一樣,因古今詞義發生變化而導致人誤解的成語還是很多的。像“揚湯止沸”“固若金湯”裡的“湯”在古文裡是“開水”,而現在的“湯”指的是一種飯食。

“遠走高飛”“走馬觀花”裡的走也不是“步行”“行走”之意,而是“快跑”的意思。

“身無長物”裡的長物如果理解成物品長,那就貽笑大方了,理解成特長,也是望文生義,因為長物是“多餘的東西”,所以,“身無長物”的意思身上沒有多餘的東西,意為“貧窮”。

“屢試不爽”的“爽”是“差錯”的意思,而不是“爽快”。

“亡羊補牢”,這四個字的成語我們可能理解錯了兩個字……

其實,這種古今詞義變化引起的理解偏差是大量存在於成語中的,多瞭解一點,有利於我們語文素養的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