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燒餅配潘金蓮鹹菜,我被山東人民的腦洞折服了

武大郎燒餅配潘金蓮鹹菜,我被山東人民的腦洞折服了

電視劇《水滸傳》中的潘金蓮形象

昨天“三義和”聚餐,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又上了一小笸籮武大郎燒餅,還有一碟黑亮鹹菜,名曰潘金蓮鹹菜。出於好奇,吃了幾根,就是普通的鹹菜,在火上蒸過,用蔥絲、醬油拌了,比北京的鹹菜綿軟,不脆。席間同事示範吃法,撕開燒餅,夾著鹹菜吃,說這是山東陽穀地區的特有吃法。

文學作品中的武大郎和潘金蓮本是一家,但二人千百年來揹負罵名,千百年後還要人為捆綁在一起,所謂婆不離漢,漢不離婆。現代人眼中的武大郎是標準的矮醜慫,而潘金蓮這個名字,自從《水滸傳》流傳後就少有人起這樣的名字,因為這個名字已成為不貞的代名詞。飲食以書中負面人物為名,還屬少見。席間有人為潘金蓮叫屈,說她生錯了年代,擱在現代,潘金蓮就是一個網紅。

武大郎燒餅配潘金蓮鹹菜,我被山東人民的腦洞折服了

河北省清河縣境內的武植墓

據說,歷史上確有武大郎和潘金蓮其人,武大郎本名武植,身高八尺,崇文尚武,曾出任陽穀縣縣令,而潘金蓮乃知州家的千金,大家閨秀。武、潘二人和睦恩愛,育有四子。曾有後人作詩為武潘二人鳴不平,詩曰:清官武大墳尚在,進士嬌妻慧且賢。史有其人被誣陷,女中何止一金蓮。

在如今的河北省清河縣城東三公里處,有武植墓及祠堂一座,其墓碑銘文曰:“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後裔,後徙清河縣孔宋莊定居。公幼年歿父,與母相依,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歷歷滄桑,名節無端詆譭,古墓橫遭毀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後人。是為銘記焉。丙子年仲夏立”。

武大郎燒餅配潘金蓮鹹菜,我被山東人民的腦洞折服了

武植祠內的武大郎夫妻畫像

此公武植是否是《水滸傳》武大郎原型,亦頗多可疑之處。縱觀《水滸》全書,沒有一處提到“武植”二字,而以武大、武大郎呼之。據傳,歷史上的武植為明朝永樂年間進士,而《水滸傳》作者施耐庵在洪武三年就已去世,《水滸傳》成書年代更早。且據查證,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所中進士名單上並無武植名諱。而清河縣武植墓碑為當代(1996年)所立,碑文亦為今人所撰。因此,《水滸傳》中武潘之事,是實有其人,借名毀謗,還是後人牽強附會,對號入座,尚待考證。

據說,如今清河縣的武家與潘家所在的武家那村(原孔宋莊)和黃金村(原潘家莊),幾百年來從不通婚。凡來村子唱戲說書的,只要敢說《水滸傳》武潘故事,便執棍追打,趕出村子。自《水滸》成書流傳以來,兩村人深以為恥。

武大郎燒餅配潘金蓮鹹菜,我被山東人民的腦洞折服了

“陽穀三絕”

與之相反,小說中武潘故事發生地山東陽穀縣,不但不為此困擾,還將武潘故事作為一個文化典故發揚光大起來。當地人以《水滸傳》武潘故事為藍本,開發出“陽穀三絕”,即武大郎炊餅,潘金蓮鹹菜,王婆南瓜粥,還杜撰出一個故事:相傳宋末武大郎因炊餅生意不好生活貧困,夫妻二人只能每餐以潘氏祖傳蒸鹹菜絲為食用主菜。一日生意不佳,武大郎剩炊餅回家,夫人便把炊餅切開夾食鹹菜,感覺其味極佳,便同丈夫商議炊餅、蒸鹹菜絲並賣,時日不長,果然生意火爆。武大郎便特邀陽穀知縣來家吃酒,鄰居王婆主動前來幫忙料理,並把自家的老南瓜帶來製作成粥,知縣吃後讚不絕口,提筆寫下“陽穀三絕”字號。如今在陽穀,“三絕”一起售賣,當地還流傳打油詩一首:“陽穀三絕美味真,大郎炊餅功夫深。黑心菜出潘氏手,王婆粥鋪是禍根。”飲食還附加警示勸誡之功能,真是天下獨一份。

還是孔孟之鄉的人有經營頭腦,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歷史文化傳說中的名人,不管實有其人,還是虛構杜撰,管他形象美醜名聲香臭,只要有名,武大郎、潘金蓮這對古代IP為我所用亦無不可。不是前一陣子還有地方爭搶西門慶故里的名號嗎?只要能作為招財吸金的幌子,管他上面掛的是黑底金字牌匾還是破爛髒汙內褲呢。

畢竟,歷史的歸歷史,文學的歸文學,現實的歸現實,不宜混為一談。

原標題:《武大郎、潘金蓮的前世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