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於中國的“日本酒”文化

以前說過日本的酒文化來源於中國,為什麼這麼說呢?約在2000年前,中國江浙一帶的大米種植技術和以大米為原料的釀酒技術傳播到了日本,日本的造酒文化由此產生。

在日本,飲酒或是一種生活的手段,或是一種關係的橋樑,或是一種情緒宣洩的方式,亦或是一種利益交易的紐帶。

來源於中國的“日本酒”文化

《三國志·魏書·東夷傳倭人》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倭人……始死停喪食十餘日,當時不食肉,喪主哭泣,他人就歌舞飲酒……父子男女無別,人性嗜酒,見大人所敬,但搏手,已當跪拜。”可見,日本人自古以來喜愛飲酒,酒文化也由來已久。

日本酒主要包括:清酒,濁酒,燒酒,泡盛,其中又以“清酒”和“燒酒”最為有名。

日本的清酒幾乎成為日本酒的代稱,清酒也被稱為日本的國酒,以致於人們把“日本酒”習慣地統稱為清酒。事實上,在日本,人們只把用大米釀造的酒才稱作為清酒。

來源於中國的“日本酒”文化

清酒的酒精含量較低,一般是十五度至十六度左右。

俗話說酒以清純為美。由於優質的大米和清潔的水源是清酒的主要原料,所以,用酒麴釀製的清酒也就具備了清亮透明、芳香四溢、爽口宜人的誘人之處,再加上釀酒時依據人們的飲用需求,添加了酸甜香辣的多元口味,營養豐富、口感純正的清酒也就成了日本人日常生活中必備的飲用品。

日本清酒的名產區則集中在東北、北陸地區以及福岡、熊本一帶。

來源於中國的“日本酒”文化

酒精度數稍高一些的燒酒則是相對輕鬆場合中的常用飲品。燒酒的原料除大米之外,還有土豆、玉米、小麥等,燒酒的酒精含量較高,一般是在二十五度到四十五度不等。燒酒也是日本頗具代表性的蒸餾酒,也是日本人常用的一種酒類。

為什麼日本燒酒沒有清酒知名,原因應該在於它的味道很特別。

燒酒的風味很特別,特別到很多人不接受!

來源於中國的“日本酒”文化

諸多不同類型的燒酒中,最主流的芋燒(其實是紅薯燒),最不容易被中國人接受。

大部分的芋燒都有股怪異的微甜味,給人的感覺是,紅薯中的甜味並沒有很好地與酒精味結合在一起——尤其在低端燒酒中,這種怪異的感覺更明顯。在大麥燒酒和米燒酒中,這種感覺會輕微一些。

在日本國內,燒酒其實比清酒要更受歡迎。

來源於中國的“日本酒”文化

說到“日本酒”,不得不提日本的“居酒屋”。

“居酒屋”起源於日本鎌倉時代的小酒館,形成於江戶時代,是由鎌倉時代的酒館發展而來的。起初,在鎌倉時代日本各地出現了供應酒的小店鋪,有時候有的客人買完酒就立刻在酒鋪裡飲用。到了江戶時代,為了滿足顧客的需求,酒館開始供應一些菜餚。到了江戶時代中期,這些提供酒和菜餚的酒館就被稱為居酒屋了。

明治維新時期,日本人學習西方,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日本人開始喝起了洋酒。由此而來,居酒屋不僅儲存的有傳統的日本酒,也有外來的洋酒。

來源於中國的“日本酒”文化

日本人聚會一般會等到人到齊了再點飲品,而且日本人乾杯一般都用啤酒,並且會說一聲“乾杯”,然後大家再一起喝。在聚會上,大家都放得很開,就連平時在單位或公司沉默寡言的人,也會像變了一個人一樣。而且日本人在喝酒的時候大家都是開開心心的,都希望照顧到每一位的情緒,不希望冷落了某個人。

日本人不像中國人在酒桌上執著地勸酒、勸菜,他們一般是按照各自喜歡的方式飲酒。由於日本人覺得自己給自己斟酒不太文雅,所以,在居酒屋飲酒或在家中飲酒時,當主人熱情地給客人斟滿酒後,客人就會立即接過酒壺為主人斟酒。

在日本飲酒,即便同桌的是上下級的關係,也是相互斟酒、敬酒的。

來源於中國的“日本酒”文化

現在,雖然有關日本酒的起源和釀造資料文獻並不是太多,記載得也不詳實,但日本“酒文化”,早已不同於中國的“酒文化”,在世界也是獨樹一幟,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快速發展,瞭解日本“酒文化”, 尊重日本人的飲酒習俗,才能使我們更多瞭解日本,做到“知己知彼”。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