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古代的武將畫像沒肌肉肚子還挺大,挺著將軍肚能上戰場嗎?

GerrardTorres


古人跟現代人的審美觀念是完全不同的,現代人認為的美,古人並不認同。

古人並非不喜歡腹肌,古代對武士的描寫也多有“板肋條筋”、“猿臂狼腰”的記載,這種形象就基本等同於我們現代人眼中的健美男的形象。但是古人認為那是年輕武士的形象(或者趙雲、馬超這種白麵小生的形象),真正的成功男人,不是這種形象。

成功的男人,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如關二爺

幾乎在所有古代的關二爺畫像裡,你都能看見關二爺大大的肚子,長長的鬍鬚,這是古人對男人審美的兩個最重要的標準。

與現代人不同,在古代生產力不發達的年代,古人的審美,就講究一個實用。這種體徵的男人代表兩件事——生活好,力氣大。

大肚子象徵著生活水平高

古人並不認為大肚子是中年油膩男的表現,想反,這在古代是非常令人羨慕的。

古代中國人的飲食條件是非常差的,極少吃肉,常態是“瓜果半年糧”,大部分人連糧食都不能吃到足份的。而且他們吃不到我們現代的這種精加工的細糧,也很少喝酒(酒也是糧食做的呀)。這種飲食條件下,想長將軍肚都長不起來。

但將軍可以,古代將軍的伙食條件跟現代飛行員和潛艇兵的待遇一樣,都是軍隊中全力保證的。將軍可以吃到足額的糧食和肉,而大大的將軍肚,是將軍地位的最有力的象徵。

古人眼中的力士和將軍,一定是特別能吃的。像廉頗這樣的老將,吃一頓飯都是以“升”為單位的,樊噲這樣的武士,當著項羽的面吃生豬肉,這種觀念跟現代人是截然不同的。

大肚子象徵著戰鬥力強


與很多人想的不同的是,在格鬥中,肌肉並不是決定性因素,體重才是。

高重量級的人打低重量級的人,完全是壓倒性優勢。在格鬥比賽中(散打、拳擊、MMA等),如果體重差上20公斤,哪怕輕量級的冠軍,在重量級比賽中連普通選手都打不過。

而戰場上則更是如此。戰場打架,不像電影中那樣你來我往拳腳橫飛,大部分的格鬥都是在冷兵器條件下幾秒鐘完成,騎兵馬戰尤其如此,騎兵不輕易掉頭,死活好歹就是一下子。

這個時候,像關公這種體型的優勢就顯示出來了。



關公曆史上真的是個大胖子,這並不是畫家的想象。他曾經對曹操說過:“賤軀頗重,馬不能負”。連馬都載不動的關羽,體重應該得二百大幾十斤。

而且關羽身高在一米九以上,體重兩百多斤,騎在幾百斤的馬上,跑起來跟小汽車似的。這種衝擊力下,輪起大刀給你一下子,誰頂的住?

所以關羽是《三國志》中極少的幾個真正在戰場上有斬將記錄的人:關公真的斬殺了顏良,而且是自己去的——羽望見顏良寶蓋,匹馬刺良於萬眾叢中,紹之將莫能擋者,遂解白馬圍。

古代戰場中,像關羽這種體型的人,都當做前鋒或者核心保鏢使用。比如我們現在形容東西大都叫做“巨無霸”,實際上這種說法來源於兩漢時王莽的保鏢“巨毋霸”。這是一個超級大胖子,史書稱他是“高九尺,大十圍”,曾經給劉秀創造了很大的麻煩。

(嶽王爺雕像)

總之,將軍肚在古代,是男人身份、力量的象徵,絕不是現代人眼中的概念。而擁有將軍肚的人,上戰場上不僅不會害怕,反而會擁有巨大的優勢,倒是沒有將軍肚的人應該害怕哦!


小約翰


實際上我們拿中國古代武將的畫像和歐洲的雕像比較一下,就會發現這個有趣的現象。

歐洲的男人、英雄、戰神,都是身材健美,勻稱,有著明顯的肌肉。

而中國畫裡面的武將通常都是“大肚子”。

歐洲人的肌肉、中國的大肚子,歸根結底都是對力量的崇拜。

只不過歐洲人認為力量來自於肌肉,而中國人傳統認為力量來自於“氣”。氣力、氣力,沒有氣哪來的力?氣又是哪來的呢?肚子!大肚子,是氣很足的象徵。

小說裡經常介紹某個猛將:肚大十圍。肚子很大,就是說這個人很有勁。應該是東西方文明的差異吧,像日本的相撲選手,蒙古的摔跤選手也都腆個大肚子,一副雄赳赳的樣子,這邊自古沒有練肌肉的。

這個力量到底是來自於肌肉還是氣,還是個挺有意思的問題。按照科學來講,確實是肌肉產生力量。但就我個人感受,跑步沒勁的時候,並不是說肌肉不行了,就是感覺“沒氣”,氣虛,氣不夠了。明顯能感覺到肌肉還很有力量,但就是感覺氣不夠,就跑不動了。

歐洲人喜歡熱情,中國人喜歡穩重。就像中國人認為少年老成是誇獎年輕人的。而西方的名言是:年輕人就應該犯一些年輕人該犯的錯誤。而渾身精煉的肌肉,一條條,明顯是不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的:輕浮。大肚子,端端正正的往那一坐,多有派,多威風。

咱們回到問題裡說的:大肚子將軍能上戰場嗎?

到了大肚子的境界,到了講派頭的層次,這個將軍也就不能再打衝鋒了,那得穩穩的坐在胡床上,後面壓陣。穩啊!不動如山。一個胖大的將軍在後面壓著,還是能鎮住局面的。要是前面士兵一回頭,看見自己主帥長的跟時遷兒似的,信心先沒一半。

現在的審美都喜歡尖嘴猴腮的,60後的時代,像樣的男人都得是大臉盤子,胖噠噠的,聲音洪亮,挑媳婦也得選腿粗手厚屁股大的。


比爾第一提莫


不但中國古代的武將畫像沒肌肉肚子還挺大,就是在真實的歷史中,也一定會如此,這個問題我們要從三個方面來考慮:其一、飲食習慣,其二,審美觀念,其三,戰爭需要。下圖左邊是明太祖朱元璋,右邊是唐太宗李世民,這二位肚子都不小。

我們知道,在三國正史中,司馬懿聽說諸葛亮日食不過數升,就斷定他命不久長。那是因為古代飲食單一,一般人一年也未必吃得上幾次肉,大多數時候都是“瓜菜半年糧”,如果不攝入大量食物,就保證不了營養供應——吃粗飼料的大象和老牛都是要有一個大肚子的,而吃肉的狼和狗,都要“細脖吊肚”才跑得快。用動物來打比方,雖然不太禮貌,但是卻很貼切,因為人本來就是雜食動物。

古人以能吃為健康,無論是老將廉頗還是老將黃忠,都以一頓或一天吃“鬥米十斤肉”來證明自己寶刀不老,年輕將領要是不能吃,那麼可能就會被藐視。所以士兵可能會餓得前胸貼後背,但是將軍們在有肉的時候,一定會能吃多少吃多少,最好從嗓子眼兒能看到大肘子,那才叫吃飽了。

這種近乎胡吃海塞的飲食習慣,必然會長出“將軍肚”——在幾十年前,如果誰有了將軍肚或啤酒肚,那是很讓人羨慕的。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二點:審美觀念。

古人的審美觀念很正常,弱不禁風的,那是大家閨秀(唐朝除外),是男人就要膀大腰圓,最好還有一部絡腮鬍須,那才叫充滿陽剛之氣。如果哪個男人楊柳細腰隨風搖曳,那肯定是從事特殊行業的,比如漢武帝身邊的韓嫣,比如賈南風身邊的潘安,比如現在的小鮮肉,是可以到六里屯或者西單拉生意的。

當然,現在很多楊柳細腰的男人也不去六里屯和西單公園,而是去演電影了,這種人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小鮮肉。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過去殺豬的叫屠戶而不叫賣肉的——另一種半掩門才是。

當然,那小鮮肉跟過去的將軍肚相提並論,那是調侃,咱們接下來說第三個方面:戰爭需要。

作為一個廝殺漢,每一頓飯都可能成為最後的晚餐,每一口都可能成為最後一口——很多將領都喜歡在敵人埋鍋造飯的時候發起突然襲擊,所以自己吃飯的時候也是能多快就多快——當過兵的人很多人都改不了狼吞虎嚥風捲殘雲的習慣,這就是軍營習慣。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狼吐虎咽比細嚼慢嚥吃得多,那是因為還沒等“飽了”的信號反饋到大腦,你已經吃撐了。

在古代,將軍們喜歡自己膀大腰圓,也喜歡讓士兵吃得膀大腰圓,身大力不虧。在古代戰場上,一力降十會,拿得起比別人重的刀槍,那麼勝算就會大幾分——別看健美運動員線條分明,但是要論舉重比耐力,他還真不如胖胖的大力士……


半壺老酒半支菸


如果經常看MMA(mixed martial arts綜合格鬥)的話,就不會有這種疑問了。

看格鬥的人都知道,重量能帶來壓倒性優勢,所以一定要分重量級。而在戰場上,可沒有重量級這個說法,所以悍將清一色大塊頭,像布洛克.萊斯納這種。

格鬥和健美不一樣,健美只要腱子肉,格鬥還需要抗擊打能力和耐力,而這兩樣都需要一定量的脂肪。所以大塊頭們一般都會有較多脂肪,所以像馬克亨特這樣的身材是常態,看起來不怎麼好看,但很實用。

更有甚者,像大肚佛一樣的身材,尼爾森,國內粉絲就叫他大肚佛,實力很強勁。

回到你的問題上來,古代戰場上沒有重量級劃分,所以悍將大多是大塊頭,而大塊頭的戰鬥力需要大量脂肪來抗擊打和提供耐力,所以看到的雕塑裡面武將就大多胖胖的。對這些胖子來說,肌肉其實很發達,但被掩蓋在脂肪下面了。再加上中國古代的食譜相對單調,碳水化合物比例非常高,所以肚子也就很大了。

這一點不光雕塑如此,插畫也是如此,大家都知道大肚漢能打。魯智深在小說裡是北宋西軍猛將,所以描繡像就把他畫成了大肚漢。


白完家


原因有兩個,第一是提問題的人以偏概全;第二,是和大多數武將的產生的方式有關。

首先,古代的中國和西方一樣,都是以健碩矯健為男性美的重要標準。比如曹植在《白馬篇》中稱讚武藝高強的少年騎士就是“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猿猴、豹子、螭虎,都是身材腰身修長的動物。拿這種動物來形容人的形體 也就是說明古代中國人對“腹肌”的認同不亞於西洋。

而通俗小說中形容武藝高強的少年武將也都是“虎背狼腰”,也就是說形容肩寬背厚,腰細有力,這樣才顯示有男子漢氣概。《三國志演義》第十回中馬超的人設就是“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體猿臂,彪腹狼腰”;《水滸傳》中沒羽箭張清的形象也是“狼腰猿臂體彪形”。諸如此類的例子在歷史演義中隨處可見。而在相術之中也認準了“腹肌”等同貴人之相,因為這是“龍鱗”。所謂“熊背狼腰,異日定須懸玉帶;龍行虎走, 等閒平步上金階”。在古代中國人對男性的審美之中“腹肌”甚至代表著權力,也就是象徵著“貴”。

再比如非常著名的龍門石窟怒目金剛造像,所表達的力量感非常強烈。但值得注意兩點:一是金剛的腹部,腹肌不是像希臘雕塑中是一對對的六塊或八塊,而是五塊湊在一起形成一個類似梅花形,這是傳統的“梅花肚”,二是胸部,不是西方肌肉男高高隆起的胸肌,而是很平坦卻稜骨分明。 但是我們看看唐朝的胡人俑,卻和現在的健美運動員的身材很相近,都是高聳的胸肌和對稱的腹肌。從這些差異我們可以領悟出諸多傳統武術與現代西方體育的不同之處。



龍門石窟的金剛力士和胡人俑,明顯的看出來二者肌肉線條的構造不同。

其次,古代武將的產生大多數來源於世襲、廕襲、行伍、武舉。很少靠“武藝”。

世襲自不必說,就是“將門出將”,從宗周的諸侯卿大夫士,再到八旗將種,都是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的職業軍人,這個歷朝歷代都有;

廕襲,也就是一種更大範圍的“世襲”,帝子王孫、公侯子弟及親屬,歿於王事的烈士子弟乃至達官貴人的門客家奴都可以補任武將,要指望這種武將有什麼真正的“武藝”,實在是強人所難;

行伍出身是代武將出身的正途,但是那些在戰場上能夠活下來並青雲直上的人,主要靠的並不是“武藝”,而是運氣、判斷力和抉擇。晚清名將塔奇布矮小瘦弱不堪,別說是腹肌,就連將軍肚都沒有。但照樣在戰場上屢次立功,靠的是腦子和勇氣,而不是武藝;

最後就是武舉了,雖然小說中的“武科場”被說的十分精彩,但是始於唐朝的武舉一直是時斷時續,而且有個現象,越是戰爭年代武舉不吃香。比如宋朝武舉考試就把韜略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體能和技藝。就是所謂的“以策略定去留,以弓馬定高下,其間以策略武藝俱優者為優等,策優藝平者為次優,藝優策平者為次等,策藝俱平者為末等”的選拔標準。到了明清武科舉武將出身以行伍、軍功為正途,以武舉為雜途。所謂的“武狀元蘇乞兒”只不過是民間藝人的杜撰想象。

此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古人一般到了中年才會請人來畫肖像。所以,那些身手矯健的英雄少年,在被人描繪丹青之時往往都已經是人到中年——不服老不行啊!


陳大舍


古代戰將肚大膀圓那叫壯,不是胖。主要就是肌肉多而脂肪也挺多,也有的是肌肉少脂肪多罷了。在古代的武將可不是現在的啤酒肚,將軍肚,那個時候講究氣沉丹田,一個大鼎一個人就能扛起來,換成現代人,十個人都不一定能扛起來。

壯和胖不是一回事,古代將軍也經常操練的,不可能是個二百多斤的大胖子,肯定有肌肉不過古代不會可以追求肌肉美,所以是肌肉外加一層脂肪,再穿上盔甲看著很魁梧,所以看著就胖了。再說現代雕像都是根據現代電視劇來對照的,你看古畫的人物軍人沒有大胖子。

而且肥肉是保護肌肉的,肌肉在戰場上屁用沒有,稍微一點劃傷就會導致肌健斷裂,這個在古代雖然不是致命傷,但是卻會讓你徹底殘廢因為古代醫療條件無法給你續接肌健,讓它恢復功能,所以不管是中國古代還是國外,例如角鬥士,他們都是大腹便便的,不是影視作品那樣,一身肌肉完美形體。

其次來說,中國古代的審美觀與現在不同,現在的擁有明顯胸肌腹肌的健美身材,是現代人的審美觀念。古代男子以大為美,身材高大,體魄雄偉則為美。煙燻的太尉,火燎的金剛,都是身高丈二,膀大腰圓。同時古人也喜歡用胸有城府、腹有詩書、滿腹經綸來表示智慧,因此凡大將都是有肚子為好。身體好壞也以飯量為衡量標準。廉頗年逾80,為表示身體還好,有力氣領兵,一頓飯鬥米,肉十斤,這種吃法不可能不身材魁梧胖大。

事實證明,胖大的更有底氣,本力更足。舉重鉛球,鏈球,柔道摔跤運動員個個都是這種體型。胖大的更威風,就如同戲曲大武生,演員需蹬厚底靴,身穿大氅背扎後背旗,就是為了使自己顯得更高大,其實就跟動物的本能一樣,遇到危險一定會使自己身材膨脹起來來恐嚇對手。身材胖大的人更讓人感覺安全,有力量有威嚴,從而能更好帶兵。所謂的肌肉男,古畫古雕塑也有,小鬼夜叉都是。但他們給人的感覺就是腹無經綸,只是笨勁拙力,受人驅使的苦力罷了。


笑搞


根據f=MV。

我們可以明確看出來,力量等於質量×速度。

人的反應速度普通人也就在0.14-0.37左右範圍內。你可以拿秒錶快速按兩下試試。

身體的反應速度呢?我們可以看到,運動員無論短跑,游泳還是其他運動,米秒類的運動速度差異根本不會太大。

在古代,我們可以把戰鬥想象成一場大型運動會。大家在速度方面差異其實不會特別大。

我們可以把v看做一個固定值了。

那麼力量要大,殺傷力要強。f要大。V不變,唯一的辦法就是增加質量m了。

如果在同樣的質量下。

f=mv,速度越快,力量就越大。

但是m不一樣,v又有上限。

我們就看到了另一種情況。吊打。

這就是我們拳擊比賽要分量級的原因,你小孩子打我十拳,但是沒勁,我一拳就可以一個小朋友。

所以,在古代這種短兵相接的戰鬥中。誰力氣大,反而容易取得量級優勢。

將軍們虎背熊腰,大腹便便。擁有量級優勢,出來就是一隻大boss啊。

換到現代戰爭中,這就沒什麼用了,這靶子好大。


九門提督坎震離


這和中國古代的軍事建制和作戰方式決定了的,不要被某些演義和電視劇誤導,中國古代的將軍是很少真刀真槍的衝鋒在前的。



中國古代的軍事建制都非常的健全,比如大唐王朝,將軍下屬兩衛,衛下屬府,府下有團,團下有旅,旅下有隊,隊下面是士。這種軍事編制非常的明確且分工很明細的,誰做先鋒,誰做側衛,誰做殿後,誰做後勤等等。



將軍的主要職責是統籌,排兵佈陣,以及各種戰場信息的處理和靈機應對,一般來說,將軍位處中軍,居中調度,他是沒有機會出去衝鋒陷陣的。當然,如果兵敗,已經一發不可收拾了,將軍也可能衝鋒出去以振士氣!真到那種情況,一般來說要麼是撤退,要麼是逃跑。



當然歷史上還是有喜好衝鋒的將軍,比如大漢的霍去病,比如大明的常遇春。


沉墨9527


這個問題首先跟審美觀有關!子孫為父輩畫像不可能不追求好看點!直接證據就是朱元璋畫像,兩幅完全不沾邊的,到底哪幅是真,哪幅是假?起碼畫師必有一定的水平吧?但適當美顏造假是肯定的!其次,跟鎧甲有關!古時戰將基本上是馬上將軍!一幅鎧甲應該有一定的重量!那麼必須要求將者在體格上達到一定的標準!身高,腰圍重中之重!再加上古人尚武,戰將更別說!整天動刀練武,胸肌那是肯定的!而古時戰將胸前還會裝備一塊護心鏡,也就造成跟狼一樣的前寬後窄!更重要的是馬上將軍致命傷卻是在肚子!比如碰到回馬槍,拖刀之類殺著,那真是將軍上陣不死帶傷!所以在鎧甲裝備上不可能不防!因此,畫上大肚將軍的大肚子很可能是腰帶!當然,這腰帶質量要求可不是吹的!起碼是牛皮精製而成!在軟和韌性及厚度加寬度是有要求的!即要有效保護主人,又要最低限度不妨礙主人的行動自由!想像一下,一場戰爭下來俘虜對方几個美女,將軍突然想來個霸王硬上弓,不知會不會對鎧甲說聲作法自斃的怪話!算了,來點風度,把這美女送到本將軍營房,待本將軍更衣!


豐產不豐收


這和我們中國繪畫技巧有關

國外是寫實 注重細節 對人體的解刨非常細緻 人體肖像肌肉和骨骼的位置需要非常準確 力量一定要把肌肉組合起來 在繪畫表現下 每一個細節要有特徵 成畫就像我們現在的照片 真實感強

國內繪畫技巧是寫意 我們要表現的意境 國學經典一定要最簡的文字 表現繁複的意思 當意思複雜的時候 就會用典故來調整 中國曆代的畫家 大部分是文人同樣受到文化的影響 (畫匠受到有名的文人畫家的影響同時畫家在社會上地位不高)而且繪畫是文人發洩和想表達的一種方式 這種方式的繪畫形式自然意境要比細節更重要

所以這也是中國畫大部分武將要顯示力量時 我們常常看到不是肌肉組合 而是大肚子翩翩 比如力量一定是大肚子 有肚子的人一定也有力量 飛天我們只要加上雲 就是在飛 國外飛一定要有翅膀 與其他無關

這只是個人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