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爭“小年”是哪天了,我問你,灶王爺是男還是女?

很多朋友總在爭論到底哪天才是“小年”,因為北方的朋友們是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而南方的夥伴們則是在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其實嘛,哪天過節不是都一樣高興嘛。反正呀,小年已至,大年不遠。一年的辛苦,一年的付出,就是為了歲末的團圓喜樂。

雖然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不過,一般從這天開始,人們就都進入準備過年的階段了,而祭灶王、掃塵土一直都是民間流傳很廣的小年習俗。

為什麼要祭灶

為什麼家家戶戶都重視灶王爺呢?一是由於其專司飲食,賜予人們生活上的便利,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另一方面由於他是玉帝派遣到人間考察一家善惡的天官。

漢代鄭玄註釋的《禮記·記法》說:“(灶王爺)居人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也。”灶王爺左右隨侍兩神,一捧“善罐”,一捧“惡罐”,隨時將一家人的言行記錄保存於罐中,等到年終時向玉帝報告。因而,人們必須小心謹慎地對待這位可以帶來吉凶的家戶大神喲!

別再爭“小年”是哪天了,我問你,灶王爺是男還是女?

灶王爺是男還是女

灶王爺作為家戶大神,其本身是男還是女呢?

對於這個問題,歷來說法不一。一種說法認為灶王爺是一位女神,或是一位老婦,或是一位美女。先秦時期《禮記》記載:“奧者,老婦之祭也。”漢代鄭玄注曰:“老婦,先炊者也。”認為灶王爺是一位老婦。後來,隋唐時期的經學家孔穎達在《儀禮·特牲饋食禮》的疏中說灶王爺不是火神,而是一位主司廚房烹調事務的女神——先炊,因為烹調需在灶上操作,所以對她的祭祀表現為祭灶。

別再爭“小年”是哪天了,我問你,灶王爺是男還是女?

與女神說相對,另外一種說法認為灶王爺是一位男神。先秦時期,《莊子·達生》中就有“灶有髻”的記載。西晉時司馬彪注說:“灶神,其狀如美女,著赤衣,名髻也。”司馬彪認為灶王爺是一位身穿赤衣、貌似美女的男神。這種看法在唐代文人段成式的筆記小說《酉陽雜俎》中得到了繼承和發展。書中記載灶王爺姓張名單,又名隗,字子郭,狀如美女。就如民間流傳的俗語所說:“灶王爺本姓張,搖搖擺擺下了鄉。白天吃的油鹽飯,晚上喝的爛麵湯。”

別再爭“小年”是哪天了,我問你,灶王爺是男還是女?

除了女神和男神的說法外,民間供奉的灶王爺有時還是一對老夫婦並坐在一起,即灶王爺和灶王奶。民間傳說灶王爺是玉帝的女婿,話說有一年,玉帝派王母娘娘到人間視察民情,玉帝的小女兒在天上待久了覺得悶,也跟隨母親下到了凡間。她看到民間百姓的疾苦,非常同情,同時看到人間有那麼多的恩愛夫妻,她也很嚮往真摯的愛情。後來她看上了一個給人燒火幫灶的小夥子,她覺得這個小夥子勤勞、善良、樸實,於是決定留在凡間和他一起生活。玉帝知道後非常生氣,把小女兒貶下凡間,不許其再回天庭。王母娘娘心疼女兒,百般求情,玉帝才勉強答應給那個燒火的窮小子一個灶王的職位。從此,人們就稱那個“窮燒火的”為灶王爺,而玉帝的小女兒就是灶王奶了。

別再爭“小年”是哪天了,我問你,灶王爺是男還是女?

灶王爺的祭典儀式

灶王爺的祭典儀式可上溯至先秦時期重要的禮儀典籍《禮記·祭法》,在中國的歷史傳統中,祭灶作為一種重要的習俗一直得到重視和延續。

在傳統社會中,祭祀灶王爺的儀式非常隆重。說到祭灶,首先需問誰能祭灶?民間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在一些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說,灶王爺是狀如美女的“小白臉”,如果女人祭灶,恐有“男女之嫌”。關於祭灶的時間,民諺曰“三祭灶,四掃屋……”,即指每年臘月二十三祭祀灶王爺。關於何時祭灶,民間又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

別再爭“小年”是哪天了,我問你,灶王爺是男還是女?

祭灶的供品首先是甜品,比如糖瓜、湯圓、麥芽糖、花生糖、糯米糰子等,用這些又黏又甜的甜品祭灶,目的是要塞灶王爺的嘴巴,讓他迴天庭時和玉帝多說些好話,即“吃甜甜,說好話”“好話傳上天,壞話丟一邊”。

祭灶的另外一種重要供品是酒。人們用酒糟塗灶王爺的嘴巴,稱為“醉司命”,意思是要把灶王爺弄醉,讓他醉眼昏花、頭腦不清,少向玉帝打幾個小報告。

若是富家大戶,祭灶時還要準備三牲祭品,即雞、豬、魚三種肉類。三牲祭禮是傳統社會最高等級的禮儀形式,以三牲祭灶是對灶王爺的極大恭敬。在祭灶之時,首先是擺齊供品,將三牲祭品擺放中間,豬居中,左魚右雞,然後是各色甜品,兩側擺放酒水,並在灶的兩側貼上對聯,曰“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上天去多言好事,下界回宮降吉祥”,橫批“一家之主”。

別再爭“小年”是哪天了,我問你,灶王爺是男還是女?

一切準備完成後,主人開始焚香祭拜,接著第一次進酒,此時要向灶王爺誠心禱告;完畢後再進行第二次進酒;第三次進酒之後,將舊有的灶王爺像撕下,連同甲馬及財帛一起焚燒,代表送灶王爺上天,儀式便完成了。送走灶王爺後,可別忘了除夕夜再把灶王爺接回來,謂之“接灶”或“接神”。接灶王爺的儀式較為簡單,只需在灶臺上貼一張新的灶王爺紙馬或點燃一盞新灶燈即可。

撣去塵土 掃去不快

舉行祭灶後,家家戶戶便正式開始做迎接春節的準備。每年從小年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作“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


別再爭“小年”是哪天了,我問你,灶王爺是男還是女?

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民間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也有“除舊佈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別再爭“小年”是哪天了,我問你,灶王爺是男還是女?

別再爭“小年”是哪天了,我問你,灶王爺是男還是女?

別再爭“小年”是哪天了,我問你,灶王爺是男還是女?

別再爭“小年”是哪天了,我問你,灶王爺是男還是女?

年是家人期盼的日子,

年是親人團圓的日子。

小年已至,大年不遠。

一年的辛苦,一年的付出,

只為歲末的團圓喜樂。

新年將至,願你和家人吉祥安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